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代載柩車。
1.出自《禮記·喪服大記》君殯用輴,欑至于上,畢涂屋。
2.出自《呂氏春秋·節喪》世俗之行喪,載之以大輴。
3.出自《文選·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階撤兩奠,庭引雙輴。
4.出自《永壽縣太君周氏挽辭》靈輴悲吉路,象服儼虛容。
5.出自《讀〈心史〉七十韻》時危更短祚,中路埋龍輴。
2.
古代用于泥濘路上的交通工具。
1.出自《呂氏春秋·慎勢》水用舟,陸用車,涂用輴,沙用鳩,山用樏,因其勢也。
2.出自《書·益稷》予乘四載
3.
見“輴輴”。牛行貌。
1.出自《淮南子·說山訓》引輴者為之止也
1.郵政。
1.郵政局的舊稱。
1.古代交通要道及其交叉處樹立的路標。
1.指清時郵傳部。
1.郵遞員的舊稱。
1.方言。即郵票。詳"郵票"。
1.運送郵件的車輛。
1.驛道,驛路。
1.傳舍,驛館。
2.借指驛丞﹑驛吏等人員。
1.清末官署名。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始設。管理交通﹑郵政,民國改為交通部。
1.海洋上定線﹑定期航行的大型客運輪船。因過去水運郵件總是委托這種大型快速客輪運載,故名。
1.郵政日戳的簡稱。是郵電局蓋在郵件上,注銷郵票并標明收發日期的戳子。
1.裝郵件的囊袋。
1.傳舍,驛站。
2.郵寄,由郵局遞送。
3.郵寄的書信。
1.投遞郵件的人員。
1.郵政﹑電信的并稱。
1.辦理郵政電信業務的機構。
1.郵電局或郵電支局的派出機構。一般規模較小,業務項目也少。參見"郵電局"。
1.謂判人罪過,處罰其身。郵,通"尤"。
1.方言。即郵票。詳"郵票"。
1.即郵資。
1.指郵件的外封包裝。
1.古稱驛卒。
1.發給往來人員,準許其在驛站食宿及使用其車馬的憑證。
1.館驛,傳舍。
1.見"郵堠"。
1.亦作"郵候"。
2.傳舍,館驛。
1.方言。即郵票。
1.舊時郵務所用徽章。舊式圓形,內繪一雁,后廢。1931年,改定新式圓形,白地﹑藍邊,中篆書正方紅色郵字。凡涉郵務旗幟﹑車﹑船及員工帽章等均用之。
1.通過郵電局匯款。
1.謂由郵務機構傳遞。泛指傳送。
1.宋時選舉制度的一種規定。凡士子應舉,須什伍相保,不許有大逆的親屬及諸不孝﹑不悌與僧道歸俗等事。將臨試期,知舉官先引問聯保,核對明白后,方得就試。
1.舉杯。指喝酒。
1.引為類比。
2.援引比照。
1.猶揮筆。
1.讓路;躲避。
2.引退;回避。
1.伸臂,舉臂。
1.率領軍隊。
1.指展開的布。
2.舊時牽引喪車的白布。
1.已按"引"為單位納稅,可以運銷的茶。
1.即引火柴。參見"引火柴"。
1.用藥物﹑針刺﹑手術等引起子宮收縮,促使臨產。
1.長呼。
又稱起潮力”。引起地球上潮汐現象的力。來源于月球和太陽。其大小與月球或太陽的質量成正比,與月地或日地間的距離的立方成反比,故月球引潮力約為太陽引潮力的217倍。
1.語本《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引車入市,侯生下見其客朱亥。"又"公子聞趙有處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賣漿家。"后因以"引車賣漿"泛指卑賤的行業。
1.挾持,拉下。
1.謂引以為恥。
1.領出;延伸出;導致。
1.指預祝生男的詩。
1.引導跟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