

1.
動詞
封建時代把高級官吏降職并調到邊遠地方做官。
2.
動詞
譴責,責罰。
3.
動詞
舊時迷信指神仙受處罰,被降到人間。
1.
亦作“讁”。
2.
處罰;懲罰。
1.出自《北史·魏紀一·太宗明元帝》詔以刺史守宰率多逋惰,今年貲調縣違者,謫出家財以充,不聽征發於人。
2.出自《非國語上·柯陵之會》夫以語之迂而曰宜死,則單子之語,迂之大者,獨無謫也?
3.出自《古今小說·沈小霞相會出師表》但有與他作對的,立見奇禍,輕則杖謫,重則殺戮。
4.出自《國語·齊語》制重罪贖以犀甲一戟,輕罪贖以鞼盾一戟,小罪謫以金分。
3.
過錯;缺點。
1.出自《逸周書·大戒》內姓無感,外姓無謫。
2.出自《唐故朝散大夫尚書庫部郎中鄭君墓志銘》郎官郡守愈著白,洞然渾樸絕瑕謫。
4.
災禍。
1.出自《國語·周語中》秦師必有謫。
5.
反常的云氣。
1.出自《左傳·昭公三十一年》庚午之日,日始有謫。
2.出自《疇人傳·梅文鼎中》食日者,月也,不關云氣,而占者之說曰:未食之前數日,日已有謫。
6.
特指古代官吏因罪而被降職或流放。
1.出自《吊屈原賦》誼為長沙王太傅,既以謫去,意不自得。
2.出自《春明退朝錄》徐常侍謫邠州時,柳仲涂開為守。
3.出自《清史稿·圣祖紀一》弘烈以首吳三桂反狀謫梧州。
7.
指被流徙戍邊的人。
1.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徙謫,實之初縣。
8.
譴責;責備。
1.出自《詩·邶風·北門》我入自外,室人交遍謫我。
2.出自《潛夫論·交際》夫處卑下之位,懷《北門》之殷憂,內見謫於妻子,外蒙譏於士夫。
3.出自《夜譚隨錄·小手》罷職家居,每至薪水不供,未免室人交謫。
1.漢末建安文人應玚﹑劉楨的并稱。二人均為曹丕﹑曹植所禮遇◇亦用以泛稱賓客才人。
1.古代傳說中一種有翼的龍。相傳禹治洪水時,有應龍以尾畫地成江河,使水入海。
2.古代傳說中善興云作雨的神。
1.順應符命。古時以此為帝王之兆。箓,帝王所謂的天賜符命之書。
1.應合樂律。
2.應合歷象。
1.應合昴星。相傳漢相蕭何應昴星而生◇用為頌揚宰輔之典。《初學記》卷一引《春秋佐助期》"漢相蕭何,長七尺八寸,昴星精。"
①古代王宮的正門乃立應門,應門將將。②看管門戶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1.合乎名稱。
2.名義上。
3.掛名。
1.謂形式上查點人役。形容照例行事。
1.從命,遵命。
2.應付命令。
1.響應招募。
1.應付危難。
2.答難。
1.亦作"應喏"。古代男子之禮,口出"喏"聲以示敬順。多用以對尊長。
2.答應;承諾。
1.見"應諾"。
1.應酬接待。
1.亦作"應鞞"。
2.即應鼓。
1.接受聘問。
2.接受聘請。
1.順應期運。
2.猶如期。
1.佛教語。梵語patra的意譯,音譯缽多羅。即缽,比丘量腹而食的乞食器。
2.合乎才器。
1.應和,響應。語出《易.干》"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后多用于指響應征召。
1.謂應試求取功名。
1.謂順應機宜,采取變通的措施。
1.順應人;應和人。語出《易.兌》"順乎天而應乎人。"
1.猶言迎刃而解。比喻問題得到順利解決。
1.應接的儀容。
1.漢末建安時文人應玚﹑阮瑀的并稱。
1.應驗祥瑞。
1.應付搪塞。
1.佛教語。指佛﹑菩薩為度化眾生,隨宜顯現各種形象不同的化身。
1.指漢末建安七子之一的應玚。
1.隨著聲音。形容快速。
2.出聲回答。
3.指同聲或相隔八度的音相應。物理學上稱為"共振"。
4.隋代所訂"八音之樂"之一。
比喻自己沒有主見,別人怎么說就跟著也怎么說的人他是個既可鄙又可憐的應聲蟲。
1.合乎繩墨。
2.喻符合規矩法度。
1.隨時;即刻。
1.相應的實職。
1.順應世運。
2.應付世事。
3.謂佛﹑菩薩應化于世。
1.處理世務;應付人事。
1.參加考試。舊時特指參加科舉考試。
1.亦作"瑤溪"。
2.傳說中產玉的溪。亦用為溪的美稱。
3.傳說中的地名。也稱瑤岸﹑瑤崖。
1.形容華美的席面,設于神座前供放祭品。一說指用瑤草編成的席子。
2.美稱通常供坐臥之用的席子。
3.指珍美的酒宴。
1.美玉和最有光澤的金屬。語本南朝梁江淹《齊故司徒右長史檀超墓銘》"惟金有銑,惟玉有瑤。"
1.玉飾之匣。多指鏡匣。
1.華美的廂房。
1.美好的愿望。
1.猶言美好而新奇的構思。
1.美玉和象牙。
1.建在高臺上用玉石裝飾的敞屋。
1.瑞星。
1.見"瑤盞"。
1.即瑤廂。
1.玉飾的車子。
2.指仙車。
3.雕飾華麗的小屋。
4.飾玉的欄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