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只,對)某些動物頭上長出的堅硬的東西,一般細長而彎曲,上端較尖。
2.
名詞
形狀像角的東西。
3.
名詞
古代軍隊中的樂器,用嘴吹發聲。
4.
名詞
星宿(xiù)名,二十八宿之一。
5.
名詞
從一個點引出兩條射線所形成的平面圖形;從一條直線上展開的兩個平面或從一點上展開的多個平面所形成的立體圖形。
6.
量詞
我國的輔助貨幣單位,10分是1角,10角是1元。
7.
名詞
岬角,伸入海中的尖形陸地。多用于地名。
8.
名詞
(~兒)眼、嘴等器官兩部分的接合處。
9.
量詞
用于從整體劃分成的角形東西。
10.
名詞
(~兒)物體兩個邊沿相接的地方;角落。
11.
舊同“餃”。
1.
牛、羊、鹿等獸類頭頂或吻前突生的堅硬骨狀物。一般細長而彎曲,上端較尖,有防御進攻等作用。
1.出自《易·大壯》羝羊觸藩,羸其角。
2.出自《論衡·物勢》鹿之角,足以觸犬。獼猴之手,足以搏鼠。然而鹿制於犬,獼猴服於鼠,角爪不利也。
3.出自《和侯協律詠筍》見角牛羊沒,看皮虎豹存。
4.出自《藝海拾貝·廣州城徽》有一只最巨型的山羊雄立在頂端,渾身是勁,神態栩栩,那彎曲的角,圓睜的眼,飄動的髯……都給刻劃出來了。
2.
借指禽獸。
1.出自《太玄·窮》山無角,水無鱗。
2.出自《楹史·施宜生》余日者燕客,執事咸馂,而汝獨孫諸儕,撤器有噫聲,若坎然不怡,此魚服而角也。
3.
牛角長得周正。
1.出自《論語·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2.出自《法言·君子》牛玄骍白睟而角,其升諸廟乎,是以君子全其德。
4.
鳥嘴。“噣”的本字。
1.出自《詩·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
2.出自《古典新義·詩經通義》《說文》曰:“噣,喙也。”角即噣之本字……以字義言之,獸角鳥喙,其形其質,本極相似,又同為自衛之器,故古語角之一名,獸角與鳥喙共之。
3.出自《漢書·董仲舒傳》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齒者去其角,傅其翼者兩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
4.出自《古典新義·詩經通義》《漢書·董仲舒傳》引《古諺》曰:“予之齒者去其角,傅其翼者兩其足。”角亦噣字。
5.
額骨。俗稱額角。
1.出自《孟子·盡心下》王曰: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
2.出自《周上柱國齊王憲神道碑》珠角擅奇,山庭表德,儀范清泠,風神軒舉。
3.出自《新唐書·李密傳》額銳角方,瞳子黑白明澈。
6.
古時未成丁者的發飾。頭頂兩側束發為髻,形如牛角,故稱。
1.出自《詩·齊風·甫田》婉兮孌兮,總角礦兮。
2.出自《禮記·內則》男角女羈。
3.出自《孺人周氏墓志銘》將別,小學子翹敏者,懷以果餌,儲以方筆,或總其角,或束其帶,顧戀依依,尤以夫人為有恩。
4.出自《警世通言·萬秀娘仇報山亭兒》家里一個茶博士,姓陶,小名叫做鐵僧,自從小時綰著角兒,便在萬員外家中掉盞子。
7.
物體兩個邊沿相接的地方。
1.出自《奉陪鄭駙馬韋曲》詩石角鉤衣破,藤梢刺眼新。
2.出自《晚雨》詩回頭忽陳跡,檐角掛斜陽。
3.出自《西廂記》雖然是眼角兒傳情,咱兩個口不言心自省。
4.出自《生死場》金枝打開小包,用剪刀剪了塊布角,縫補不認識的男人的破襪。
8.
隅,角落。
1.出自《易·晉》上九,晉其角。
2.出自《汴泗交流贈張仆射》詩汴泗交流郡城角,筑場千步平如削。
3.出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用宜興窯長方盆疊起一峰,偏於左而凸于右,背作橫方紋……虛一角,用河泥種千瓣白萍。
4.出自《書信集·致金肇野》但我看別人的作品,割取名作之一角者也不少。
9.
