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轝”。
2.
車箱。
1.出自《論語·衛靈公》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后行。
2.出自《潛夫論·相列》巧匠因象,各有所授,曲者宜為輪,直者宜為輿。
3.出自《易泛論》輿,有承載之材,而亦非車之全者也。
3.
車。
1.出自《易·剝》君子得輿,小人剝廬。
2.出自《陳書·侯安都傳》安都乘轝麾軍,容止不變。
3.出自《行路難》詩春景春風花似雪,香車玉轝恒闐咽。
4.出自《與微之同賦梅花得香字》風亭把盞酬孤艷,雪徑回輿認暗香。
5.出自《人民文學》一架輕輿飛馳而來,在嬴政乘坐的“金根車”旁停住。
4.
指載柩車。
1.出自《荀子·禮論》輿藏而馬反,告不用也。
2.出自《優恤張守潔等制》言念旅櫬,猶在遐方,用加優恤,以慰泉壤,宜官造靈轝,給傳還鄉。
3.出自《遼史·禮志二》至葬所,靈柩降車,就轝。
4.出自《清稗類鈔·物品·柩輿》柩轝,舁柩之輿也。
5.
轎子。
1.出自《世說新語·簡傲》王(王子猷)肩輿徑造竹下,諷嘯良久。
2.出自《寄昌叔》詩自是不歸歸便得,陸乘籃轝水乘舟。
3.出自《紀游》詩城??催上燈,香輿佇煙陌。
4.出自《清稗類鈔·舟車·上海之車》已而馬車漸興,肩輿漸廢。
6.
制作車箱的工匠。
1.出自《周禮·考工記序》攻木之工,輪、輿、弓、廬、匠、車、梓。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梓匠輪輿,其志將以求食也。
7.
古代職位低賤的吏卒。
1.出自《左傳·昭公七年》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臺。
8.
特指駕車的人。
1.出自《漢書·嚴助傳》廝輿之卒有一不備而歸者,雖得越王之首,臣猶竊為大漢羞之。
9.
抬;扛。
1.出自《戰國策·秦策三》百人輿瓢而趨,不如一人持而走疾。
2.出自《漢書·嚴助傳》輿轎而隃領,拖舟而入水。
3.出自《劉靖君墓志銘》父死,伯不吊,疑將祔於祖,一夕轝其柩他山,哀呼僵踣,幾不活者數焉,遂羸毀終身。
4.出自《燕下鄉脞錄》先生偶感疾,命太醫院朝夕視,既病劇,求移館,世宗固留不可,則命以大床為輿,上施青紗帳,二十人轝之,至城外十五里,如臥床,不覺其行也。
10.
運載。
1.出自《送窮文》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結柳作車,縛草為船,載糗輿粻。
2.出自《先大夫述》令斷虎頭,輿致州,為頌以獻。
11.
借指大地。
1.出自語出《易·說卦》坤為地……為大輿。
2.出自《文選·束晰〈補亡詩〉之五》漫漫方輿,回回洪覆。
3.出自《史記·三王世家》御史奏輿地圖
12.
基本。
1.出自《左傳·僖公十一年》禮,國之干也;敬,禮之輿也。
2.出自《鄧析子·無厚》勢者君之輿,威者君之策。
13.
眾;多。
1.出自《左傳·昭公八年》輿嬖袁克,殺馬毀玉以葬。
2.出自《左傳·昭公十二年》周原伯絞虐,其輿臣使曹逃。
3.出自《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人眾車轝,萬物殷富。
14.
盛放食物的器具。
1.出自《為建安王獻食表》謹輒獻食一百轝。
15.
古地名。漢置,屬臨淮郡,東漢改屬廣陵郡,南朝宋并入江都縣。故城在今江蘇省江都市西。
1.出自《漢書·地理志上》臨淮郡:輿。莽曰美德。
2.出自《后漢書·郡國志三》廣陵郡:輿,侯國,故屬臨淮。
16.
通“旟”。旌旗。
1.出自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官一》辨疑以旌輿,申令以金鼓。
2.出自《呂氏春秋·季秋》命仆及七騶咸駕,載旍旐輿,受車以級,整設于屏外。
3.出自《讀書雜志馀編·呂氏春秋》注言載旍而不及旐,則旍下無旐字,旐字蓋后人據《月令》加之也……其輿字當讀為??,屬上句讀。《月令》云“載旌旐”,此云“載旍??”,??旐皆旌旗之屬,各舉一物言之耳。
1.修改撰述。
1.杉木板。
1.即舢舨。一種用槳劃的小船。
1.杉樹的木材。
1.指浴所。
1.即舢舨。一種用槳劃的小船。
1.杉樹的枝葉。
1.杉樹樹干砍去枝葉后制成的長而直的桿子。常用來搭腳手架或撐船等。
1.杉篙。
1.在福建省光澤縣和江西省黎川縣邊境。武夷山脈杉嶺的重要山口,為閩贛兩省的交通要沖。
1.見"杉雞"。
1.杉木紋理細密而美者之稱◇亦指紋理如杉木的絲織物。
1.杉樹林中的小路。
1.謂杉樹并生環列,障隔居所,猶如籬落。
1.杉贅。
1.杉樹和女蘿。女蘿即松蘿,常大批懸垂高山針葉林枝干間。
1.杉樹的木材。
1.杉樹與松樹。
2.樹名。常綠喬木,高可達30米,葉線型,先端尖或鈍,球果圓柱形。分布于長白山及吉林山區,為東北主要用材樹種之一。也稱沙松﹑東北杉松。
1.杉樹間透過的月光。為月夜美景。
1.杉樹上贅生的木疙瘩。
1.杉樹的種子。
1.除草;刈除。
2.斬伐;消滅。
3.刪削。
1.平定。
1.見"芟翦"。
1.亦作"芟剪"。
2.剪除;修剪。
3.鏟平;消除。
4.刪除。
5.抑制,制止。
1.刈除。
2.引申為開墾。
3.清除;消滅。
4.刪除。
1.角長貌。
1.刪除。
①除草路旁的雜草都將芟夷盡凈。②鏟除;削平芟夷僭盜,蕩滌兇奸。③殺戮芟夷生靈。
1.同"芟夷"。
2.刈除。
1.割。
2.引申為殺戮。
1.刪削訂正。
1.《詩.周頌.載芟》"載芟載柞,其耕澤澤。"毛傳"除草曰芟,除木曰柞。"后因以"芟柞"指耕作。
1.譏諷誹謗。
1.譏刺。
腳步緩慢姍姍而來|姍姍來遲。
1.語出《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齊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張燈燭,設帷帳,陳酒肉,而令上居他帳,遙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還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視,上愈益相思悲感,為作詩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顏師古注"姍姍,行貌。"后因以"姍姍來遲"形容女子走路緩慢從容的姿態。
2.形容來得很晩。
1.訕笑侮辱,譏笑輕慢。
1.譏笑,嘲笑。
1.誹議。
1.宋代皇帝上朝時所穿的衫袍和腰巾所系的玉裝紅束帶。
2.穿衫束角帶。宋代男子的一般服飾。
1.衣衫的腰身。
1.涼衫便帽。宋代士大夫閑居時的裝束。
1.宋代皇帝上朝時所穿的禮服之一。
2.衫和袍。亦泛指衣服。
1.短衫和裙子。亦泛指衣服。
1.衫的袖子。亦泛指衣袖。
1.即衫子。
1.古代婦女穿的袖子寬大的上衣。
2.為上衣的通稱。
1.銳利﹔鋒利。
1.大鐮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