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裡”。
2.
衣服的內層。參見“裏子”。
1.出自《詩·邶風·綠衣》綠兮衣兮,綠衣黃里。
2.出自《漢書·賈誼傳》白縠之表,薄紈之里,緁以偏諸,美者黼繡。
3.出自《禮記·雜記上》內子以鞠衣褒衣素沙
3.
指器具的內層。
1.出自《竹葉亭雜記》同年徐星伯學使自伊犁歸,攜一小圓錢盒相示……辟之,蓋之里色赭,底之里色銀。
2.出自《海王村游記》近代官窯,莫非景德鎮物產,而市人每以彩瓶之綠里綠底,乾紅款識者,不論官窯客貨,輒別其稱謂曰九江瓷。
4.
里面,內部。與“外”相對。表示方位。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無害也。
2.出自《見螢火》詩忽驚屋里琴書冷,復亂檐邊星宿稀。
3.出自《儒林外史》城里城外,琳宮梵宇,碧瓦朱甍,在六朝時是四百八十寺,到如今,何止四千八百寺。
4.出自《母親》順兒一看見幺媽便朝大門里跑,卻被幺媽叫住了。
5.
專指家或家鄉。
1.出自《墻頭馬上》第三折老夫常是公差,多在外,少在里。
6.
里面,內部。與“外”相對。附著在“這、那、哪”等字后邊,表示處所。
1.出自《西游記》﹝大圣﹞跳下崖來喝道:“你都藏頭縮頸的那里走!”
2.出自《紅樓夢》黛玉聽了,嗤的一笑道:“你既要在這里,那邊老老實實的坐著,咱們說話兒。”
3.出自《子夜》這里很清靜,她們又是面對著那小河;此時毒太陽當空,河水耀著金光,一條游船也沒有。
7.
里面,內部。與“外”相對。表示范圍。
1.出自《奉使北徐州參丞御》詩云邊開鞏樹,霧里識峣峰。
2.出自《西廂記》怎想道惜花心養成折桂手?脂粉叢里包藏著錦繡?
8.
里面,內部。與“外”相對。表時間。
1.出自《張協狀元》戲文妾身年少里,父母俱傾棄。
2.出自《紅梨花》秀才也,你三更里撞著鬼魂。
3.出自《街》許多人家門對著門,白日里,日頭的影子正正的照到街心不動時,街上半天還無一個人過身。
9.
中醫指腹脅之內。
1.出自《素問·至真要大論》少腹堅滿,里急暴痛。
10.
指胞胎。一說通“理”,指腠理。
1.出自《詩·小雅·小弁》不屬于毛,不罹于里。
11.
助詞。用在句末,相當于“哩”、“呢”。
1.出自《謁金門》詞春睡起,小閣明窗兒底。簾外雨聲花積水,薄寒猶在里。
2.出自《三國志平話》當日天晚,去二嫂宅內。見二嫂靈前燒香奠酒啼哭。關公笑曰:“二嫂休哭,哥哥只在里。”
3.出自《東墻記》姐姐,天色晚了,那生必定等里,好去了。
12.
助詞。用在句中。相當于“得”、“的”、“底”。
1.出自《宣和遺事》宋江讀了,口中不說,心下思量:“這四句分明是說了我里姓名。”
2.出自《紫簫記·探春》﹝六娘﹞破花朝,盡著逍遙。那管得桂叢人老,香夢無聊![合]兀自里袖染檀紅,銀字笙寒不奈調。
13.
通“理”。治理,整理。
1.出自《荀子·解蔽》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
1.謂有生氣。
1.猶淺鮮。
1.生肉和干肉。
1.新殺的禽獸之肉。
1.指鮮花。
2.猶艷麗。
1.鮮艷柔和。
1.猶鮮艷。
1.新鮮而潤澤。
1.新鮮潤澤貌。
1.鮮艷的色彩。
2.鮮潤的顏色。
1.活殺的獵物。
1.很少。
1.鮮明盛美。
1.亦作"鱻食"。
2.鮮活的食品。指鳥獸﹑魚鱉之類。
3.猶生食。
4.鮮美之食。
1.鮮美爽口。
1.青海的古名。
2.傳說中的水名。
1.見"鮮水"。
1.猶鮮潔。
1.新鮮甜美。
1.亦作"鮮渓"。
2.少善。謂對地位低的人無謙愛之意。
1.新鮮完好。
1.新鮮貌。
1.指新鮮的魚肉菜肴。
2.鮮美的滋味。
1.鮮艷柔和。
1.鮮明的彩紋。
1.媳。
1.見"鮮腆"。
1.亦作"鱻鱻"。
2.好貌;鮮麗貌。
1.鮮美芳香。
1.猶新鮮。
1.新鮮醒目。
1.鮮紅的血。
1.鮮艷美好。
1.寡言。
1.明亮有神的眼睛。
1.鮮艷。
1.天夜星出而后吃晩飯。形容進食遲。
1.比喻事物四處分散或四散消失。
1.指我國神話中的織女。
1.多而亂。
1.謂以天上的星宿劃分地上的區域。
2.謂星散。
1.景星和鳳凰。喻罕見珍奇或珍奇之物。
1.猶星布。
1.猶符命。
1.急速奔赴。
1.飾有星宿圖案的傘蓋。
1.謂星的行列。
1.指燈。
1.通曉星象的人。
1.猶天宮。稱地理位置高的宮殿亭臺。
2.指華麗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