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訕笑侮辱,譏笑輕慢。
1.染色之一種。
1.沐猴。即獼猴。
1.草名。中醫可入藥。
2.木制的量器。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政治家。1866年參與建立倒幕聯盟。1868年參與策劃推翻幕府統治、建立維新政權的政變。明治政府成立后,為政府主要成員。1871-1873年曾赴歐美考察?;貒?,反對出兵征韓、侵略中國臺灣。
1.木制手板。唐制,六品以下官所持之笏◇世因之。
1.謂糊涂官。
1.指中國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哀牢夷起源的神話傳說。據傳哀牢夷之祖先有婦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嘗捕魚水中,觸沉木若有感,因懷妊。生有十男◇沉木化成龍,躍出水面欲見其子。九子見龍驚走,獨小子不能去,背龍而坐,龍因舐之。土語謂背為九,坐為隆,故名小子為九隆◇長大,被推為王。九隆兄弟娶牢山十女為妻,生養繁衍,形成種族。事見《后漢書·西南夷傳·哀牢夷》。
1.樹木的化石。仍保持原木材的紋理,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與石英相同??晒┯^賞。也叫木變石。
1.以木為底,上加雜嵌以為山水﹑人物﹑花鳥等圖案,謂之"木畫"。
1.見"木槵子"。
1.見"木槵子"。
1.亦作"木患子"。
2.高大喬木,枝葉似椿,果實和皮可制澡藥,去垢同于肥皂。果核圓而堅,黑如漆珠,可作念珠。又名油珠子﹑菩提子﹑無患子。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無患子》。
3.指此種植物的果核或果實。
4.借指念珠。
1.伏羲的稱號。
1.《莊子.達生》"紀渻子為王養斗雞,十日而問曰'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成玄英疏"神識安閑,形容審定……其猶木雞不動不驚,其德全具,他人之雞,見之反走。"后因以"木雞"喻指修養深淳以鎮定取勝者。
2.木制能飛的雞。
3.用以比喻呆笨或發愣之態。
1.木底鞋。或有齒,或無齒。
1.舊指木德王朝的世運。
1.高粱的古名。
1.古代傳遞并保護文書用的木制夾板。
2.木制的衣夾。中有小彈簧,日常所用。
1.木制的護身衣甲。借指戰士。
2.樹皮。
1.木介。
1.宋蘇洵《木假山記》"木之生……其最幸者漂沉汩沒于湍沙之間不知其幾百年,而其激射嚙食之余或仿髴于山者,則為好事者取去強之以為山。"后世有用特殊形狀的枯樹根堆疊而成的假山,亦謂之"木假山"。
1.木制的供觀賞用的小亭。
1.即木冰。
1.專供寫信用的小木板。
1.即牘。古代用以書寫文字的狹長木片。
1.木制的假劍『時朝服帶劍,晉始改用木制,稱班劍﹑象劍。
2.笞刑刑具名。
1.木板制的防御武器,形如盾。
1.謂樹木向上生長。語出《易.漸》"象曰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后因以"木漸"比喻君子以道義為根基,德業日新。
1.相傳堯舜時于朝市豎立木牌,謂之謗木,人有進諫之言則書于其上。
1.木制肩輿。
1.猶木強。
1.形容感覺遲鈍﹑不靈活。
1.建造房屋木結構和修造木器等的工匠。
1.歇后語。意謂自作自受。
1.指柴薪與角制的水斗。
1.木跳板。由岸登舟用。
1.宋宣和年間,童貫﹑梁師成權傾一時,朝廷貴臣多出自其門,"梁"字的下半部是"木",故當時以"木腳客"代指趨奉梁師成的朝臣。
1.道教所說尸解的一種。謂借木解脫軀體而成仙。
1.即木冰。因木冰如樹枝披介胄然,故又名木介。
2.指出現木冰的現象。
1.即木冰。
1.見"木槿"。
錦葵科。落葉灌木。植株高矮不一。葉卵圓形,分出三裂片。夏秋開花,白色、粉紅色或紫紅色。產于中國和印度??晒┯^賞,又作綠籬?;芍竺鏃l吃。樹皮可殺蟲療癬,花治痢疾。
1.歲星。
2.麟。
3.木之精靈。
4.甲醇的俗名。
1.木制的形如鯨魚狀的鐘錘。借指鐘。典出《后漢書·班固傳》"于是發鯨魚,鏗華鐘。"顏師古注引薛綜曰"海中有大魚名鯨,又有獸名蒲牢。蒲牢素畏鯨魚,鯨魚擊蒲牢,蒲牢輒大鳴呼。凡鐘欲令其聲大者,故作蒲牢于其上,撞鐘者名為鯨魚。"
1.木制的臼。
1.指外族或少數民族居住在深山海島。木居,依樹而居。
1.對木雕神像的戲稱。
1.元代督管木工的機構,屬工部。
1.宋元俗語。倔強兇悍。
1.短木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