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給;給以。
1.
亦作“畁”。
2.
給予;付與。
1.出自《詩·小雅·巷伯》取彼譖人,投畀豺虎。
2.出自《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嘉禾﹞五年春,鑄大錢,一當五百。詔使吏民輸銅,計銅畀直。
3.出自《湘事記·軍事篇一》作新亦瀏陽人……黃锳等利用之,锳輒出銀三百元畀作新以運動軍隊。
4.出自《〈申屠氏〉序言》余侄舜庭在美研究電影有年,與洪(洪深)君諗,因以是本畀余讀之。
3.
付托;委派。
1.出自《左傳·隱公三年》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
2.出自《新唐書·王世充傳》宇文化及擁兵北還,侗聽內史令元文都、盧楚等謀,以重官畀李密,使討賊。
3.出自《李自成》倘若不幸城陷,我身為大臣,世受國恩,又蒙今上知遇,畀以重任,惟有以一死上報皇恩!
4.
通“俾”。使。
1.出自《新唐書·杜暹傳》虜以金遺暹,暹固辭,左右曰:“公使絕域,不可失戎心?!蹦耸苎桑幝衲幌?。已出境,乃移文畀取之。
2.出自《新唐書·南蠻傳下·環王》不設刑,有罪者使象踐之;或送不勞山,畀自死。
3.出自《英杰歸真》敢請指教畀知王章,共守天朝之大典也。
5.
賜與。
1.出自《書·洪范》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
2.出自《容齋隨筆·王逢原》逢原年二十八,居實才二十。天畀其才而嗇其壽,吁,可惜哉!
3.出自《嘯亭雜錄·西域用兵始末》純皇帝實知其國內亂之可乘,足以竟先朝數十年未竟之緒,今事會適至,乃天以其國畀我大清,時不可失,遂決意用兵。
1.亦作"慢憆"。
2.輕慢驕傲。
1.戲曲中節拍緩慢的曲調,與"快板"相對。適宜于表現比較復雜的內心感情。
1.輕慢背叛。
1.傲慢不遜。
1.腳步緩慢;緩慢的腳步。
1.輕慢殘害。
1.疏于治理或保管。
1.因保管疏忽而招致盜竊。
1.臨朝不嚴肅。
1.停靠的車站較多,全程行車時間較長的火車。與"快車"相對。
2.在使用中放慢速度的機器。亦泛指放慢了進度的工作。
1.見"慢傲"。
1.亦作"慢訑"。
2.怠忽松弛。
1.亦作"慢詞"。
2.不恭敬的言詞。
1.謂心胸廣大,憂民之憂。
1.怠慢,招待不周到。
1.輕忽怠惰。
2.猶怠慢。
1.以某事物為荒誕而輕慢之。
1.見"慢弛"。
1.放縱無道。
2.宋代稱斜坡道為慢道。
3.莫說。意謂這事情不在話下。
1.猶慢吞吞。
1.詞曲的一種格調。因曲調舒緩而得名。也有由單調小令演化為中調﹑長調而稱慢的,如《浪淘沙慢》﹑《木蘭花慢》等。
1.慢性發作的毒品。
1.猶輕薄,不莊重。
1.猶怠慢。
1.怠惰。
1.輕忽法令。
1.細膩潤澤的肌膚。
1.便服。
2.指輕盈的服裝。
1.謂慢而細致的操作能培養出精巧的匠師。
1.緩慢的操作會產生出精巧的產品來。引申指做事不急于求成會產生良好效果。
1.怠忽公務。
1.閑散的官職。亦指不稱職的官員。
1.緩慢。
1.文火,微火。
1.漫游無定的行蹤。
1.運輸部門把托運的貨物分為快件﹑慢件兩種,運輸速度較慢﹑收費較廉的稱慢件。
1.猶慢說,別說。
1.樂音中的緩慢節奏。亦用以比喻生活或工作的步伐緩慢。
1.怠慢客人。
1.停一下。
2.緩慢地進行。
1.傲慢乖張。
1.細嫩美麗的臉。
1.謂下達可緩慢執行的命令。
2.輕慢上司的命令。
1.輕率。
1.辱罵;謾罵。
1.舒緩悠長。
2.形容容光煥發。
3.緩慢。亦指逐步,不是一下子。
4.猶言緩一緩,等到以后。
1.見"慢吞吞"。
1.猶慢吞吞。
1.猶言慢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