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安排取舍(多用于文學藝術)。
2.
名詞
文章的體制、格式:體裁。
3.
動詞
決定,判斷。
4.
動詞
控制;抑止。
5.
量詞
把整張紙或整塊布裁成的若干等份。
6.
動詞
用刀、剪等把片狀物分成若干部分。
7.
動詞
去掉多余的部分;削減。
1.
裁制,剪裁。
1.出自《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2.出自《搗衣》詩裁用笥中刀,縫為萬里衣。
3.出自《水滸傳》婦人將尺量了長短,裁得完備,便縫起來。
2.
成衣工。參見“裁縫”。
1.出自《精忠記·爭裁》我家爺要做紅錦戰袍,不免去喚貴裁。
2.出自《醒世姻緣傳》對門開針鋪的老何、間壁的陳裁,說得那晁大官人沒有半分好處。
3.
整張紙分成的大小相等的若干份。
1.出自如:對裁(整張的二分之一);八裁報紙。
4.
割裂;割斷。
1.出自《韓非子·解老》凡物之有形者易裁也,易割也。
2.出自《后漢書·左周黃傳論》榮路既廣,觖望難裁,自是竊名偽服,浸以流競。
5.
物體的碎片。
1.出自《漢書·溝洫志》后九歲,鴻嘉四年,楊焉言:“從河上下,患底柱隘,可鐫廣之。”上從其言,使焉鐫之。鐫之裁沒水中,不能去,而令水益湍怒,為害甚於故。
6.
刪除,削減。
1.出自《漢書·食貨志上》其后,上郡以西旱,復修賣爵令,而裁其賈以招民。
2.出自《文心雕龍·镕裁》規范本體謂之镕,剪截浮詞謂之裁。
3.出自《與孟逸秘校手書》切以謂方今之急,閣下宜勉數日之勞,躬往隱括而發之裁其價以予民。
4.出自《紅樓夢》如今說因為襲人是寶玉的人,裁了這一兩銀子,斷乎使不得。若再添一個人給老太太,這個還可以裁他。
5.出自《青春之歌》兒子是從鐵路上被裁下來的失業工人。
7.
刎頸;殺。
1.出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
2.出自《漢書·賈誼傳》其有大罪者,聞命則北面再拜,跪而自裁,上不使捽抑而刑之也。
3.出自《省試刑賞忠厚之至論》先王知天下之善不勝賞,而爵祿不足以滿也;知天下之惡不勝刑,而刀鋸不足以裁也。
8.
猶采摘。
1.出自《題歸夢》詩怡怡中堂笑,小弟裁澗菉。
9.
安排取舍(多指文學藝術)。
1.出自《文史通義·申鄭》〔鄭樵〕獨取三千年來遺文故冊,運以別識心裁,蓋承通史家風,而自為經緯,成一家言者也。
2.出自如:《唐詩別裁集》。
10.
裁斷;裁決。
1.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若晉君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則朝以死。唯君裁之。
2.出自《周書·文帝紀上》我猶箭耳,隨人所射,安能自裁。
3.出自《與李汀州書》編修貶在褒之中,郎中褒在貶之外,求如其人而已。至事跡多取年譜,并折衷上諭,不敢妄飾,先生裁之,以詒伊揚州何如。
11.
節制;制裁;約束。
1.出自《易·系辭上》化而裁之謂之變。
2.出自《左傳·襄公十八年》茍捷有功,無作神羞,官臣偃無敢復濟,唯爾有神裁之!
3.出自《代挽歌》傲岸平生中,不為物所裁。
4.出自《蔡君墓志銘》君以法裁諸生,諸生多不悅,言事者用為君罪,劾去。
5.出自《張子正蒙注·樂器》庸人處變而不知自裁以禮,其賢者,則改節降志以自貶損而免患,若郭子儀是已。
12.
估量。
1.出自《淮南子·主術》及至亂主,取民,則不裁其力。
2.出自《資治通鑒·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八年》單于前言:“先帝時所賜呼韓邪竽、瑟、空侯皆敗,愿復裁賜。”
13.
鑒別;識別。
1.出自《請解仆射表》臣亦不謂文案之間,都無微解,至于品裁臧否,特所未閑。
2.出自《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詩稱多量少鑒裁密,豈念幽桂遺榛菅。
14.
體制;格式;體裁。
1.出自《禮記·喪服大記》自小斂以往用夷衾,夷衾質殺之,裁猶冒也。
2.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取殊裁於八都,豈啟度於往舊。
3.出自《文心雕龍·明詩》然詩有恒裁,思無定位,隨性適分,鮮能通圓。
15.
創作;寫作。
1.出自《奉始興王白纻舞曲啟》謹竭庸陋,裁為四曲。
2.出自《小梁州·秋思酸齋索賦》曲成間闊,添消瘦,新書裁就,一雁過妝樓。
3.出自《重游徐幼長園林》詩看久鶯仍好,題多句懶裁。
16.
稍微;略微。
1.出自《后漢書·張酺傳》今議者為瑰選嚴能相,恐其迫切,必不完免,宜裁加貸宥以崇厚德。
2.出自《文選·謝靈運〈初去郡〉詩》彭薛裁知恥,貢公未遺榮。
17.
