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話。
2.
名詞
代替語言表示意思的動作或方式。
3.
名詞
〈書〉諺語;成語。
4.
動詞
說。
5.
名詞
(Yǔ)姓。
6.
動詞
比喻鳥、蟲等鳴叫。
7.
名詞
指詩、文或談話中的字、詞或句子。
1.
談話;談論。
1.出自《論語·鄉黨》食不語,寢不言。
2.出自《蘇騏驥墓碣銘序》大將軍某北征,公踵軍門上謁。延入,與語兵事,大悅。
3.出自《圣武記》語亂寇之名號,則前順而后逆。
4.出自《詩·陳風·東門之池》彼美淑姬,可與晤語。
2.
話;語言。
1.出自《左傳·文公十七年》齊君之語偷。
2.出自《老學庵筆記》禁中用煙脂、皂莢多,相公已有語,更敢用檀香作倚子耶?
3.出自《渡端州峽》詩蠻語酬人翻自苦,好山不敢問何州。
4.出自《艷陽天》這神色里包含著千言萬語。
3.
字;文句。
1.出自《世說新語·文學》阮宣子有令聞,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老莊與圣教同異?”對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辟之為掾,世謂“三語掾。”
2.出自《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為人性僻眈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3.出自《東軒筆錄》頗聞翰林草制,皆檢前人舊本,改換詞語。
4.出自《宋史·李肅傳》十歲為詩,往往有警語。
4.
指語音。
1.出自《顏氏家訓·音辭》吾見王侯外戚,語多不正。
5.
俗話、諺語或古書中的話。
1.出自《禮記·文王世子》語曰:“樂正司業,父師司成;一有元良,萬國以貞。”
2.出自《穀梁傳·僖公二年》語曰:“唇亡則齒寒。”
3.出自《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
4.出自《核工記》語云:“納須彌於芥子”,殆謂是與。
6.
即語體。參見“語體”。
1.出自《新華半月刊》語譯和編輯整理祖國醫學的著作,這是整理祖國醫藥遺產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7.
用以示意的動作或信號。
1.出自《與曹休箋》目語心計,不宣唇齒。
2.出自《鄀縣遇見人織率爾寄婦》詩窗疏眉語度,紗輕眼笑來。
3.出自《傳奇·昆侖奴》知郎君穎悟,必能默識,所以手語耳。
4.出自又如:旗語、燈語。
8.
喻指蟲豸禽獸等啼鳴吼叫。
1.出自《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傳論》則緩耳雕腳之倫,獸居鳥語之類,莫不舉種盡落,回面而請吏,陵海越障,累譯以內屬焉。
2.出自《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隴右節度使三十韻》廢邑狐貍語,空村虎豹爭。
3.出自《暑景》詩乳燕并頭語,紅葵相背開。
4.出自《茫茫大海中的一個小島》詩在天朗氣清的早晨,你聽不見人聲鳥語。
5.出自《酒泉子》曲中情,弦上語,不堪聽!
6.出自《轆轤怨》門前水揚聲似雨,幽人當窗碧弦語。
9.
語法學用以表以表示詞組。
1.出自如:詞語。
10.
《論語》的省稱。
1.出自《無可無不可賦》是以《語》著仲尼之賢,毋意毋必;《詩》頌文王之美,不識不知。
11.
用作表示句子成分的術語。
1.出自如:主語,謂語。
12.
指琴弦之聲。
1.出自《酒泉子》曲中情,弦上語,不堪聽!
2.出自《轆轤怨》門前水揚聲似雨,幽人當窗碧弦語。
1.僭越﹐超出規定的范圍。
1.帝王的陵墓。
1.暴雨。
1.陵寢﹐帝王的墓地。
1.帝王或諸侯的墓地。現指以陵墓為主的園林。
1.唐制﹐諸帝升遐﹐宮人無子者悉遣陵園供奉朝夕﹐事死若生時﹐謂之"陵園妾"。
1.丘陵和平原。
2.陵寢。
1.逾越﹐違犯(規矩)。
2.混淆纏夾。
1.駕云飛升。謂羽化登仙。
2.高矗至云霄。
3.比喻志氣高超或筆力矯健。
1.凌亂蕪雜。
1.欺凌﹐傾軋。
2.欺壓﹐欺侮。
1.墓域﹐墳地。兆﹐同"垗"。
1.欺凌﹑折辱。
1.輕藐國家的政法。
1.欺壓控制。
1.帝王的陵墓。
1.謂超越軌道以相撞。
1.謂聲音高揚﹐傳播高遠。
2.任意奔馳﹔肆意踐踏。
3.謂放縱無忌﹐任意欺辱百姓。
1.欺凌阻難。
1.《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鄭玄箋"水鳥,而今在原,失其常處,則飛則鳴,求其類,天性也。猶兄弟之于急難。"脊令,也寫作"鹡鸰"◇因以"鸰原"謂兄弟友愛。
1.高聳層疊。
1.高聳突兀。
2.指高峻的山。
3.比喻特出不凡。
4.比喻剛正不阿﹑堅貞不屈。
5.骨節顯露貌。多形容人體瘦削。
1.重疊貌;突兀貌。
2.形容人品剛正不屈。
3.形容人體瘦削。
1.形容山勢突兀高聳,比喻人品剛正不阿。
1.同"崚嶒"。
1.有欄檻的床。
1.有窗格的長廊。
1.即楄柎。古時棺中墊尸的木板。
1.即笭箵。
1.古代謂船艙底部用以避水或載物的襯板。
1.漁具的總稱。亦指貯魚的竹籠。
1.織綾的機具。
1.綾與絹。泛指薄而細的絲織品。
1.泛指絲織品。
1.泛指絲織品。
1.綾和綺。指薄而有花紋的絲織品。
1.一種用綾制的通貨。
1.綾與紈。指薄而細的絲織品。
1.像緞子而比緞子薄的絲織品。
哺乳綱偶蹄目牛科一個類群的通稱。四肢細長,蹄小而尖,善于奔跑。能耐干旱。通常生活在非洲、亞洲的曠野或荒漠。種類很多,中國有原羚、藏羚和斑羚等。
1.見"羚羊掛角"。
1.清代官帽上的翎子和頂子的并稱。亦為官爵的代稱。
1.上沖的羽毛。
1.羽毛。
2.指以鳥獸為題材的中國畫。
1.羽扇的別名。
1.鳥羽。
1.猶翎子。
1.清代官吏禮帽上裝飾的孔雀翎或鹖尾翎。
2.戲曲中武將盔頭上裝飾的雉羽。作用在于加強表演的舞蹈性,表達劇中人物的感情,并增加裝飾的美觀。
1.聞風。
2.箘竹的別名。
1.聽受教益。常用于書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