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同“滹”。見“滹沱”。水名。即滹沱河。在河北省西部。出山西省繁峙縣東之泰戲山,穿割太行山,東流入河北平原,在獻縣和滏陽河匯合為子牙河。至天津市,會北運河入海。
1.出自《周禮·夏官·職方氏》正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恒山,其澤藪曰昭余祁,其川曰虖池、嘔夷。
2.出自《山海經·北山經》泰戲之山無草木,多金玉……虖沱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溇水。
2.
同“呼”。嘆詞。
1.出自《吊屈原賦》嗚虖哀哉兮,逢時不祥!
2.出自《漢書·武帝紀》麟鳳在郊藪,河洛出圖書。嗚虖!何施而臻此與!
3.出自《獨孤申叔哀辭》烏虖遠矣,何日而忘!
3.
同“乎”。作介詞,相當“于”。
1.出自《惜誓》使麒麟可得羈而系兮,又何以異虖犬羊?
2.出自《漢書·董仲舒傳》陵夷至虖桀紂之行,王道大壞矣。
4.
作語氣助詞。用在句末。
1.出自《漢書·張耳陳余傳》上怒曰:“使張敖據天下,豈少乃女虖!”
2.出自《漢書·汲黯傳》天子置公卿輔弼之臣,寧令從諛承意,陷主於不誼虖?
1.謂關系密切,互相依存。
1.內外互相應合。
1.表揚勉勵。
(~兒)系在懷表上的金屬鏈。
1.顯靈。
流露;顯示一個人的喜怒哀樂最容易在臉上~出來。
1.謂旌表閭里,以顯彰功德。語出《史記.殷本紀》"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
榜樣為人表率。
1.姑母﹑舅父﹑姨母之女,年幼于己者稱表妹。
事物的外表;最外層表面現象|顯露于表面|表面化。
能顯著降低溶液表面張力的物質。其分子常由親水基團和疏水基團組成。在液體中趨向集中于該液體和另一相的交界面而起潤濕、乳化、分散等作用。有陰離子型、陽離子型、非離子型和兩性型等不同類型的表面活性劑。常用作洗滌劑、乳化劑、分散劑、潤濕劑、發泡劑等。
液體表面上任一界面的兩側存在垂直于界面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拉引的力。其方向與液面相切,大小跟液體的種類、溫度等有關。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液面總是趨向于最小,如露珠呈球狀等。
1.表示清楚。
1.立木以為標志。
2.引申為標準﹐模范。
3.華表的別名。
1.標名,命名。
1.在死者墓前刻石,以彰其善,謂之表墓。
1.表袋。
1.儀表上的薄片,上面有表示度數等的刻度或數字。
1.暴露;顯露。
1.邊境線上的標幟,猶后世的界碑。
1.謂向天子上表推薦,起用某人。
1.中表親戚。
1.呈現吉祥。
1.謂穿裘衣而不加外罩。
1.謂上表勸即帝位。
1.佛教語。唯識所立三種色境之一。行住坐臥﹑取舍屈伸等顯然可表示于人者,稱為表色。
2.外表的顏色。
1.表叔之妻。
1.妻子同其前夫所生的子女。
1.表姊妹之子。
1.贊美圣人。
1.亦作"表幟"。
2.標記;標幟。
1.顯示某種意義。
2.用語言﹑行動顯出某種思想﹑感情﹑態度。
1.表率,楷模。
2.表彰。
3.猶公式。
1.裝飾;修飾。
1.猶美謚。
1.表達抒發。
1.稱父之表弟。
1.泛指奏章。
1.敘述,說明。
1.猶建樹。
1.同"表率"。
1.謂為世人的表率。
1.表白訴說。
1.對表親的敬稱。
1.表示態度。
1.古代宴樂時,為提示舞蹈隊列進止而立的標志。
1.指科舉考試中的表章文體的試題。
1.謂使邪毒從皮膚上發散出來。
2.表現襯托。
1.謂表明微細的事。
2.謂闡揚衰微之學。
1.撰寫文章。
2.上呈帝王的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