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処”。
2.
居住;居于,處在。
1.出自《易·系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
2.出自《莊子·至樂》魚處水而生,人處水而死。
3.出自《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昔曾參之處費,魯人有與曾參同姓名者殺人。
4.出自《江漢答孟郊》詩終宵處幽室,華燭光爛爛。
5.出自《家》我看你在舊家庭里處得太久,舊習慣染得太深了。
3.
居家不仕,隱居。
1.出自《易·系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
2.出自《孟子·萬章下》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3.出自《書信集·致章廷謙》居今之世,手頭略有余裕,便或出或處,自由得多。
4.
指女子居家或未嫁。參見“處女”。
1.出自《荀子·非相》今世俗之亂君,鄉曲之儇子,莫不美麗姚冶,奇衣婦飾……婦人莫不愿得以為夫,處女莫不愿得以為士。
2.出自《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詩瘦竹如幽人,幽花如處女。
3.出自《老殘游記續集遺稿》德夫人道:“然則你們這廟里人,個個都是處女身體到老的嗎?”逸云道:“也不盡然……但其中十個人里,一定總有一兩個守身如玉,始終不移的。”
4.出自《南腔北調集·祝中俄文字之交》有的比創作為處女,說翻譯不過是媒婆。
5.
安居;安身。
1.出自《詩·小雅·四牡》豈不懷歸,王事靡盬,不遑啟處。
2.出自《史記·孝文本紀》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封畿之內勤勞不處,二者之咎,皆自於朕之德薄而不能遠達也。
3.出自《后漢書·孔融傳》至於一歲之限,不合禮意,又違先帝已然之法,所未敢處。
4.出自《元和圣德》詩辟窮見窘,無地自處。
6.
留,留下。
1.出自《禮記·射義》公罔之裘揚觶而語曰:“幼壯孝弟,耆耋好禮,不從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蓋去者半,處者半。
2.出自《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蘇代謂齊湣王曰:“夫甘茂,賢人也。今秦賜之上卿,以相印迎之。甘茂德王之賜,好為王臣,故辭而不往。今王何以禮之?”齊王曰:“善。即位之上卿而處之。”
3.出自《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取之既已詳,使之既已當,處之既已久,至其任之也又專焉。
7.
自居。
1.出自《呂氏春秋·審分》和而不矜,成而不處。
2.出自《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一麾而靜妖氛,成功不處,五讓而傳劍璽,德冠樂推。
8.
停止,止歇。
1.出自《易·小畜》既雨既處。
2.出自《大戴禮記·誥志》川谷不處,深淵不涸。
3.出自《漢書·敘傳上》渾元運物,流不處兮。
4.出自《文心雕龍·祝盟》“夙興夜處”,言於祔廟之祝。
9.
對待。
1.出自《禮記·檀弓下》﹝顏淵﹞謂子路曰:“何以處我?”
2.出自《荀子·非相》談說之術,矜莊以蒞之,端誠以處之,堅強以持之。
3.出自《與袁相公書》諸弟皆優贍有余,而宗師妻子常寒露饑餒,宗師怡然處之,無有難色。
4.出自《家》這些日子來他對于任何大事小事差不多都是以平靜的態度處之的。
10.
相處,交往。
1.出自《詩·小雅·黃鳥》此邦之人,不可與處。
2.出自《莊子·德充符》久與賢人處則無過。
3.出自《唐故江西觀察使韋公墓志銘》與賓客處如布衣時,自持卑一不易。
4.出自《中國人民的心》他就是這么個人,和誰都處得來。
11.
引申為相交往的人,即老朋友。
1.出自《鹖冠子·天則》尊君卑臣,非計親也;任賢使能,非與處也。
12.
交,交接;交戰。
1.出自《荀子·議兵》凡人之動也,為賞慶為之,則見害傷焉止矣……大寇則至,使之持危城則必畔,遇敵處戰則必北。
2.出自《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喀齊喀貝勒次鳳翔,堅守不出。勢不與處,雖原州圍未解,可且赴德順。
13.
安頓;安排。
1.出自《左傳·襄公四年》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澆及豷……處澆于過,處豷于戈。
2.出自《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故先王之處民,處工於官府,處農於畎畝。
3.出自《二刻拍案驚奇》這是你家害我的,須憑你家里怎么處我?
14.
引申為處置,發落。
1.出自《資治通鑒·唐懿宗咸通九年》刺史崔雍遣人以牛酒犒之,引賊登樓共飲,命軍士皆釋甲,指所愛二人為子弟,乞全之,其余惟賊所處。
15.
