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俘獲。
1.出自《莊子·則陽》衍請受甲二十萬,為君攻之,虜其人民,系其牛馬。
2.出自《漢書·周勃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
3.出自《晉書·孫恩傳》乃虜男女二十馀萬口,一時逃入海。
2.
掠奪。
1.出自《七哀詩》珠柙離玉體,珍寶見剽虜。
2.出自《陳書·韋載傳》別命輕兵絶其糧道,使進無所虜,退無所資。
3.出自《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略論》復有冀獲微資,引盜入室,巨資既虜,還焚其家,是誠我漢族之大敵也。
3.
戰俘,降服者。
1.出自《詩·大雅·常武》鋪敦淮??,仍執丑虜。
2.出自《禮記·曲禮上》獻民虜者操右袂。
3.出自《漢書·匈奴傳上》度遼將軍出塞千二百余里,至蒲離候水,斬首捕虜七百馀級,鹵獲馬牛羊萬馀。
4.出自《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詩大夫討匈奴,前月西出師。甲兵未得戰,降虜來如歸。
4.
奴隸,仆役。
1.出自《韓非子·說難》伊尹為宰,百里奚為虜,皆所以干其上也。
2.出自《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
3.出自《后漢書·馬援傳》凡殖貨財產,貴其能施賑也,否則守錢虜耳。
5.
指敵人;叛逆。
1.出自《漢書·高帝紀上》羽大怒,伏弩射中漢王。漢王傷胸,乃捫足曰:“虜中吾指!”
2.出自《軍中樂》詩自言虜畏不敢犯,射麋捕鹿來行酒。
3.出自《清史稿·圣祖紀二》上顧謂科爾沁王沙津曰:“虜何蒼皇至是?”
4.出自《陳書·樊猛傳》青溪之戰,猛自旦訖暮,與虜短兵接,殺傷甚眾。
6.
古時對北方外族或南人對北方人的蔑稱。參見“虜父”。
1.出自《漢紀·武帝紀五》虜還走上山,陵追擊之。
2.出自《后漢書·鄭眾傳》眾至北庭,虜欲令拜,眾不為屈。
3.出自《請上尊號表》西戎之首,北虜之渠。
4.出自《續世說·方正》權以前世累為將相,未嘗有稱臣于戎虜者。
1.對僧人的譏嘲之詞。
1.對僧人之譏稱。
1.頭頂脫發;脫了發的頭頂。
1.猶禿奴。
1.頭發脫落。
2.古族名。據說與吐蕃有某種淵源關系﹐故亦以稱吐蕃。
1.脛毛脫落。
1.猶禿筆。
1.脫毛的筆。
1.脫角的犀牛。犀牛以角為貴﹐脫角則僅存其名而無實用◇因以之嘲諷徒有其名而無真實才能的人。
1.謂使臣所持的節頭旄毛脫落。形容出使異國時間之長。
1.謂光著頭不包頭巾。
1.光領。謂衣服只有領口﹐沒有衣領。襟﹐古指衣服的交領。
1.金朝地方司法官名。
2.稱邊疆官吏。
1.赤身顯露。
1.猶禿頭。亦指和尚。
1.元代僧人為罪人祈福免罪的佛事活動。
1.謾罵僧人之詞。
1.猶脫落。
1.蒙語"萬"的音譯。
1.對僧人的蔑稱。
1.見"禿鹙"。
1.亦作"禿秋"。水鳥名﹐頭項無毛﹐狀如鶴而大﹐色蒼灰﹐好啖蛇﹐性貪惡。
2.嘲人之無發若禿鹙。
1.沒有貼邊的裙。
1.謂動機不正的出家人。
2.指禿發的人。
3.喻指肢體殘缺者。
1.不生草木的山丘。
1.謂僧侶。
1.枯樹。亦指樹葉凋盡之樹。
1.形容眼睛轉動靈活。
1.對僧人的譏嘲之詞。
1.見"禿?"。
1.脫發的光頭。
1.形容說話的內容不相連接而顯得生硬突然。
1.對僧尼的惡稱。歪剌為罵人話。
1.尾巴毛疏而短。
2.鰱﹑鳙等類魚的俗稱。
1.貶指年老而無官勢的人。亦用以自嘲。
1.猶禿筆。
1.戲稱毫毛脫落的筆。
1.頭發脫落的人。
1.古代齊人謂無發為禿榟。
1.物短貌。
1.《詩.齊風.甫田》"未幾見兮﹐突而弁兮。"孔穎達疏"未經幾時而更見之﹐突然已加冠弁為成人。"后因以"突弁"形容人長大迅速。
1.突然的或急劇的變化。
1.驟然進攻的軍隊。
1.奔突馳騁。
1.沖撞;猛沖。
1.竄出;沖出。
2.突然出現。
3.隆起;凸出。
4.謂出眾地顯露出來。
1.劇烈動蕩。
1.侵凌盜竊。
1.以頭觸地。
1.唐代的一種殘酷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