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道路,往來通行的地方。
2.
名詞
路程;道路的遠(yuǎn)近。
3.
名詞
(~兒)途徑;門路。
4.
名詞
條理;紋理。
5.
名詞
方面,地區(qū)。
6.
名詞
路線。
7.
名詞
種類;等次。
8.
量詞
用于隊伍的行列,相當(dāng)于“排”、“行”。
9.
名詞
(Lù)姓。
10.
名詞
宋元時行政區(qū)劃名,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省。
1.
道路;路途。
1.出自《易·說卦》《艮》為山,為徑路。
2.出自《雨中寄張籍》詩放朝還不報,半路蹋泥歸。
3.出自《官場現(xiàn)形記》在路早行夜泊,非止一日。
4.出自《吶喊·故鄉(xiāng)》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
路程。
1.出自《滿江紅》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2.出自《西游記》這些路,若論二位賢弟,便十來日也可到。
3.出自《將軍集·將軍》路不算遠(yuǎn),可是他每晚總要在咖啡店里坐到時候很遲才走。
3.
途徑;門路。
1.出自《楚辭·九章·惜誦》固煩言不可結(jié)詒兮,愿陳志而無路。
2.出自《封氏聞見記·典籍》漢承秦滅學(xué),武帝開獻(xiàn)書之路,置寫書之官。
3.出自《小城春秋》書茵時時刻刻想逃,但找不到路。
4.
正道;合乎常理的事情。
1.出自《書·洪范》無有作惡,遵王之路。
2.出自《百官箴·司空箴》王路斯荒,孰不傾覆。
3.出自《中說·事君》六代之季,仁義盡矣。何則?導(dǎo)人者,非其路也。
4.出自《古今小說·眾名姬春風(fēng)吊柳七》舟人貪了賞賜,果然乘月仙下船,遠(yuǎn)遠(yuǎn)撐去。月仙見不是路,喝他住舡,那舟人那里肯依?
5.出自《李有才板話》﹝老楊同志同意小保提出的意見﹞你想得很是路,咱們現(xiàn)在預(yù)備就是要預(yù)備這些。
5.
比喻仕途,權(quán)位。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夫子當(dāng)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fù)許乎?
2.出自《云溪友議》且渤海高公,三榜一百二十人,多平人得路。
3.出自《奏乞除在外宮觀札子》臣至愚極陋,豈可久濫兵權(quán),以妨豪杰之路。
6.
途經(jīng);經(jīng)過。
1.出自《楚辭·離騷》路不周以左轉(zhuǎn)兮,指西海以為期。
2.出自《述行賦》降虎牢之曲陰兮,路丘墟以盤縈。
7.
大。
1.出自《詩·大雅·生民》實覃實??,厥聲載路。
2.出自《復(fù)李眉生書》古人用字,不主故常,初無定例,要之各有精意運(yùn)乎其間。且如高平曰阜,大道曰路,土之高者,曰冢,曰墳,皆實字也。然以其有高廣之意,故《爾雅》《毛傳》於此四字,均訓(xùn)為大。
8.
地區(qū);方面;路線。
1.出自《上寧宗皇帝札子二》此誠一路之急政,不可忽也。
2.出自《三國演義》﹝曹操﹞次日,分兵五路來襲濡須:操自領(lǐng)中路;左一路張遼,二路李典;右一路徐晃,二路龐德。每路各帶一萬人馬,殺奔江邊來。
3.出自《金戒指》﹝司令員﹞再派了幾個騎兵偵察員去接應(yīng)各路。
9.
種類;類型。
1.出自《官場現(xiàn)形記》但是過於精明的人,就不免流於刻薄一路。
2.出自《負(fù)曝閑談》幸喜幕中一位老夫子,是個通品,無論哪一路文章,他都識貨。
3.出自《趙子曰》就是小說家也常犯這路“勢力眼”的毛病。
10.
指器官。
1.出自《墨子·經(jīng)下》知而不以五路,說在久。
11.
古代圍棋術(shù)語。
1.出自《古今譚概·機(jī)警·賈玄》待詔賈玄侍宋太宗棋,饒玄三子,常輸一路。
2.出自《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故宋元國手,至明已差一路,今則差一路半矣。然古之國手,極敗不過一路耳;今之國手,或敗至兩路、三路。
3.出自《茶香室續(xù)鈔·八歲女善棋》得路逢師笑,輸機(jī)怕父嗔。
12.
宋元時行政區(qū)域名。宋時的路,猶明清的省;元時的路,猶明清的府。
1.出自《吳居厚京東轉(zhuǎn)運(yùn)副使呂孝廉轉(zhuǎn)運(yùn)判官制》朕進(jìn)拔能吏,以督視一路。
2.出自《續(xù)資治通鑒·宋哲宗元佑元年》大害莫如青苗、免役之法,陰困生民,茶鹽之法,流毒數(shù)路。
3.出自《十駕齋養(yǎng)新錄·元初十路》世祖中統(tǒng)元年,立十路宣撫司,燕京、益都濟(jì)南、河南、北京、平陽太原、真定、東平、大名彰德、西京、京兆。
13.