處罰,懲辦。
1.出自《顏氏家訓·慕賢》竊人之財,刑辟之所處;竊人之美,鬼神之所責。
2.出自《復仇狀》凡有復父讎者事發,具其事申尚書省,尚書省集議奏聞,酌其宜而處之。
3.出自《儒林外史》你若是這樣胡鬧,我即刻送到縣里處你。
16.
治理;辦理。
1.出自《荀子·王制》明王始立,而處國有制。
2.出自《舊唐書·趙涓傳》﹝德宗﹞曰:“朕懵於理道,處事未精。”
3.出自《憐香伴·隨車》小姐雖然不肯變節,萬一曹公許了他,怎么處?
17.
指辦法。
1.出自《西游記》沙僧道:“哥哥仔細。”行者道:“我自有處。”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房氏道:“只為賴家欺小婦人是偷寄的東西,已后去取,推三阻四,不肯拿出來還了。”知縣道:“這個我自有處。”
18.
決斷;定奪。
1.出自《國語·晉語一》驪姬問焉,曰:“吾欲作大事,而難三公子之徒如何?”對曰:“早處之,使知其極。”
2.出自《漢書·谷永傳》將動心冀為后者,殘賊不仁,若廣陵、昌邑之類?臣愚不能處也。
3.出自《巧團圓·疊駭》[生]:“我乃有父之人,不便再為嗣子,講過在先,省得后來招怪。”[老旦]:“且到家中再處。”
19.
委任,任用。
1.出自《史記·樂毅列傳》臣聞賢圣之君不以祿私親,其功多者賞之,其能當者處之。
2.出自《上張仆射書》下之事上,不一其事,上之使下,不一其事,量力而任之,度才而處之。
3.出自《本朝政要策·任將》李漢超、郭進皆終於觀察使,所居不過巡檢使之名,終不以大將處之。
20.
當,擔任;承受。
1.出自《荀子·堯問》處官久者士妒之,祿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
2.出自《三國名臣序贊》及其臨終顧托,受遺作相,劉后授之無疑心,武侯處之無懼色。
3.出自《顏氏家訓·兄弟》所以然者,以其當公務而執私情,處重責而懷薄義也。
4.出自《為宗舍人謝賜物第二表》自國之寵貴,未聞此榮;草茅孤臣,何以堪處?
5.出自《本朝政要策·宦者》淳化中,改黃門院為內侍省,而置昭宣使,以王延德、王繼恩、杜彥鈞處之。
21.
保持;執持。
1.出自《荀子·正名》不賂貴者之權藝,不利傳辟者之辭,故能處道而不貳。
2.出自《列女傳·楚昭貞姜》守義死節,不為茍生,處約持信,以成其貞。
22.
主持;執掌。
1.出自《管子·任法》主之所處者四:一曰文,二曰武,三曰威,四曰德。
2.出自《人物志·流業》若道不平淡,與一材同好,則一材處權,而眾材失任矣。
3.出自《資治通鑒·隋文帝仁壽二年》上聞而善之,征為大理卿,處法平允。
23.
謀生,維持生活。
1.出自《商君書·徠民》彼土狹而民眾……民上無通名,下無田宅,而恃奸務末作以處。
24.
審度;辨察。
1.出自《國語·魯語上》夫仁者講功,而智者處物。
2.出自《呂氏春秋·有始》平也者,皆當察其情,處其形。
3.出自《史記·龜策列傳》衛平乃援式而起,仰天而視月之光,觀斗所指,定日處鄉。
4.出自《經義述聞·通說上》處之為居,為止,常訓也;而又為審度,為辨察,《書》《傳》具有其義。
25.
分別。
1.出自《墨子·小取》明同異之處。
2.出自《伊川擊壤集序》二者之間,必有處焉。
26.
成立,建立。參見“處家”。
1.出自《墨子·節用上》昔者圣王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處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
27.
占,占有。
1.出自《商君書·徠民》地方百里者,山陵處什一,藪澤處什一。
2.出自《韓非子·備內》故《桃左春秋》曰:“人主之疾死者不能處半。”
3.出自《送鄭十校理序》由是集賢之書盛積,盡秘書所有,不能處其半。
4.出自《天子六軍之制》夫千乘之積,雖為七萬五千人,而有羨卒處其半焉。
28.
生病。
1.出自《呂氏春秋·愛士》趙簡子有兩白騾而甚愛之,陽城胥渠處,廣門之官夜款門謁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醫教之曰,得白騾之肝病則止,不得則死。”……於是召庖人殺白騾。
29.
