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代詞。指示或代替比較近的人、事物或處所。
1.出自《商山路驛桐樹昔與微之前后題名處》詩笑問中庭老桐樹,這回歸去免來無?
2.出自《聲聲慢》詞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3.出自《奈何天·慮婚》天生我這副面貌,不但粗蠢,又且怪異。
4.出自《文心》這種人簡直不懂得作文是怎么一回事,只當它是無謂的游戲。
5.出自《洛陽橋上》家離這不遠,一會工夫就能到家的。
2.
代詞。猶這么,這樣。有加強語氣的作用。
1.出自《從文自傳·我的家庭》由于爸爸的愛好,家中一點較值錢的寶貨常放在他身邊,這一來,便完全失掉了。
2.出自《胡琴的風波》你怎么這大的膽啦?
3.出自楚劇《葛麻》你老人家穿得這好,你看他穿得這壞,要是來個把客人也觀之不雅。
3.
代詞。指現在。有加強語氣的作用。
1.出自《月牙兒》我打扮得簡直不像個人,這才招得動那不文明的人。
2.出自《人民文學》您別生氣,我這就給您拿清涼油來。
3.出自《鐘山》他們評獎,早已分配了名額,排定了座次,卻叫我替他們出面,簽字生效,我這才逃到蓮房村來。
4.
代詞。猶這個。表示訓斥或夸張。
1.出自《西游記》你這猴頭,忒不通變。
2.出自《登記》這閨女!幾時把我的羅漢錢偷到手?
3.出自《笨人王老大》那是你的干糧,這人!
4.出自《傳統相聲集·打油詩》到第二天早晨一瞧,活該,人不留人天留人,下了雨啦!老三這高興啊。
5.
曲中襯字。
1.出自《謝天香》待道是顛狂睡囈,兀的不青天這白日。
2.出自《罵玉郎過感皇恩采茶歌·四別·敘別》曲從來別恨曾經慣,都不似這今番。
3.出自《凍蘇秦》他是個祗候人的所為,可有那孟嘗君的這度量。
4.出自《詩詞曲語辭匯釋》這,語句中間之襯字,與作指示詞者異。
6.
助詞。表示語塞。
1.出自《兵變》這這這這!你的膽子怎么比粟米還小?
1.鼻中隔。
1.見"鼻梁"。
1.方言。鼻涕。
1.長在鼻腔內的細毛。
1.即牛痘苗。
1.指牲畜噓氣或鼓鼻作響。
1.鼻子和眼睛。比喻緊密聯系的事物。
1.古代攻城用的長梯。據《武備志.飛梯圖說》載有木制的,長約二三丈,一端安裝雙輪,攀城時以輪貼著城墻推進豎起;有竹制的﹐名竹飛梯﹐用獨竿大竹﹐設多級橫檔,以便手攀腳登;有躡頭飛梯,分兩層,下層如飛梯,上層用獨竿竹,中設轉軸,竿首安裝雙輪,取其附城易起。
佛教壁畫或石刻中的在空中飛舞的神。梵語稱神為提婆,因提婆有‘天 ’的意思,所以漢語譯為飛天。
1.突如其來的禍患。
1.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
1.煙火或爆竹的一種。
1.道教的神名。
1.佛經中謂能在空中飛行的夜叉神。
2.迷信傳說中的惡鬼。
1.猶匿名信。
1.蹦跳。
1.飛鳥下聽。形容樂聲的高妙。
飛行工具,沒有翼,利用裝著氫氣或氦氣的氣囊所產生的浮力上升,靠螺旋槳推動前進。飛行速度比飛機慢。
1.南宋時韓侂胄曾力主恢復中原。侂胄被誅﹐和議又起。嘉定元年,金人求函侂胄首,乃命臨安府破侂胄棺,取其首送去。飛頭即指此事,見《宋史.韓侂胄傳》。
1.拋擲土丸以逐禽獸。
1.見"飛土逐害"。
1.亦作"飛菟"。
2.駿馬名。
1.見"飛兔"。
1.急流。
1.古時的一種拋磚游戲。堶,磚塊。
1.古代交趾風俗之一。
1.拋擲彈丸。
2.用以射擊的彈丸。
3.指拋出的紙丸。
1.見"飛芻挽粟"。
1.傳說中的古代善射者。
1.謂散布詆毀﹑誹謗他人的匿名文書。
2.揮筆成文;寫文章。
3.謂光彩閃耀。
1.翰,毛筆。染翰,以筆蘸墨。謂揮筆疾書;撰寫文章。
先吻自己的手,然后向對方揮手,表示吻對方。
1.古代兵器。
1.即纜車。
1.突然而來的誣陷。
1.即鼯鼠。
1.指出仕。語出《易.干》"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像跳舞似地在空中飛雪花~ㄧ蝴蝶在花叢中~。
1.佛教語。謂僧人等執錫杖飛空。據《釋氏要覽》卷下"今僧游行,嘉稱飛錫。此因高僧隱峰游五臺,出淮西,擲錫飛空而往也。若西天得道僧,往來多是飛錫。"
2.佛教語。指僧人游方。
3.佛教語。指游方僧。
1.速遞檄文。
2.緊急檄文。
1.良馬名。
1.亦作"飛仙"。
2.會飛的仙人。
1.五采絲縷結成的傘蓋。
1.亦作"飛涎"。
2.噴飛口沫。
1.見"飛唌"。
盤旋地飛,泛指飛展翅~ㄧ鴿子在天空~。
1.傳響。
2.震蕩的聲音。
1.迅速運送的軍糧。
1.輕而薄的絲織品。
1.謂燃燭將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