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代用作“缺”字。
2.
名詞
〈書〉過失;疏失。
3.
名詞
(Quē)姓。
1.
缺誤;疏失。
1.出自《詩·大雅·蒸民》袞職有闕,維仲山甫補之。
2.出自《與元九書》有可以救濟人病,裨補時闕,而難於指言者,輒詠歌之。
3.出自《諸史辨惑下》此必當時秉筆者曲飾主闕,而姚思廉、李延壽猥承其誤耳。
2.
空隙;缺口。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年》過齊氏,使華寅肉袒執蓋,以當其闕。
2.出自《漢書·王莽傳下》歸師勿遏,圍城為之闕。
3.出自《打魚》詩安知罟師意,設網遮其闕。
3.
指(感情上的)裂痕;嫌隙。
1.出自《左傳·昭公元年》主相晉國,於今八年,晉國無亂,諸侯無闕,可謂良矣。
4.
空缺著;沒有。
1.出自《〈兩都賦〉序》斯事雖小,然先臣之舊式,國家之遺美,不可闕也。
2.出自《新唐書·忠義傳中·許遠》元和時,韓愈讀李翰所為巡(張巡)傳,以為闕遠事非是。
3.出自《吹網錄·〈歸愚集〉誤文》今鈔本卷七外制全闕。
5.
缺乏;稀少。
1.出自《國語·楚語下》民多闕則有離叛之心。
2.出自《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
3.出自《安集兩淮申省狀》養生送死,老子長孫,未嘗有闕。
4.出自《吶喊·狂人日記》分隔多年,消息漸闕。
6.
殘缺;不完善。
1.出自《禮記·禮運》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
2.出自《公孫弘傳贊》而四夷未賓,制度多闕。
3.出自《慶佳節》詞對酒高歌玉壺闕,慎莫負,狂風月。
4.出自《墳·人之歷史》夫德意志為學術淵藪,保羅生亦愛智之士,而猶有斯言,則中國抱殘守闕之輩,耳新聲而疾走,固無足異矣。
7.
欠;應給的未給。
1.出自《左傳·襄公四年》敝邑褊小,闕而為罪,寡君是以愿借助焉!
2.出自《文心雕龍·檄移》齊桓征楚,詰苞茅之闕。
3.出自《新唐書·食貨志二》逃死闕稅,取於居者,一室空而四鄰亦盡。
8.
衰微。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晉國不恤周宗之闕,而夏肄是屏。
2.出自《〈風俗通〉序》昔仲尼沒而微言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
9.
缺憾。
1.出自《西陵遇風獻康樂》詩瞻涂意少悰,還顧情多闕。
2.出自《白鶴吟示覺海元公》去自去耳,吾何闕而追?來自來耳,吾何妨而拒?
10.
官位空缺;官員的缺額。
1.出自《世說新語·賞譽》吏部郎闕,文帝問其人於鐘會,會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皆其選也。”
2.出自《順宗實錄三》峘(令狐峘)得晏(劉晏)之舉,分闕必擇其善者與晏,而以惡者與炎。
3.出自《捫虱新話·前輩讀書類皆成誦》適有美闕,二人爭競得之。
4.出自《宋艷·果報》普待闕,寓京師,貲囊罄竭。
11.
缺席;應到而不到。
1.出自《癸巳類稿·韓文靖公事輯》熙載性懶,朝直多闕,為馮延巳所劾,罷其職。
12.
姓。漢代有闕栩。見《后漢書·獻帝紀》。
1.可供垂釣或用罾捕魚的小島。
1.見"魚躍鳶飛"。
1.用魚肉加雞蛋﹑淀粉等做成的丸子。
1.比喻辦事不能成功。
1.泛指鱗介水族。
1.見"魚蠹"。
1.同"魚化龍"。
2.唐元弼有《魚躍龍門賦》。
1.語出《詩.大雅.旱麓》"鳶飛戾天,魚躍于淵。"毛傳"言上下察也。"孔穎達疏"毛以為大王﹑王季德教明察,著于上下。其上則鳶鳥得飛至于天以游翔,其下則魚皆跳躍于淵中而喜樂。"后以"魚躍鳶飛"謂世間生物任性而動,自得其樂。
1.謂規模較大的魚群,猶如黑云。
2.即魚鱗云。
1.即魚秧。
1.猶言葬身魚腹。
1.即水藻。語本《詩.小雅.魚藻》"魚在在藻,有頒其首。"鄭玄箋"藻﹐水草也。"
2.見"魚藻池"。
1.古代池名。(1)唐時池。唐故禁苑內,今陜西省長安縣北。唐王建《三臺.宮中》詞之一"魚藻池邊射鴨,芙蓉苑里看花。"(2)金明時池。故址在今北京市崇文門外西南。
1.養魚水域攔阻魚類的設備,如竹箔﹑攔網﹑電柵等。可防止一定水域中魚類的逃離或害魚的進入。
1.即魚籪。
1.即魚符。
1.捕魚用的竹器。圓筒形,上小下大,無頂無底。
1.同"魴魚趙尾"。
1.切魚用的砧板。
1.謙稱自己的心意﹑心愿。
1.愚昧的眾人。
1.愚昧的君主。
1.愚昧笨拙。
1.愚昧昏濁。
1.愚笨癡呆。
2.指癡傻的人。
1.用以策馬的榆樹枝。
1.見"榆莢"。
1.指白榆星。
1.同"榆沈"。
1.《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嘗游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后因以"榆次之辱"為無故受辱之典。
1.用榆木做的經函。
1.生在榆樹上的木耳。
1.榆樹與枋樹。比喻狹小的天地。
1.《莊子.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后因以"榆枋之見"喻淺薄的見解。
1.榆樹。枌,白榆。
2.指故鄉。
1.即榆面。
1.黃帝時良醫名。
1.即榆罔。
1.即榆罔。
1.即榆罔。
1.用榆葉煮成的稠粥。
1.用榆莢和榆面煮成的羹。
1.古地名。在今河南省中牟縣南。
2.即古海關。古稱渝關﹑臨榆關﹑臨渝關,明改為今名。其地古有渝水,縣與關都以水得名。在今河北省秦皇島市。
3.泛指北方邊塞。
1.榆莢串子。借指錢串。
1.泛指星光。
1.《周禮.夏官.司爟》"四時變國火"漢鄭玄注"鄭司農說以鄹子曰'春取榆柳之火。'"本謂春天鉆榆﹑柳之木以取火種,后因以"榆火"為典,表示春景。
1.古刑具。榆木做的枷。
1.亦作"榆筴"。
2.榆樹的果實。初春時先于葉而生,聯綴成串,形似銅錢,俗呼榆錢。
3.漢代錢幣名。即莢錢。重三銖,錢面有"漢興"二字。
1.漢代一種輕而薄的錢幣。因形似榆莢,故名。
1.指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