享有;據有;取。
1.出自《論語·里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2.出自《韓非子·難勢》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
3.出自《條陳海防經略事疏》今民間搜括已盡,無可處補,而軍門亦無所謂管搉之利,稍可處者,惟有鹽法而已。
30.
籌劃,設法;打算,著想。
1.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滿生自思囊無半文,空身家去,難以度歲,不若只在外廂行動,尋些生意,且過了年又處。
2.出自《一文錢》此處山頂上,樹木又密,且又無人往來,何等僻靜,把方才的芝麻來吃了再處。
3.出自《雍正十年杭州寄舍弟墨》自我用人,從不書券,合則留,不合則去……如此存心,是為人處,即是為己處。
31.
聚,聚集。
1.出自《送湖南李正字序》離十三年,幸而集處,得燕而舉一觴相屬,此天也,非人力也。
2.出自《前漢書平話》陳豨有兵二十萬,以后再無續添之兵。於我取軍如大海之水……先教太原魏王處軍十萬,再與陳豨決戰。
32.
常,定準。
1.出自《呂氏春秋·誣徒》不能教者,志氣不和,取舍數變,固無恒心,若晏陰喜怒無處。
33.
姓。周有處子。見《尚友錄》卷十五。
1.出自《廣韻?語韻》處,姓。《風俗通》云:“漢有北海太守處興。”
1.孤舟的篷。
2.常用以指孤舟。
1.獨特的偏好。
孤獨怪僻性情~。
1.孤獨飄泊。
1.孤苦貧寒。
1.孤獨愁苦。
1.出身寒微的士人。
2.舊詩近體詩格律上的一種禁忌。
1.寂寞凄涼;悲傷。
1.見"孤凄"。
1.獨居。多指男女分居或失去配偶。
1.同"孤鷑"。
1.猶孤寂。
1.突兀峭立。
2.喻品性孤傲,不與眾人和同。
3.喻文學﹑藝術風格高雅超俗。
1.獨居之婦的自稱。
1.孤單怯懦。
1.一床被子。常喻獨宿。
1.孤單的琴,亦指獨奏的琴聲。
1.孤單的鳥。
1.獨眠。
1.謂少師﹑少傅﹑少保。《周禮·天官·掌次》"孤卿有邦事,則張幕設案。"鄭玄注"王之孤三人,副三公論道者。"《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蓋參天子,坐而議政,無不總統,故不以一職為官名。又立三少為之副,少師﹑少傅﹑少保,是為孤卿,與六卿為九焉。"《后漢書·劉祉傳》"及莽篡立,劉氏為侯者皆降稱子,食孤卿祿,后皆奪爵。"一說為六卿之首。參閱《周禮·天官·掌次》"孤卿有邦事,則張幕設案"孫詒讓正義。
2.泛指朝廷高官。
1.孤高而清凈。
1.孤燈。
1.孤立危急。
2.孤苦失意;孤獨窮困。
3.指孤獨窮困之人。
1.孤獨,無依無靠。
1.一柄手杖。謂獨自步行。
1.亦作"孤"。
2.孤獨。亦指孤獨的人。
1.孤獨無依的人。
1.孤苦幼小。
1.獨出峭立。
1.孤單微弱;孤獨衰弱。
2.削弱;使孤立。
3.謂年幼而喪失父母。
4.指幼弱的孤兒或孤苦無依的人。
1.謂獨自專斷,拒絕他人的意見。
1.見"孤稚"。
1.孤立的佛寺。
1.山名。在浙江杭州西湖中,孤峰獨聳,秀麗清幽。宋林逋曾隱居于此,喜種梅養鶴,世稱孤山處士。孤山北麓有放鶴亭和梅林。
1.北宋林逋,人稱孤山處士。
1.宋林逋隱居杭州西湖孤山,不娶無子,所居植梅畜鶴。事見宋沈括《夢溪筆談·人事二》﹑《宋史·隱逸傳上·林逋》﹑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孤山三堤勝跡》◇遂以"孤山鶴"為吟詠隱逸之典。
1.古代杭州西湖孤山上的寺院。
1.孤獨憂傷。
2.幼年喪失父母。
1.獨自玩賞。
2.獨具的情趣。
1.猶孤高。
1.亦作"孤卲"。
2.謂潔身自好。亦謂自強;自勵。
1.見"孤劭"。
1.形容孤單一人。
1.孤陋的人。常用為自謙之詞。
2.孤獨的人。
1.獨勝。
1.失去父親的外甥。
1.指孤立的圣明之人。
1.指不茍同時俗的高士。語出三國魏阮籍《詠懷》之四九"豈有孤行士,垂涕悲故時!"
1.孤單的野獸。
1.謂孤立的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