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晦暗;不亮。
1.出自《周禮·春官·視祲》五曰闇,六曰瞢。
2.出自《呂氏春秋·期賢》明火不獨在乎火,在於闇。
3.出自《鳴雁行》月闇風悲欲下天,不知何處容棲息。
4.出自《西郊雜詠》余光闇將夕,零露沾我衣。
2.
指天未明時。
1.出自《禮記·禮器》季氏祭,逮闇而祭,日不足,繼之以燭。雖有強力之容,肅敬之心,皆倦怠矣。
3.
愚昧;昏亂。
1.出自《國語·晉語二》除闇以應外謂之忠,定身以行事謂之信。
2.出自《西征賦》嗟主闇而臣嫉,禍於何而不有。
3.出自《救亡決論》因于西洋最要之理財一學,從未問津,致一是云為,自虧自損,病民害國,闇不自知。
4.
深。
1.出自《荀子·議兵》善用兵者感忽悠闇,莫知其所從出。
5.
深黑。
1.出自《齊民要術·雜說》凡潢紙滅白便是,不宜太深,深則年久色闇也。
6.
不明了;不了解。
1.出自《墨子·修身》事無終始,無務多業;舉物而闇,無務博聞。
2.出自《雜體詩·效許詢〈自序〉》張子闇內機,單生蔽外像。
3.出自《中國史敘論》此西人闇於東方情實,謬誤之談也。
7.
暗中;私下里。
1.出自《封禪文》且天為質,闇示珍符,固不可辭。
2.出自《世說新語·識鑒》時人以謂山濤不學孫吳,而闇與之理會。王夷甫亦嘆云:“公闇與道合。”
3.出自《鳳樓春》詞倚欄颙望,闇牽愁緒,柳花飛起東風。
8.
湮沒;埋沒。
1.出自《后漢書·班彪傳上》由是《乘》、《梼杌》之事遂闇,而《左氏》、《國語》獨章。
2.出自《懷古詩·轅固里》漢初尚黃老,儒術闇不章。
9.
蒙蔽;遮蔽。
1.出自《荀子·不茍》不下比以闇上,不上同以疾下。
2.出自《水經注·江水二》淵上橘柚蔽野,桑麻闇日。
3.出自《卜算子》詞雪闇嶺頭云,竹冷溪邊樹。
1.古代戎蠻部落的首領。子﹐爵位名。
2.泛指部落首領。
3.舊時泛稱某些少數民族或南方人。帶有輕視的意思。
1.泛指南方邊遠地區人民聚居處。
古代希臘人和羅馬人對境外其他民族的蔑稱。主要指歐洲北部的日耳曼人、克爾特人、斯拉夫人等。古代末期、中世紀初期入侵羅馬帝國(或東羅馬帝國)的蠻族”主要是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
1.即蠻夷。隋唐時語。
1.蠻干。
1.胡作;硬干。
1.糊涂不省事。
1.不明正道。
1.饅頭。
1.木名。參見"樠"。
2.武陵山的別名。在湖北省鐘祥縣東。
1.隱匿。
1.隱瞞產量。
1.有襠的褲子。以別于無襠的套褲而言。
1.瞞著官府,私下勾結干壞事。
1.隱瞞欺騙。
1.欺騙嚇唬。
1.隱瞞留下。
1.糊糊涂涂。瞞,通"顢"。
1.隱瞞欺騙。
1.隱瞞欺騙。
1.慚愧貌。
1.隱藏真情的人。
1.對上邊隱瞞,對下邊不隱瞞。謂把真情隱瞞起來,不讓上邊知道,下邊知道了沒關系。
1.對上隱瞞,對下欺壓。
1.欺騙擺弄人家,背著人在暗中搗鬼。
1.滿天。
1.天大的謊話。形容漫無邊際的假話。
瞞;欺瞞。比喻采用欺騙手段暗地里行動我做這行最有名,瞞天過海無人問。
1.見"瞞天大謊"。
1.猶言瞞上欺下。
1.見"瞞天瞞地"。
1.形容人多。
1.襟袖。
1.語本《晏子春秋.雜下九》"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極言行人之多。
1.乖戾暴躁。
1.猶乖戾,悖謬。
1.山水盤曲貌。
1.取悅,取寵。
1.語出《論語.八佾》"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晏集解引孔安國"奧,內也,以喻近臣也。灶,以喻執政也。"后用以喻阿附權貴。
1.謂娟柔的字體。
1.鶴子草的別名。
1.討好迎合。
1.五代南漢劉鋹據嶺南,于海門鎮置兵八千人,專以采珠為事,號為"媚川都"。至宋開寶五年詔罷置。
1.阿諛奉承的言語。
1.指巫蠱邪術。
2.諂媚之術。
1.傳為鶴子草所生之蝶。
1.諂媚迎合。
奉承諂媚的本質奴顏媚骨。
1.愛悅。
1.謂以美色迷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