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周朝國名,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后來遷到新蔡一帶。
2.
名詞
姓。
3.
名詞
〈書〉占卜用的大龜。
1.
野草。參見“蔡莽”。
1.出自《楚辭·王褒〈九懷·尊嘉〉》水躍兮余旌,繼以兮微蔡。
2.
占卜用的大龜。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且致大蔡焉。
2.出自《漢書·食貨志下》元龜為蔡,非四民所得居,有者,入大卜受直。
3.出自《秋雨聯句》筮命或馮蓍,卜晴將問蔡。
4.出自《冷眼觀》月先生將我們錢大人比著金錢豹還好,倘是比了一只老蔡,將來我們有了疑問,還要求他占驗哩!
3.
猶衰。
1.出自《尚書大傳》秋伯之樂舞蔡倜,其歌聲比小謠,名曰“苓落”。
4.
周時諸侯國名。周武王弟叔度始封于蔡,后因反叛,被流放而死。周成王復封其子蔡仲于此。建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春秋時,因故多次遷移。平侯遷新蔡(今屬河南),昭侯遷州來(今安徽鳳臺),稱為下蔡。公元前447年為楚所滅。見《史記·管蔡世家》。
1.出自《莊子?山木》孔子圍於陳、蔡之間。
5.
古州名。隋大業二年置。治所在上蔡。屬今河南省汝南縣。見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河南五·汝寧府》。
1.出自《讀史方輿紀要?河南五?汝寧府》汝寧府,春秋時為沈、蔡二國地……(后周)又改溱州,復改曰蔡州,而汝南郡如故。隋初廢郡仍曰蔡州,復改為汝南郡……(唐)寶應初又改蔡州,宋仍曰蔡州,金因之,元仍為蔡州,至元三十年升汝寧府。
6.
山名。一在今四川省雅安市東南。一在今湖北省黃梅縣西南。
1.出自《書?禹貢》蔡、蒙旅平。
7.
姓。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二》蔡氏,(周)文王第五子蔡叔度之國也?!?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1.《詩·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說。"鄭玄箋"'拜'之言'拔'也。"召伯有德政﹐人民愛之﹐不忍拔除召伯曾在其蔭下休息的甘棠樹◇以"勿拜"指德政。
1.不愿意提及。表示鄙視。
2.不錄用。
1.我國南北朝時少數民族名。居今吉林長白山﹑松花江一帶﹐為滿族的祖先。
1.《詩.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后以比喻德政。
1.猶無慮。概略﹐大旨。
1.不追究;不談。
1.猶毋寧。寧可﹐不如。
1.復姓。
1.不要這樣。
2.方言。猶不然。轉折連詞。
1.不逆。猶言順暢。
1.猶惚恍。不清晰。
1.一種被認為象征友誼或愛情的花。原產西歐﹐我國各地都有引種﹐可供觀賞。
1.猶勉勉。勤懇不懈貌。
2.猶忽忽。憂愁貌。"勿"與"忽"聲近而義同。
3.指恍忽貌。
4.匆忙;急遽。
1.象聲詞。笑聲。
2.象聲詞。噓寒聲。
1.不服藥。
2.指病愈。
1.猶無已。不得已;不能止。
1.猶毋庸﹐無庸。不必﹐無須。
1.猶勿動。謂不可有所作為。
1.沒有。
1.復姓。
1.致力于法治。
1.猶歸附。
1.古代隱士。相傳湯讓位給他﹐他不肯接受﹐負石沉水而死。
1.從事農業生產。
1.一定要。
1.務農。
1.猶言樂善好施。
1.謂及時耕作﹐不誤農時。
1.講究實際。
2.致力于實在的或具體的事情。
1.戲曲﹑說唱藝術術語﹐解說不一?;蛑盖凶罹o要或最精彩﹑動聽之句﹐或指曲中平﹑上﹑去三聲聯串之處。
1.不干正經事。
2.謂研究學問﹐只致力于表面﹐不求深入。
副詞。同務必”。語意較輕些晚上要打開報警器,全社職工六點以前務須離開辦公室。
1.就某項工作的政治﹑思想﹑政策﹑理論等方面進行研討學習。
1.從事正道。
1.東漢官名。屬戊己校尉。
1.指戊己之日。
1.指一旬中的戊日和己日。
2.古以十干配五方,戊己屬中央,于五行屬土,因以"戊己"代稱土。
3.見"戊己校尉"。
1.漢代官名。掌管西域屯田事務。
1.黃精的別名。
1.舊時稱陰間記錄人在世所行善惡的簿冊。
又稱戊戌維新”。1898年(舊歷戊戌年)資產階級改良派進行的政治改革運動。中日甲午戰爭后,康有為等在北京發起公車上書”,反對簽訂《馬關條約》,要求變法圖強,并在各地組織學會,設立學堂和報館,宣傳變法維新。1898年6月,光緒帝引用維新人士,并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推行新政。9月,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幽禁光緒帝,捕殺譚嗣同等維新人士,變法運動失敗。參見百日維新”(1081頁)。
1.指五更的時候。
同杌隉”。不安定。
1.如山峰般穩固挺立。
1.聳立貌。
1.山高聳貌。
2.顛簸貌。
3.引申為顫抖。
1.突兀。
1.山聳立貌。
1.光禿的臭椿樹。喻不成材料,沒有出息。
1.一種用繩編制的輕便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