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晉書.溫嶠傳》"﹝溫嶠﹞至牛渚磯,水深不可測,世云其下多怪物,嶠遂毀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或乘馬車著赤衣者。嶠其夜夢人謂己曰'與君幽明道別,何意相照也?'意甚惡之。嶠先有齒疾,至是拔之,因中風,至鎮未旬而卒。"后多用"犀照牛渚"喻洞察幽微。
1.世交。
1.猶世胄。
1.世代聯姻。
1.亦作"世蔭"。
2.封建時代,子孫因先世官爵而得官稱世蔭。
1.當代的賢士。
1.世代的功績。
1.世間所常用。
2.處世治事的才能。
3.為世所用。
1.指有利于攻守進退的河流。
2.未經燒開的水。
3.河流名。
1.用繭繅制成的絲。是紡織工業的原料。
1.見"生死不渝"。
1.迷信謂陰曹地府記載眾生生卒年月時辰的本子。
2.比喻記錄壞人壞事的本子。
3.指生殺大權。
1.佛教語。指漫長昏昧的生死輪回。
1.生存和死亡;生存或死亡。
1.見"生死肉骨"。
1.對生與死的看法。
1.猶言生死海。
1.使死者復生,白骨長肉。極言恩施的深厚。
1.舊時指當事人寫的表示決不翻悔的保證書。
1.至死無異心。表示堅定。
1.猶言死亡的邊緣。
1.謂關系到生存或死亡。
1.生死都在一起。形容關系非常密切。
1.不解之緣。
1.可共生死的朋友;可共生死的情誼。
1.形容非常專心。
1.沉香的一種。斫伐而取者謂之"生速"。
1.出生之年支。
1.生育;生長。
1.活胎。
1.寺院施舍飯食供禽蟲啄食的臺案。
1.顯露美好的姿態。
2.生動的意態。
3.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
運用生態學和系統工程原理設計的工藝系統。將生物群落內不同物種共生、物質與能量多級利用、環境自凈和物質循環再生等原理與系統工程的優化方法相結合,達到資源多層次和循環利用的目的。如利用多層結構的森林生態系統增大吸收光能的面積、利用植物吸附和富集某些微量重金屬以及利用余熱繁殖水生生物等。
圍繞生物有機體的生態條件的總體。由許多生態因子綜合而成。生態因子包括生物性因子(如植物、微生物、動物等)和非生物性因子(如水、大氣、土壤等),在綜合條件下表現出各自作用。生態環境的破壞往往與環境污染密切相關。
運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發展農業生產的一種農業體系。1971年由美國土壤學家阿博雷克特首先提出。旨在通過不斷提高太陽能和氮氣的利用率,加速生態系統內能量、物質的再循環,控制化肥、農藥的使用,實現農業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
生態系統內結構和功能的相對平衡遭受破壞的現象。主要是人類向環境排放的污染物破壞自然環境的正常功能,使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降低或消失。
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使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受到威脅的現象。是生態失調的惡性發展結果。主要由人類盲目和過度的生產活動所引起。生態危機一旦形成,在較長時期內難以恢復。
研究生物之間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有助于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對改善人類生存環境有重要意義。
1.發疼;很疼。
1.草木再發新芽。
2.借以喻老年而有婚娶之事。
1.機體。
1.升上天空。
2.佛教謂行十善者死后轉生天道。
1.增添。
1.未開墾的荒地。
1.長出枝條。
1.未冶煉的銅。
2.指劍。
1.生員和童生。
2.泛指學童。
1.發痛。
1."生王之頭,不若死士之壟"之省。《戰國策.齊策四》"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貴乎?士貴乎?'對曰'士貴耳,王者不貴!'王曰'有說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齊,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賜金千鎰!"由是觀之,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壟也。'"后因以指貴賤。
1.學生;門徒。
2.唐代科舉取士制度之一。
1.人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