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兩山中間狹長的水道。又指兩山之間。
2.
名詞
糧食作物的總稱。
3.
名詞
谷子,一種草本植物,去掉皮的籽實即小米,可食用。
4.
名詞
南方稱稻子或稻的子實。
5.
名詞
(Gǔ)姓。
6.
名詞
比喻困境。
1.
山間的水流。
1.出自《公羊傳·僖公三年》無障谷。
2.出自《韓非子·五蠹》山居而谷汲者,??臘而相遺以水。
3.出自《文選·左思〈蜀都賦〉》山阜相屬,含溪懷谷。
2.
山間流水的通道。
1.出自《水經注·漾水》水出西北天水郡黃盧山腹,歷谷南流。
2.出自《八月的鄉村》小溪不大紆曲,伸長在谷底下。
3.出自《赴江西湖上贈皇甫曾之宣州》詩流水通春谷,青山過板橋。
3.
水流會聚的地方。
1.出自《老子》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2.出自《讀〈老子〉札記》為天下溪,為天下谷。溪、谷同意,皆水所歸。
4.
山間深凹的低地,多有出口與山外相通。
1.出自《詩·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2.出自《贈山濤》詩上凌青云霓,下臨千仞谷。
3.出自《游精思觀回王白云在后》詩出谷未停午,至家已夕曛。
5.
井中容水之處。
1.出自《易·井》九二,井谷射鮒。
6.
中醫學名詞。常與“谿”并稱。谷指肢體肌肉之間相互接觸的縫隙或凹陷部位,為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處所。
1.出自《素問·氣穴論》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溪谷三百六十五穴會。
2.出自《素問·五藏生成篇》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
7.
見“谷神”。古代道家用語。谷和神本分用,后多并稱。諸家解釋歧異,主要有三說:①谷,山谷;神,一種渺茫恍惚無形之物。谷神即指空虛無形而變化莫測、永恒不滅的“道”。②谷,通“穀”,義為生養。谷神謂生養之神,亦即“道”。“道能生天地養萬物,故曰谷神。不死言其長在也。”說見高亨《老子正詁》卷上。③谷,通“穀”,義為保養。神,指五臟神。引申指導引養生之術。
1.出自《老子》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又:“谷神不死。”
2.出自《老子》谷神不死。
3.出自《老子》谷神不死。
4.出自《太平廣記》若山嘗好長生之道,弟若水為衡岳道士,得胎元谷神之要。
5.出自《竹初用導引之術面有少容》詩英雄晚歲例修真,一寸丹田守谷神。
6.出自《道德真經論》中虛故曰谷,不測故曰神,天地有窮而道無窮,故曰不死。
8.
通“穀”。莊稼和糧食的總稱。
1.出自《新語·慎微》棄二親,捐骨肉,絕五谷,廢詩書。
2.出自《祭城隍文》庶降福四氓,登我百谷。
9.
通“鞫”。困窮。引申為困境。
1.出自《詩·大雅·桑柔》人亦有言,進退維谷。
10.
姓。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谷氏,有聞於漢。宋登科谷大向、大方,並曹州人;谷大忠,興仁人;谷椿,衢州人。
11.
亦作“糓”。
12.
官俸。古人常以谷物計祿。
1.出自《詩·小雅·天保》天保定爾,俾爾戩谷。
2.出自《小雅·正月》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谷。
3.出自《論語·憲問》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4.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經界不正,井地不鈞,谷祿不平。
13.
贍養;養著。
1.出自《詩·小雅·小弁》民莫不谷,我獨與罹。
2.出自《詩·小雅·蓼莪》民莫不谷,我獨不卒。
3.出自《黃初五年令》諺曰:“谷千駑馬,不如養一驥。”
14.
生;活著。
1.出自《國語·晉語七》若稟命而棄之,是焚谷也;其稟而不材,是谷不成也。
2.出自《文選·張衡〈思玄賦〉》發昔夢之木禾兮,谷昆侖之高岡。
15.
善;良。
1.出自《詩·小雅·黃鳥》黃鳥黃鳥,無集于谷,無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谷。
2.出自《論語·泰伯》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3.出自《管子·禁藏》氣情不營,則耳目谷。
16.
訃告。
1.出自《禮記·檀弓下》齊谷王姬之喪,魯莊公為之大功。或曰由魯嫁,故為之服姊妹服。或曰外祖母也,故為之服。
17.
見“穀産”。指家禽未受精而產出的卵。穀,即俗所謂沒有“雄”的蛋。
1.出自《齊民要術·養雞》取谷產雞子供常食法:別取雌雞,勿令與雄相雜,其墻匡、斬翅、荊棲、土窠,一如前法。唯多與谷,令竟冬肥盛,自然谷產矣。
18.
古城名。故址在今山東省平陰縣西南。春秋齊地。位于齊國西境,為當時交通要地。秦代稱為谷城。
1.出自《春秋·莊公七年》冬,夫人姜氏會齊侯于谷。
19.
