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莊子.達生》"紀渻子為王養(yǎng)斗雞,十日而問曰'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成玄英疏"神識安閑,形容審定……其猶木雞不動不驚,其德全具,他人之雞,見之反走。"后因以"木雞"喻指修養(yǎng)深淳以鎮(zhèn)定取勝者。
2.木制能飛的雞。
3.用以比喻呆笨或發(fā)愣之態(tài)。
1.以金飾物。
1.鮮艷華美。
1.夸示;顯揚外露。
1.華麗。
1.惑于聲名。
2.夸耀聲名。炫,通"衒"。
1.光彩奪目;炫人眼目。
1.炫耀賣弄。
1.炫耀奇特。
1.展示珍奇物品以供觀覽的集會。猶今之展覽會。
1.猶賣乖弄巧。
1.夸奇競妙。
1.安撫賜予;撫恤賞賜。
1.憂勞。
1.舊時一種救濟貧苦寡婦的慈善機構。
1.春秋時,諸侯之間一國遭受戰(zhàn)亂,他國遣使表示慰問,謂之"恤禮"。
1.謂憐憫而治理之。
1.皇帝賜給功臣的吏員。
1.謂予以撫恤,并記其功。
1.謂憂慮人民的疾苦。
1.憐憫。
1.驚恐貌。
1.謹慎。
1.謂考慮問題。
1.猶恤典。
1.《左傳.昭公二十四年》"抑人有言曰嫠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隕。"謂寡婦不憂其織事,而憂國家之危亡◇因以"恤緯"指憂慮國事。
1.撫恤慰問。
1.搔摩。
1.謂憐惜百姓。
1.形容衣服裁制合體。恤,也寫作"戌"。
1.慎用刑法。語本《書.舜典》"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
2.特指減刑。
3.明代及清初由中央派往各地審錄刑囚﹑清理冤滯的官員,常被稱為恤刑。始設置于明太祖時,成化后遂成定制。清康熙時裁省。
1.憂傷貌。
1.猶恤然。憂悶貌。
1.猶撫養(yǎng)。
1.因祖先有功德,受到皇帝的撫恤和封賞。
1.謂憐憫百姓的窮苦。
1.慮及長遠。
1.撫恤封贈。
1.溫暖孵化。比喻對后輩或下屬的撫育﹑扶持或照顧。
1.亢旱。
1.太陽。古代神話云日中有烏,故稱太陽為"昫烏"。
1.晴熱。
1.鎧甲名。
1.撫育生養(yǎng)。
1.天晴和暖。
1.惶惑沮喪貌。
1.養(yǎng)育愛護。
1.積聚財產。
1.積蓄儲藏。
1.飼養(yǎng)的禽畜。
2.詈詞。猶畜生。
1.謂飼養(yǎng)六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