岬角。突入海中的尖形陸地。多用于地名。如福建省有鎮海角,山東省有成山角。
10.
謂張開兩角。比喻從兩旁夾攻。
1.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晉人逐之,左右角之。
2.出自《續資治通鑒·元泰定帝致和元年》命知院伊蘇岱爾……等分為三隊,張兩翼以角之,敵軍敗之。
11.
古代量谷物時刮平斗斛的用具。
1.出自《管子·七法》尺寸也,繩墨也,規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謂之法。
12.
平;使平。
1.出自《禮記·月令》〔仲春之月〕日夜分,則同度量,鈞衡石,角斗甬,正權概。
13.
包,裹。
1.出自《太平廣記》所由領公直至村,先集鄰保,責手狀。皆稱實知王公直埋蠶,別無惡跡。乃與村眾及公直同發蠶坑,中唯有箔角一死人,而缺其左臂。
14.
斜。參閱張永言《語文學論集·詞語雜記》。
1.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隅目,角眼視也。
2.出自《酉陽雜俎續集·寺塔記上》佛殿內槽東壁維摩變,舍利弗角而轉睞。
15.
量詞。份,封。
1.出自《晉書·藝術傳·索??》索綏夢東有二角書詣綏,大角朽敗,小角有題韋囊角佩。
2.出自《初刻拍案驚奇》賽兒就叫人拿著這角文書朝城上說:“我們是萊陽縣差捕衙里來下文書的。”
3.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前年蘇州接了一角刑部釘封文書;凡是釘封文書,總是斬決要犯的居多,拆開來一看,內中卻是云南的一個案件。
16.
星宿名。即角宿。二十八宿中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一宿。舊傳為壽星。參見“角宿”。
1.出自《鹖冠子·天則》四氣為政,前張后極,左角右鉞。
2.出自《呂氏春秋·圜道》月躔二十八宿,軫與角屬,圜道也。
3.出自《爾雅·釋天》壽星,角、亢也。
17.
古樂器名。出西北游牧民族,鳴角以示晨昏。軍中多用作軍號。
1.出自《通典·樂一》蚩尤氏帥魑魅與黃帝戰於涿鹿,帝乃命吹角為龍吟以御之。
2.出自《北史·齊安德王延宗傳》周武帝乃駐馬,鳴角收兵。
3.出自《宿翁靈舒幽居期趙紫芝不至》詩月遲將近曉,角盡即聞鐘。
4.出自《甕牖馀談·張秉中事》張又誤以為賊匪復集,亦鳴角應之,彼此交轟,天明始止。
5.出自《雪中野營聞警》詩遙聞故壘吹寒角,持槍倚枕到天明。
18.
數學名詞。從一點引出的兩條直線所形成的,或從一條直線上展開的兩個平面或從一點上展開的多個平面所形成的空間。
1.出自如:直角;銳角;鈍角。
19.
我國輔幣名。俗稱“毛”。十角等于人民幣一元。
1.出自《征塵》我掏出兩角錢遞給他,不知應該說什么。
20.
同“餃”。餃子。
1.出自《聊齋志異·司文郎》王大悅,師事之。使庖人以蔗糖作水角。宋啖而甘之。
2.出自《燕京歲時記·元旦》是日,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
21.
形狀像獸角的東西。腹足類等動物的觸角。
1.出自《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
22.
形狀像獸角的東西。鷹鷂頭頂聳立的毛角。
1.出自《姜楚公畫角鷹歌》楚公畫鷹鷹帶角,殺氣森森到幽朔。
23.
形狀像獸角的東西。角狀的植物果實。形長者,稱“長角”;呈三角或近球形者,稱“短角”。
1.出自《雞肋編》浙中少皂莢,澡面、涴衣,皆用肥珠子。木亦高大,葉如槐而細,生角,長者不過三數寸,子圓黑肥大,肉亦厚,膏潤於皂莢,故一名肥皂。
2.出自《本草綱目·谷三·大豆》角曰莢,葉曰藿,莖曰箕。
3.出自《本草綱目·果六·芰實》其角棱峭,故謂之菱,而俗呼為菱角也。
24.
