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不規則的,不正常的。
2.
形容詞
偏。
3.
數詞
〈書〉數的零頭。
1.
原指不規則的田。引申指不整齊的,不正規的。參見“畸形”。
1.出自《荀子·天論》老子有見於詘,無見於信;墨子有見於齊,無見於畸。
2.出自《南腔北調集·搗鬼心傳》他無論怎么怪,怎么畸,總有一個限制:孿兒……卻不會將頭生在屁股上。
3.出自《說文·田部》畸,殘田也。
4.出自《正字通·田部》井田為正,零田不可井者為畸。
2.
零頭,馀數。
1.出自《論語·學而》千乘之賦,其地千成,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
2.出自《資治通鑒·唐中宗神龍元年》是歲,戶部奏天下戶六百一十五萬,口三千七百一十四萬有畸。
3.出自《吳城萬壽宮碑銘》為日計八年,費錢至八百萬有畸。
3.
脫俗的;超群的。參見“畸人”“畸士”。
1.出自《莊子·大宗師》子貢曰:“敢問畸人?”曰:“畸人者,畸於人而侔於天。”
2.出自《幽事》詩野館多幽事,畸人無俗情。靜分書句讀,戲習酒章程。
3.出自《飲酒和陶韻》幽谷有畸人,忍饑不肯仕。鄰國聞其名,豈曰少知己。
4.出自《從戎紀略》察形勢,訪奇杰,燕趙畸人俠客,翕然與游。
5.出自《〈癸辛雜識〉序》余臥病荒間,來者率野人畸士,放言善謔,醉談笑語,靡所不有。
6.出自《池北偶談·談獻一·畸士》鼎革之際,不乏畸士。
7.出自《隨園詩話補遺》詩往往有畸士賤工脫口而出者。
4.
偏離;偏頗。參見“畸重畸輕”。
1.出自《荀子·天論》故道之所善,中則可從,畸則不可為,匿則大惑。
5.
單數的;奇數的。跟“雙”“偶”相對。參見“畸日”。
1.出自《新唐書·李遜傳》故事,天子以畸日聽政,對群臣。
6.
古稱軍隊陣形的一翼。
1.出自《國語·吳語》董褐將還,王稱左畸曰:“攝少司馬……坐于王前。”
1.怪誕誣罔。
1.怪誕不經之學說。
1.邪說﹔惑亂人心的話。
1.猶吆喝。
1.蟲鳴聲。
1.形容語聲含糊,不清晰。
1.本指腰部。多喻靠山。
1.人的腰和背。多就姿勢而言。亦借指體格。
2.借指心胸氣概。
1.本為腰間所系的包﹐后常泛指個人所得或所有﹐猶私囊。
1.指已從原住地遷出﹐但因某種原因未能報進遷入地的戶口。
1.腰與背。
2.比喻依恃的力量。
1.方言。腰刀。
1.束于腰間的彩巾。參見"腰巾"。
1.語出南朝梁殷蕓《小說》"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后指隨身攜帶的錢財﹐亦泛指擁有的財富。
1.武器名。常佩于腰間﹐故稱。
1.亦作"腰篴"。
2.系在腰間的短笛。
3.指腰懸短笛。
1.舊時喪服上系于腰間的麻帶或草帶。
1.即腰站。
1.舊指房屋前后兩進間的側房。
1.舊時謝禮﹐將錢套入紅封﹐得者即揣入腰間﹐故稱"腰封"。
1.人或動物的腰部和腹部。
2.比喻物體的中間部分。
1.方言。謂婦女已過更年期。
1.腰部。
2.借喻靠山﹐倚靠的力量。
1.腰部的脊骨。
2.借喻力量﹑氣概。
膜鳴樂器。鼓框木制,長筒形,兩端小而腰較粗,雙面蒙皮。用時以綢布帶系腰間,雙手各執鼓槌交替擊鼓,同時伴以舞蹈。
1.又稱打腰鼓『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原流行于陜北一帶。舞者在腰間掛一橢圓形小鼓﹐雙手各執鼓槌﹐交替擊之﹐邊敲邊舞。新中國成立后﹐腰鼓舞成為群眾節日里經常表演的民間舞蹈。
1.云南景頗族﹑傈僳族﹑白族﹑彝族等使用的一種鍋。用生鐵鑄成﹐形如葫蘆。
1.棉枝中間所開的花。
2.劃成若干叉形﹑切成小塊以作菜肴的豬腰。
1.俗語。謂婦女裙帶忽然脫落﹐為有喜事的征兆。
1.猶腰金。謂身居顯要。
1.古時手工操作的一種絲織機。
1.腰與腳。常表示人的體力。
1.謂裙帶。
1.襪肚﹐即今肚兜。
1.古代朝官的腰帶﹐按品級鑲以不同的金飾﹐品級高者亦以純金制成◇因以泛指身居顯要。金﹐亦指金印或金魚袋。
1.喻身居高官。金﹐金印;紫﹐紫綬。
1.猶腰金拖紫。
1.腰部。
1.腰肢;腰部。
1.錢的代稱。舊時錢幣常藏于腰囊﹐故名。
1.腰帶鐮刀。亦指腰里所佩的鐮刀。
1.腰部與頸部。兩者為人體的重要部分﹐斷之即死﹐故常喻致命之處。
2.裳有腰﹐衣有領﹐故以"腰領"借指關鍵或要害。
1.猶腰背。
2.比喻要沖之地。
1.舊時大官儀仗中間的大鑼﹐用以清道。
1.宛轉搖動貌。
1.古駿馬名。
1.舊時系在腰間證明身分的牌子。常用作出入備查的通行證。
2.裝在公共汽車﹑電車等車側中部標明路號或開往地點的牌子。
1.指腰間系衣裙的帶子。
1.古代系在腰間以別官階的一種佩件。
1.舊時戲園或戲場中兩旁的看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