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同“折(zhé)”。
1.
折疊。
1.出自《鏡賦》始摺屏風,新開戶扇。
2.出自《醒世恒言·施潤澤灘闕遇友》一日,已積了四疋,逐疋把來方方摺好,將個布??兒包裹,一徑來到市中。
3.出自《銅墻鐵壁》黃參謀寫好信,折住交給他。
2.
轉折;曲折。
1.出自《游山》詩摺身趨寶華,未到聞法鼙。
2.出自《海岳名言》石曼卿作佛號,都無回互轉摺之勢,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
3.
折子。
1.出自《儒林外史》每日叫我拿這經摺去討些賒賬。
2.出自《花月痕》不一日,恰好得報,是擢了淮北提督,稷如上摺謝恩。
4.
量詞。重;層。
1.出自《夏日雜興》詩獨龍岡頂青千摺,十字河頭碧一痕。
2.出自《霜角·花屏春曉》曲初日滄涼,海霞搖曙光,幾摺好山如畫。
3.出自《西河詞話》端州有時制雕屏風……吳制府獨創作三折屏,每開一折則兩摺隱於其中。
5.
同“折”。元雜劇的一個段落。
1.出自《金瓶梅詞話》比及割凡五道,湯陳三獻,戲文四摺下來,天色已晚。
1.明代朝服樣式的一種。
1.生時的畫像。
1.古代卿所乘的用犀皮裝飾的車◇用以敬稱人的行蹤。
1.犀角燃燒的火焰。
1.指犀牛角和玉。
2.指以犀牛角和玉制作的頭飾。
1.用犀角制的發簪。或謂婦人用之,塵不著發。
1.犀甲。
1.犀角制成的手杖。
1.見"犀照牛渚"。
1.《晉書.溫嶠傳》"﹝溫嶠﹞至牛渚磯,水深不可測,世云其下多怪物,嶠遂毀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或乘馬車著赤衣者。嶠其夜夢人謂己曰'與君幽明道別,何意相照也?'意甚惡之。嶠先有齒疾,至是拔之,因中風,至鎮未旬而卒。"后多用"犀照牛渚"喻洞察幽微。
1.犀角制成的梳篦。
1.堅固的船只。
1.用犀角制的書畫卷軸。
2.即犀角帶。
1.即犀角。角計數以株為量﹐故稱。
1.即犀柄麈尾。
1.用犀角制成的筷子。
1.見"犀槌"。
1.強兵。
1.懷想古昔。
1.眺望;瞭望。
1.少見的版本。
1.極扁。
1.稀少﹐淡薄;密度小﹐不濃厚。
1.猶言毫不相干。
1.猶稀奇。令人驚異。
1.猶言疏密。
1.猶稀世。世間少有。
1.極淡﹐不濃密。
1.粥。
1.罕見。
1.形容極爛。
2.形容徹底毀滅。
3.形容十分窘迫。
1.猶空曠。
1.不能常買到的商品。
1.猶言疏密。
1.稀疏有間隙。
1.稀少簡略。
1.消失脫落。
1.不常來的客人。
1.極言空無所有。
1.稀少空曠。
1.猶稀疏。
1.稀疏。
2.方言。散漫﹐拖拉。
1.稀疏貌。
1.極爛。
2.破碎到極點。
1.猶言稀疏而顯明。
1.形容很稀。
2.形容稀松不上勁。
1.象聲詞。形容喝粥﹑打鼾等聲音。
1.不清楚﹐糊里糊涂。
2.隨便﹐馬馬虎虎。
1.象聲詞。形容水聲等。
1.形容毫不費勁或七零八落破敗不堪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