量詞。面積單位。古代一角為四分之一畝。
1.出自《履園叢話·陵墓·水邱太夫人墳》《墳廟記》云:在錦南鄉上錢王堡,計一十四畝一角,四面有高石塘,墳客李承禮。
25.
舊稱銀元的十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又稱小銀元曰角子。
1.出自《吶喊·阿Q正傳》鄒七嫂在阿Q那里買了一條藍綢裙,舊固然是舊的,但只花了九角錢。
26.
量詞。牛一頭稱一角。
1.出自《鳳陽單氏先塋碑銘》上閔其勞,從之,贈田三千畝,牛七十角。
27.
謂執其角。比喻當面迎攻。
1.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於是乎有淆之師。晉御其上,戎亢其下……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
2.出自《后漢書·袁紹傳》大軍泛黃河以角其前,荊州下宛葉而掎其后。
1.麻木無知覺。
1.見"頑蔽"。
1.濃重的青綠色。
1.亦作"頑弊"。
2.愚魯,愚笨。
3.指愚魯﹑愚笨的人。
1.狂風。
1.愚鈍淺薄。
1.愚鈍的人。自謙之辭。
1.堅硬而銳利的石渣。
1.愚妄奸佞。
2.指愚妄而奸佞的人。
1.愚鈍無知。
1.深重的愁悶。
1.兇惡的敵人。
1.不鋒利的器物。
2.愚昧遲鈍。
3.指愚昧而遲鈍的人。
4.圓滑而無骨氣。
5.猶蹉跎。謂虛度光陰。
1.猶頑鈍。圓滑無骨氣。頓,通"鈍"。
1.愚昧怠惰。
1.愚妄而桀驁不馴。
2.指愚妄而桀驁不馴的人。
1.頑固不化的土匪。
1.貪婪的人。頑,通"忨"。
2.冥頑不靈的人。
3.頑民。
4.兇惡的人。
1.謂憑借祖先陰德而享受的福氣。
2.庸頑的福氣。
1.堅固陳腐。
1.《書.堯典》"父頑,母嚚,象傲。"后因以"頑父嚚母"指愚頑暴虐的家長。
1.愚妄而不順服。
2.指愚妄而不順服的人。
3.形容山勢陡直,無幽曲之勝。
4.暴起,突出。
1.猶頑固不化。
1.指舜父瞽叟。語出《書.堯典》"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孔傳"無目曰瞽﹐舜父有目﹐不能分別好惡﹐故時人謂之瞽﹐配字曰瞍﹐瞍﹐無目之稱。"
1.愚妄固陋,不知變通。
2.指愚妄固陋不知變通的人。
3.謂固執己見。
4.堅硬。
5.立場反動,不肯改變。
1.昏昧保守,固執而不知變通。
2.指堅持錯誤,不肯改悔。
1.愚鈍鄙拙,不知變通。
1.頑劣粗野。
2.指頑劣而粗野的人。
1.蠻橫強悍。
1.猶艱危。
2.亦作"頑狠"。兇惡而暴戾。
3.形容險惡。
1.見"頑很"。
1.頑劣蠻橫。
1.粗厚,不細嫩。
1.玩忽。不嚴肅認真地對待。頑,通"玩"。
1.愚妄的戶主。
1.愚妄強暴。
1.頑劣狡猾。
1.玩話,嬉笑的言語。頑,通"玩"。
1.愚頑昏聵。
1.方言。指土娼。頑,通"玩"。
1.身體強壯。多為自謙之辭。
1.指頑劣而狡猾的人。
1.堅硬的金屬。
1.頑固陳舊。
2.指頑固而陳腐的人。
1.玩具。頑,通"玩"。
1.抗日戰爭時期稱國民黨頑固派的軍隊。
1.頑強抗拒;拼死抗拒。
1.佛教語。指一種無知無覺的﹑無思無為的虛無境界。
2.對佛老之學的貶稱。
1.亦作"頑礦"。
2.堅硬的礦石。
1.使貪婪者變得廉潔,使懦弱者能夠自立。形容志節之士對社會的感化力量之大。頑,通"忨"。語本《孟子.萬章下》"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趙岐注"頑貪之夫﹐更思廉絜;懦弱之人﹐更思有立義之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