古水名。在今河南省境內。
1.出自《國語·周語下》靈王二十二年,谷洛斗,將毀王宮。
20.
泛指江河的支流。
1.出自《老子》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2.出自《墨子·親士》是故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己也,故能大。
3.出自《鹽鐵論·本議》故圣人作為舟楫之用,以通川谷。
21.
古時多以為山中夾道的名稱。
1.出自如:春秋魯地有夾谷,漢時秦嶺山脈中有子午谷、褒谷、斜谷、駱谷等。
22.
糧食作物總稱。古代經傳常以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稱之。按,《說文·禾部》:“穀,續也。百穀之總名。”
1.出自《禮記·曲禮下》歲兇,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馬不食谷。
2.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3.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所貴惟賢,所寶惟谷。
4.出自《謝賜谷表》詔書念臣經用不足,以船河邸閣谷五千斛賜臣。
5.出自《馬汧督誄序》而州之有司乃以私隸數口、谷十斛考訊吏兵。
6.出自《戒庵老人漫筆·己未歲荒》早耘者,以根嫩而先死,豈非谷之不如稗乎?
23.
古水名。在今安徽省、江蘇省境內。
1.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漢軍皆走,相隨入谷泗水。
1.亦作"煙床"。
2.設有煙具﹑供人躺臥吸食鴉片的床鋪。
1.亦作"煙春"。
2.春天。
1.亦作"煙爨"。
2.燒火煮飯。
3.爐灶。
1.亦作"煙翠"。青蒙蒙的云霧。
2.指楊柳。
1.見"煙村"。
1.亦作"煙袋"。
2.吸水煙或旱煙的用具。
1.裝在旱煙袋一頭的金屬的碗狀物。
1.亦作"煙袋荷包"。
2.系在煙管上用以盛放煙絲的袋子。
1.煙波中的島嶼。
1.亦作"煙磴"。
2.云霧中的石級。
1.亦作"煙蒂"。
2.即紙煙燃吸后的殘余部分。
1.亦作"煙蒂頭"。
2.煙蒂。
1.亦作"煙洞"。
2.云霧彌漫的巖洞。
3.出煙之洞。
1.亦作"煙斗"。
2.鴉片煙槍下端呈斗狀的金屬(或陶質)物,用以置煙泡燃吸。
3.泛指吸用煙絲的用具。常用硬木或角質制成,一端呈斗狀用以裝煙絲,一端銜在嘴里吸。
1.云霧繚繞的巖洞。
1.亦作"煙毒"。
2.指吸鴉片煙對人的毒害。
1.指人煙滅絕。
1.亦作"煙墩"。
2.烽火臺。
1.明代宦官戴的一種禮帽。
1.亦作"煙朵"。
2.成團的煙霧。
1.亦作"煙蛾"。
2.指美女。
3.指淡黑色的眉毛。
1.見"煙娥"。
1.紛起。
1.亦作"煙帆"。
2.煙波中的帆船。
1.謂栽種﹑販售和吸食鴉片煙的罪犯。
1.指販賣鴉片者。
1.形容離散。
1.亦作"煙霏"。
2.云煙彌漫。
3.煙霧云團。
1.形容眾多。
1.形容眾多。
1.亦作"煙氛"。
2.燃燒所生的煙火氣。古亦指燔柴祭天。
3.煙靄云霧。
4.烽煙。指戰亂或戰爭形勢。
1.亦作"煙粉"。
2.見"煙花粉黛"。
1.亦作"煙峰"。亦作"煙峰"。
2.煙霧迷漫的山峰。
1.烽煙。指戰火。
1.亦作"煙桿"。
2.見"煙桿"。
1.亦作"煙缸"。
2.盛放鴉片膏的容器。
3.吸煙時用來盛煙灰﹑煙蒂的器皿。
1.見"煙皋"。
1.亦作"煙閣"。
2.煙霧中的樓閣。
3.凌煙閣的省稱。
1.煙霧彌漫的山谷。
1.亦作"煙館"。
2.供人吸食鴉片煙的營業場所。
1.亦作"煙管"。
2.竹管制的吸旱煙用具。
1.亦作"煙光"。
2.云靄霧氣。
3.指春天的風光。
1.亦作"煙鬼"。
2.對吸鴉片煙成癮者的譏稱。
3.指煙癮很大的人。
1.亦作"煙鍋"。
2.即煙袋鍋。
1.亦作"煙鍋巴"。
2.煙鍋中未燃盡的殘余物。
1.煙波浩渺的大海。
2.比喻事物眾多﹑紛繁。
1.宵漢,天空極高處。喻指朝廷。
1.亦作"煙荷包"。
2.裝煙絲用的小袋子。
1.亦作"煙盒子"。
2.裝香煙的盒子。
1.亦作"煙壑"。
2.云霧彌漫的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