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嘆氣。
2.
嘆詞
表示驚異或奇怪。
3.
名詞
(Xū)姓。
4.
見“吁吁”。模擬喘氣的聲音。
1.
嘆詞。表示驚怪、不然、感慨等。
1.出自《書·堯典》帝曰:“吁!嚚訟,可乎?”
2.出自《荀子·宥坐》孔子喟然而嘆曰:“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3.出自《法言·君子》吁,是何言歟?
4.出自《集異記·丁巖》吁!保全軀命之計,雖在異類,亦有可觀者焉。
5.出自《戊午上高宗封事》有識之士,皆以為朝廷無人,吁!可惜哉!
6.出自《朝花夕拾·無常》吁!鬼之事,難言之矣,這也只得姑且置之弗論了。
2.
嘆息;贊嘆。
1.出自《感懷》詩累圣但日吁,閫外將誰寄?
2.出自《賀冊仁宗英宗徽號禮成表》神靈率吁,其啟后於無疆;庶品交欣,以奉先而不匱。
3.出自《紅繡鞋》曲窗外雨聲聲不住,枕邊淚點點長吁。
4.出自《新嫁娘》詩嫁女與文儒,入門不敢吁。
3.
憂愁。
1.出自《詩·周南·卷耳》陟彼岨矣,我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2.出自《示楊德逢》詩愛而不見,云何吁矣。
4.
驚;驚動。
1.出自《論衡·感虛》﹝玄鶴﹞延頸而鳴,舒翼而舞,音中宮商之聲,聲吁于天。
5.
吐。參見“吁氣”。
1.出自《論衡·吉驗》東明之母初妊時,見氣從天下。及生,棄之,豬馬以氣吁之而生之。
2.出自《奇異的書簡·美的追求者》這時,每當這時,我總是不由自已地深深吁出一口悶氣,像拂去我從兒時起就貯留下的某些遺憾。
6.
自得貌。參見“吁吁”。
1.出自《白虎通·號》臥之????,起之吁吁,饑即求食,飽即棄余。
2.出自《王天下有三重》上古之時,其民吁吁怡怡。
1.對宋米芾的昵稱。芾字元章﹐故稱。
1.對岳父或其他男性長輩的尊稱。
1.女真語。母親。
1.東阿﹑甄城的并稱。兩處均在今山東境內。
1.舊時對正妻的昵稱。
1.指子奇治東阿而使東阿大化﹐子產相鄭而使鄭國"內無國中之亂﹐外無諸侯之患"事。事見漢劉向《說苑.政理》。此偏指子奇治東阿事。
1.方言。侄子。
1.迎合別人意旨。
1.迎合多數人。
1.下屬對長官的昵稱。
1.古契丹語。對父親﹑祖父的尊稱。
1.庇護幫助。
1.兒子。
1.姐姐。
1.狐貍的別稱。
1.阿諛恣肆。
1.見"阿徇"。
1.庇護縱容。
1.亦作"阿"。
2.隋煬帝的小字。
1.亦作"阿姑"。
2.對尼姑的昵稱。
1.嘆詞。表示驚訝或贊嘆。
1.嘆詞。表示驚訝,贊嘆等。
1.嘆詞。表示苦痛。亦表示贊嘆。
1.指送行的禮物。
1.下飯的菜肴。
2.就著菜肴把飯吃下去。
1.下飯的菜肴。
1.嗓音嘶啞。
1.嗓音嘶啞。
1.嘆詞。
1.嘆詞。表示埋怨﹑不耐煩﹑驚訝等。
1.嘆詞。表示痛苦。
1.嘆詞。表示驚訝或痛苦等。
1.悲傷不已貌。
1.悲哀;哀痛。
語出《老子》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抗,舉;加,當;哀,悲憤。謂受壓而充滿悲憤心情的一方必能獲勝。
1.指居父母之喪。
2.悲痛凄慘。
1.見"哀策"。
1.悲傷憐憫。
1.亦作"哀冊"。
2.文體的一種。封建時代頌揚帝王﹑后妃生前功德的韻文,多書于玉石木竹之上。行葬禮時,由太史令讀后,埋于陵中。
1.憐憫體察。
1.曲名。相傳漢武帝因思李夫人而作。晉王嘉《拾遺記.前漢上》"漢武帝思懷往者李夫人,不可復得……因賦《落葉哀蟬》之曲。"
1.指悲哀憂愁的感情。
1.悲傷凄楚。
哀傷;悲傷哀愴的心情|滿懷哀愴。
1.指悲壯動人的樂聲。吹﹑竹,指笙簫之屬。
1.見"哀辭"。
用來哀悼、紀念死者的文章
1.哀傷;悲痛。
2.指居喪之時。
1.悲痛憂傷。
1.悲傷,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