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蜇(zhē),有毒腺的蟲子刺人或牲畜。
1.
毒蟲或蛇咬刺。
1.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蠆之致螫。
2.出自《漢朝儒生行》非蠶胡自縛?非蠆胡自螫?
3.出自《荔枝蜜》大人告訴我說:蜜蜂輕易不螫人,準是誤以為你要傷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盡生命,也活不久了。
4.出自《游宦紀聞》〔仙人〕投之以桃,苦不可食。張心知為仙,冀有所遇,忍苦啖咽。且及半,若將螫舌,遂棄其余而歸。
5.出自《普天樂·崔張十六事·虛意謝誠》曲紅娘來請,萬福先生,請字兒未出聲,去字兒連忙應,下工夫將額顱十分掙,酸溜溜螫得牙疼。
6.出自《三國志?魏志?陳泰傳》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壯士解其腕。”
2.
引申為如同毒蟲的咬刺;刺激。
1.出自《東方》她的眼睛叫胰子水螫得睜不開,盡力擠著。
2.出自《海燕》那透明的水柱接二連三地向上升去,飛濺開來,暴雨般地澆在我們身上,螫得渾身疼不可耐。
3.
毒害。
1.出自《西都賦》流大漢之愷悌,蕩亡秦之毒螫。
4.
引申為危害。參見“螫毒”。
1.出自《京東提點刑獄陸君墓志銘》智高螫邊,吏不時搏,君書驛上,焯有方略。
5.
惱怒。
1.出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有如兩宮螫將軍,則妻子毋類矣。
6.
蝎的前螯。
1.出自《酉陽雜俎·蟲篇》蝎前謂之螫,后謂之蠆。
1.佛教語。謂以己之真心為師。
2.謂心之師。
3.謂內心所師承的。
1.心志。
2.才智。
3.心智。
4.神志。
5.意識。 6.道家指與實體相對的精神。
1.指內心深摯的感情。
2.心性老實。
3.內心感到踏實﹑安穩。
心里所想的事;看法欲將心事寄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父親現在的唯一心事是希望我繼續深造。
1.內心默默發誓。
1.極言得心應手。
1.謂技藝熟練,隨心所欲。
心計目不識字而有心術|他是個有經驗、有心術的人。
1.心地不正派;居心不良。
1.見"心術不端"。
1.佛教語。指如樹木生長的意念活動。
1.心計。
1.佛教語。謂能如實反映事物之心。
2.中醫名詞。指一種水腫病。
1.愿意,同意。
2.心里順當,高興。
①念頭;想法起壞心思的人|誰知他是什么心思?②心事趙二媽卻是滿臉愁容,一肚子心思|何必耽這個無謂的心思。③心機;腦筋白費心思|用心思。④心情哪有心思扯閑話?
1.道家謂心無雜念,達到無我的思想境界。
2.謂在精神上崩潰而甘于自棄。
3.謂哀痛至極。
4.絕望。
1.心慌,害怕。
1.亦作"心愫"。
2.心意,心愿。
3.指高潔的心懷。
1.二十八宿之一。蒼龍七宿的第五宿,有星三顆。其主星亦稱商星﹑鶉火﹑大火﹑大辰。
1.見"心素"。
1.心中悲痛。
1.謂籌劃,籌算。
2.口算。即只憑腦子而不用紙筆﹑算盤﹑計算機等進行運算。
1.心的深處。
2.借指事物的核心。
1.形容悲傷至極。
1.佛教語。心所有法的簡稱。亦名相應行法﹑心數。謂此類法皆依心王而起,與心王相應。如觸﹑作意﹑受﹑想﹑思等,共六位五十一種。
1.佛教語。指清凈之心。以其潔凈如明鏡臺,故稱。語本《壇經.行由品》"﹝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慧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1.心胸。
1.病名。又稱"九種心疼"。泛指上腹脘部和前胸部的疼痛。
2.憐惜;疼愛。
3.吝惜,舍不得。
1.指親信﹑骨干。
2.指思想。
3.指精神與肉體。
1.佛教語。即心。謂心藏善惡種子,隨緣滋長,如田地生長五谷荑稗,故稱。
2.心思;心意。
1.獻計;獻策。
1.指獻忠言供采納。
2.指獻納忠言之官﹐獻納臣。
3.祀奉。
4.奉獻;進貢。
1.進獻忠言之臣。
1.接受臣民所投書奏﹑呈文等的匣子。
1.唐時匭院主持人,專管臣民書奏之官。原稱匭使。
1.即獻納院。
1.唐時朝廷專管臣民書奏呈文等的機構。
1.推薦有才能的人。
1.猶獻玉。
1.《列子.楊朱》"昔者宋國有田夫,常衣缊黵,僅以過冬。暨春東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廣廈雝室,綿纊狐猚。顧謂其妻曰'負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獻吾君,將有重賞。'"后因以"獻曝"為所獻菲薄﹑淺陋但出于至誠的謙詞。
1.把錦旗獻給某個集體或個人,表示敬意或謝意。
1.獻殷勤;拍馬屁。
有所贈送或提議時用的謙詞。謂自己所獻菲薄或見識淺陋野老獻芹,聊表微意|尚有獻芹心,無因見明主。
1.猶獻殷勤。
1.猶獻俘。
1.進獻樂曲。
1.謂呈獻祥瑞。
1.指進獻獵獲物。
1.進勸善之言。
1.猶獻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