比喻正題,談話的中心。
1.出自《挖塘》義民覺得大家說得也對,如果把他追回來,又得一陣嚷嚷說不到路上,于是就不去追他,同大家討論挖塘的具體作法。
14.
輅。指君王所乘之車。
1.出自《儀禮·覲禮》路先設(shè)西上,路下四亞之。
2.出自《釋名·釋車》天子所乘曰路,路亦車也,謂之路者,言行於道路也。
3.出自《履齋示兒編·雜記·人物通稱》車亦得稱路。襄公二十六年,享子展,賜之先路,賜子產(chǎn)大路,皆車之總名。
15.
量詞。套。
1.出自《孟母三移》俺二人做一對,打一路拳。
2.出自《西游記》悟空跳下來,接在手中,使了一路,放下道:“輕!輕!輕!”
3.出自《歡迎會》﹝趙國光先生﹞平常只教過十二路潭腿,一套青龍拳。
16.
量詞。排。
1.出自《三俠五義》張三只得隨著進(jìn)來,到了屋內(nèi),只見一路一路的盆子堆的不少。
2.出自《冷眼觀》內(nèi)中有個年齒稍長的婦人,指著炕邊靠的一路椅子道:“好孩子坐下來,有話慢慢講。”
3.出自《圍城》我開了一路窗。
17.
通“露”。衰敗;疲敝。
1.出自《管子·四時》不知五谷之故,國家乃路。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18.
通“露”。裸露。
1.出自《太平廣記》但知報道金釵落,仿佛還應(yīng)路指尖。
19.
姓。
1.出自《廣韻·暮韻》路,姓。本自帝摯之后。出陽平、襄城、陳留、安定、東陽、河南等六望。
1.樓房。
2.指其它分層結(jié)構(gòu)之物或其上層。
3.指層疊狀之物。
4.亂子;糾紛。
1.形容花冠重疊,呈復(fù)瓣的花。
1.恭敬。
1.勤懇貌;恭謹(jǐn)貌。
耩(jiǎng)。
1.一種翻松土壤用的農(nóng)具。
1.即耬車。
古書上指螻蛄。
1.古代金錠名。
昆蟲,背部茶褐色,腹面灰黃色。前足發(fā)達(dá),呈鏟狀,適于掘土,有尾須。生活在泥土中,晝伏夜出,吃農(nóng)作物嫩莖。通稱蝲蝲蛄(làlàgǔ),有的地區(qū)叫土狗子。
1.蛙屬。《禮記.月令》"﹝孟夏之月﹞螻蟈鳴,蚯蚓出。"鄭玄注"螻蟈﹐蛙也。"《逸周書.時訓(xùn)》"立夏之日﹐螻蟈鳴。"朱右曾校釋"螻蟈﹐蛙之屬﹐蛙鳴始于二月﹐立夏而鳴者﹐其形較小﹐其色褐黑﹐好聚淺水而鳴。"唐張碧《山居雨霽即事》詩"古路絕人行﹐荒陂響螻蟈。"一說螻為螻蛄﹐蟈為蛙﹑蛤蟆。參閱《禮記.月令》"﹝孟夏之月﹞螻蟈鳴"陸德明釋文引漢蔡邕《月令章句》及《淮南子.時則訓(xùn)》"螻蟈鳴"漢高誘注。又說即螻蛄。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二.螻蛄》及《爾雅.釋蟲》"天螻"清郝懿行義疏。
1.見"螻蚓"。
1.亦作"螻蟨"。
2.螻蛄與蚯蚓。
3.喻平庸無能的小人。
1.有樓的大船。古代多用于作戰(zhàn)。
1.一種小船。
1.有樓的戰(zhàn)船。
1.眾馬行貌。
1.古水名。
1.見"髏髏水"。
1.山頂。
1.鋤地﹐培土。
1.兜攬買賣的中間人。
1.摟抱處女。語出《孟子.告子下》"逾東家墻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
1.裙帶。
1.拉攏﹑挾持他國一起征伐。語出《孟子.告子下》"五霸者﹐摟諸侯以伐諸侯者也。"
1.奉承。
1.兜攬﹐包攬。
1.謂辦事能干。
2.引申為綠林之從卒﹐即嘍啰。
1.吝嗇。
2.奚落取笑。
1.取,拿。
1.估算。
〈方〉照著腦袋;迎頭~就是一拳。
1.算賬。
1.即寠數(shù)。以頭頂盆時﹐用來墊盆底的草圈。
用竹子、荊條、葦篾兒等編成的盛東西的器具,從口到底比較深。
1.指邊遠(yuǎn)閉塞之地。
1.淺薄平庸。
1.破舊敗壞。
1.粗劣微薄。
2.簡陋。
1.謂缺乏才能。亦指缺乏才能的人。多用作自謙之詞。
1.愚誠﹐愚忠。自謙之詞。
1.丑陋。
1.丑陋。
1.矮小。
1.相沿成俗的不良風(fēng)氣。
1.謂孤陋寡聞﹐淺見薄識。
1.指凡夫俗子之身。
1.惡疾。
1.輕賤﹔卑賤。
1.淺陋鄙俗。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