量詞。用于布匹。
1.出自《新唐書·歸崇敬傳》學生謁師,贄用腶修一束,酒一壺,衫布一裁,色如師所服。
18.
通“纔”。僅僅。
1.出自《戰國策·燕策一》燕王曰:“寡人蠻夷僻處,雖大男子,裁如嬰兒。言不足以求正,謀不足以決事。”
2.出自《漢書·王貢兩龔鮑傳序》裁日閱數人,得百錢足自養,則閉肆下簾而授《老子》。
3.出自《后漢書·馬援傳》援妻孥惶懼,不敢以喪還舊塋,裁買城西數畝地槁葬而已。
4.出自《長安》詩惆悵遠行人,單衣裁至骭。
19.
通“材”。
1.出自《管子·形勢》裁大者眾之所比也。
2.出自《諸子平議·管子一》《形勢解》曰:“天之裁大,故能兼覆萬物;地之裁大,故能兼載萬物;人主之裁大,故容物多而眾人得比焉。”裁字并當讀為材,謂天之材大,地之材大,人主之材大也。
20.
通“纔”。剛剛;方才。
1.出自《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楊修〕豫作答教十余條,敕門下:“教出,隨所問答之。”於是教裁出,答已入。
2.出自《徐霞客游記·楚游日記》抵透光處,炬裁盡。
3.出自《新齊諧·鬼多變蒼蠅》鄰婦某氏兇惡難捉,冥王差我拘拿,不料,他臨死尚強有力,與我格斗多時,幸虧我解下纏足布捆縛其手,裁得牽來。
21.
引申為教育,栽培。
1.出自《論語·公冶長》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2.出自《新唐書·魏玄同傳》夫所謂胄子者,必裁諸學,少則受業,長而入官,然后移家事國,謂之德進。
3.出自《李仁元傳》見仁元以為才,特年少,思有以裁啟之。
22.
引申為消除;解除。
1.出自《碧戶》詩詠絮知難敵,傷春不易裁。
2.出自《送李正甫九日韻》我欲處身如此處,君言裁恨若為裁。
23.
指作品。
1.出自《雪》詩強起吐巧詞,委曲多新裁。
24.
成衣工。
1.出自《精忠記·爭裁》我家爺要做紅錦戰袍,不免去喚貴裁。
1.器物邊緣的裝飾。
1.邊地的太守。
2.猶邊境。
3.邊防。
1.寄自邊地的書信。
1.戍邊;守衛邊疆。
2.守邊部隊。
3.邊疆;邊境。
1.邊境地區的為非作歹分子。
1.亦作"邉帥"。
2.邊防部隊的統帥。
1.為籌集邊防費用而設的賦稅。
1.北方邊地。
1.邊境地區的官府。
1.邊人的鄉思。
1.同"邊氏腹"。
1.邊地風俗。
2.邊地民眾。
1.猶邊糧。
1.守邊的謀劃。
1.邊境的烽燧。借指邊境地區的戰爭。
1.見"邊筍"。
1.邊境官吏情況的記錄。語本《漢書.丙吉傳》"吉善其言,召東曹案邊長吏,瑣科條其人。"顏師古注引張晏曰"瑣,録也。欲科條其人老少及所經歷,知其本以文武進也。"
2.亦作"邊鎖"﹑"邊璮"。比喻邊境重鎮。
3.亦作"邊鎖"。指守邊的軍務。
1.見"邊瑣"。
1.見"邊瑣"。
1.居于邊側拉車的牲口的套子。
1.指邊地的農田。
1.猶邊地。
1.見"邊庭"。
1.邊地的亭。亭是秦漢時鄉以下的一種行政機構。
2.邊地的驛亭。
3.邊地的亭燧﹑亭障。
4.泛指邊疆。
1.亦作"邊廷"。亦作"邉庭"。
2.猶邊地。
3.邊地的官署。
1.邊疆;邊地。
2.旁邊。
3.方言。臨近某個時候。
1.邊境地圖。
1.猶邊地。
1.亦作"邉屯"。
2.指戍邊屯田。
3.指戍邊屯田的軍隊。
1.邊地軍營巡夜打更的梆子聲。
1.邊境之外的地方。
2.邊遠地區。
1.指邊疆的危急形勢。
1.邊隅,邊地。
1.猶邊任。
1.亦作"邉衛"。
2.明清邊境地區的衛所。
1.亦作"邊?"。
2.猶邊釁。
3.邊防的疏漏薄弱之處。
1.猶邊遠。
1.邊地少數民族與中原華夏族的并稱。
1.猶邊隙。
1.船的兩側的邊。
1.邊遠險要。
2.邊地的要隘。
1.靠近邊界的縣。
1.邊際。
1.邊地官員以賦稅盈馀的名義向朝廷所貢的財物。
1.邊地,邊境。
一旁;旁邊邊廂坐著一個年幼婦人|兩邊廂是廊廡。
1.亦作"邊餫"。亦作"邊銄"。
2.猶邊糧。
1.見"邊餉"。
1.見"邊效"。
1.籌邊之心。
2.邊人思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