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躲開;回避,設法躲開。
2.
動詞
防止。
1.
躲開;回避。
1.出自《管子·立政》罰避親貴,不可使主兵。
2.出自《上書諫吳王》忠臣不避重誅,以直諫,則事無遺策,功流萬世。
3.出自《三國演義》我聞朝廷遍行文書,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陳留去了。
4.出自《倪煥之》在宴會酬酢中遇見時,仿佛有一種默契,他們避不同席,有過什么深仇闊恨似的。
2.
離開;辭別。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下》〔陳仲子〕避兄離母,處於於陵。
2.出自《前漢書平話》陳豨將楚王手相從出門,避信上馬。
3.
趕不上,不及。
1.出自《說苑·正諫》齊桓公謂鮑叔曰:“寡人欲鑄大鐘,昭寡人之名焉。寡人之行,豈避堯舜哉!”
2.出自《漢書·食貨志上》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
4.
遜讓。
1.出自《資治通鑒·晉穆帝永和元年》議者又曰:“庾爰之肯避溫(桓溫)乎?如令阻兵,恥懼不淺。”
5.
避免;防止。
1.出自《呂氏春秋·介立》因相暴以相殺,脆弱者拜請以避死。
2.出自《論捕賊行賞表》所以區區盡言,不避煩黷者,欲令陛下之信行於天下也。
3.出自《論持久戰》為此緣故,戰爭的雙方,都力爭主動,力避被動。
6.
隱藏。
1.出自《北齊書·王松年傳》諸舊臣避形跡,無敢盡哀,唯松年哭甚流涕,朝士咸恐。
7.
違背。
1.出自《國語·周語下》今吾執政,無乃實有所避,而滑夫二川之神,使至於爭明,以妨王宮,王而飾之,無乃不可乎!
2.出自睡虎地秦墓竹簡《語書》今法律令已布,聞吏民犯法為間私者不止,私好鄉俗之心不變,自從令丞以下智(知)而弗舉論,是即明避主之明法殹(也),而養匿邪避(僻)之民。
8.
通“僻”。邪僻。
1.出自《呂氏春秋·高義》荊之為四十二世矣,嘗有乾溪、白公之亂矣,嘗有鄭襄、州侯之避矣。
2.出自睡虎地秦墓竹簡《語書》是以圣王作為法度,以矯端民心,去其邪避,除其惡俗。
1.年老。
1.年歲。
1.猶年齡。
1.猶年月。歲,年。
2.指年頭。
3.猶年成,年景。
4.年紀。
1.年數。
1.即春帖。宋時由翰林書春詞,以立春日剪帖于宮中門帳,謂之春端帖子,簡稱春帖。明時又稱年帖。
1.指《春秋》紀年的統系。
1.一年之始。與"年尾"相對。
2.指全年。
3.年份。
4.時代;年代。
5.年成。
1.過年吃的團子。
1.科舉時代自己對同年登科者的謙稱。
1.年底,年終。
1.年齡和爵位。
1.科舉時代稱同年的父親。
1.農歷新年用以饋贈親友之物。
1.按年計算的利息。參見"年利"。
1.新年幸福。棕新年的習慣用語。
1.謂將過舊歷新年的時候。
1.規定的或作為一般標準的年數。
1.吉年;豐年。
1.行年;年紀。
1.科舉制度中同榜登科者稱為同年,互稱年兄。主試人對所取中的門生有時亦用此稱呼。
1.年紀衰老。
1.年齡。
1.謂年代久遠。
1.清雍正年間景德鎮官窯燒造的瓷器。因雍正四年(1726年),年希堯以督理淮安板閘關,兼管鎮廠窯務,故名年窯。雍正六年后,由唐英任駐廠協理官。釉色發明很多,以胭脂水釉為最著。
1.農歷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晩。又稱除夕為大年夜,其前一日為小年夜。
1.年紀幼小。
1.年和月,泛指時間。
2.時代。
3.歲月;日子。
1.秘密的計謀。
1.秘密書信。
1.猶密封。
1.仔細選擇。
1.需要保密的信件或文件。
1.暗中對帝王進行規勸。
1.大乘佛教后起的一派,相對于"顯教"而言。唐開元年間由善無畏﹑金剛智等傳入中國。自稱受于法身佛大日如來親證的秘密法門和真實言教。主要經典為《大日經》﹑《金剛頂經》和《蘇悉地經》。兩部秘法為"胎藏界"與"金剛界"。儀軌嚴格復雜,須由上師秘密傳授,才能修行。主要修法是通過"三密相應"(結印﹑持咒﹑觀想)而達到身﹑口﹑意"三業清凈",乃至"即身成佛"。流行于中國西藏等地區的,稱為"藏密"(俗稱"喇嘛教");傳入日本的,一般稱為"真言宗"。
1.密切。
2.緊密連接;密集。
1.秘密的奏疏。
2.秘密的文告。
1.秘密盤問﹑打聽。
1.暗中交結。
1.指帝王左右親近信用之人。
2.指接近帝王的機要職位。
1.秘密呈進。
1.猶捷徑。
1.幽靜;寂靜。
1.安定。
1.穩重安詳。
2.猶安定。
1.秘密舉發。
1.秘密傳授的口訣。
1.謂繁苛的法律條文。
大洋洲島國。在太平洋中西部。面積722平方千米。人口11萬(1994年)。首都科洛尼亞。島上多山地。熱帶氣候。漁業資源豐富。出口椰干、胡椒和金槍魚等。
1.亦作"密歟"。
2.內心的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