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已耕作的田地。
1.出自《孟子·盡心上》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2.出自《呂氏春秋·慎大》農不去疇,商不變肆。
3.出自《唐故江南西道觀察使王公神道碑銘》風雨順易,粳稻盈疇。
2.
指良田。
1.出自《漢書·蕭望之傳》若管晏而休,則下走將歸延陵之皋,修農圃之疇。
2.出自《后漢書·安帝紀》詔三輔……太原各修理舊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疇。
3.
特指種麻的田。
1.出自《禮記·月令》〔季夏之月〕燒薙行水,利以殺草,如以熱湯,可以糞田疇。
2.出自《國語·周語下》田疇荒蕪,資用乏匱。
3.出自《說苑·辨物》疇也者何也?所以為麻也。
4.
田間的分界。
1.出自《文選·左思〈蜀都賦〉》其園則有蒟蒻、茱萸、瓜疇、芋區。
2.出自《文選·左思〈魏都賦〉》均田畫疇,蕃廬錯列。
5.
培土。
1.出自《淮南子·俶真訓》今夫樹木者,灌以瀿水,疇以肥壤。
6.
齊等;使相等。參見“疇騎”。
1.出自《漢書·宣帝紀》〔霍光〕功德茂盛,朕甚嘉之。復其后世,疇其爵邑,世世毋有所與。
2.出自《漢書·王莽傳上》莽有定國安漢家之大功,宜賜號曰安漢公,益戶,疇爵邑。
3.出自《后漢書·祭遵傳》生則寵以殊禮,奏事不名,入門不趨。死則疇其爵邑,世無絕嗣。
7.
種類;同類。后作“儔”。
1.出自《書·洪範》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彝倫攸??。
2.出自《戰國策·齊策三》夫物各有疇,今髡賢者之疇也。
3.出自《荀子·勸學》草木疇生,禽獸群焉。
4.出自《漢書·韓信傳》信亡楚歸漢……坐法當斬,其疇十三人皆已斬。
5.出自《文選·嵇康〈贈秀才入軍〉詩》咬咬黃鳥,顧疇弄音。
8.
誰。
1.出自《書·說命上》后克圣,臣不命其承,疇敢不祗若王之休命?
2.出自《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罔若淑而不昌,疇逆失而能存?
3.出自《九日寄岑參》詩安得誅云師,疇能補天漏?
4.出自《送劉使君》詩君懷孰可語?予過疇能規?
9.
謂世代相傳。參見“疇人”、“疇官”。
1.出自《史記·歷書》幽厲之后,周室微,陪臣執政,史不記時,君不告朔,故疇人子弟分散。
2.出自《集賢院賀太陽不虧表并答制》彼日而蝕,詩人所丑,應虧不變,轉異為臧,未知天意降休,將或疇人未洽?
3.出自《清史稿·時憲志一》西人湯若望,與徐光啟共譯新法者也,以四十二事證西人之密,中術之疏,疇人子弟翕然信之。
4.出自《史記·龜策列傳褚少孫論》至高祖時,因秦太卜官……孝文、孝景因襲掌故,未遑講試,雖父子疇官,世世相傳,其精微深妙,多所遺失。
10.
猶曩。以往;從前。按,《字匯·田部》:“疇,曩也。”參見“疇日”、“疇年”。
1.出自《唐語林·補遺一》巡(張巡)與潮(令狐潮)書曰:“仆誠下材,亦天下一男子耳。今遇明君圣主,疇則屈腰,逢豺狼犬羊,今須展志?!?/p>
11.
通“籌”?;I劃。一說通“壽”。保全。
1.出自《荀子·正論》故至賢疇四海,湯武是也。
2.出自《文心雕龍·議對》議惟疇政,名實相課。
12.
通“醻”、“酬”。酬報;酬謝。
1.出自《漢書·張敞傳》臣聞公子季友有功於魯,大夫趙衰有功於晉,大夫田完有功於齊,皆疇其庸,延及子孫。
2.出自《文選·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公孫淵〕內傲帝命,外通南國,乘桴滄流,交疇貨賄。
3.出自《樂府詩集·雜歌謠辭三·束晳歌》束先生,通神明,請天三日甘雨零。我黍以育,我稷以生。何以疇之,報束長生。
4.出自《節度使加宣徽制》用是疇其展采之勞,寵以宣猷之號。
5.出自《漢書窺管·趙尹韓張兩王傳》“疇”當讀為“酬”?!对姟ば⊙拧ね吩疲骸耙怀曛!薄睹珎鳌吩疲骸俺?,報也?!?/p>
13.
古國名。
1.出自《國語·周語中》昔摯疇之國也由大任。
14.
姓。春秋時越國有大夫疇無馀。見《左傳·哀公十三年》。
1.出自《左傳?哀公十三年》越子伐吳,為二隧,疇無余、謳陽自南方,先及郊。
1.舊謂《詩.周南.麟之趾》為頌揚周王室公子之作,后因以麒麟比喻優秀子弟。故稱美自己家族中子侄之秀出者為"吾家麒麟"。
1.喻指本家族子侄中有為者。
1.宋哲學家邵雍負盛名,晩年躬耕不仕,時人稱之為"吾家先生"。
1.盾名。
1.我的同僚。
1.我的屋舍。
1.猶我輩。
1.我們。
1.我。
1.猶我類。指與己地位對等者。
2.猶我類。指與己志同道合者。
1.復姓。吾,通"虞"。
1.即丘吾子。春秋時孝子。事詳漢劉向《說苑.敬慎》。
1.猶此人。
2.猶吾民。
3.猶我。
4.猶我輩,我們。
1.山名。即魚山。在今山東東阿縣。
1.謂己之生命。
2.對同輩或卑幼者的敬愛之稱。
1.猶言我將從誰。
1.我的門徒。
2.猶我輩。
1.我的鄉土。
1.疏遠貌。
1.稱己之兄或兄輩。
2.對友人的尊稱。舊時對朋友中的晩輩表客氣亦有此稱。上級對下屬亦然。
1.我處。
1.伊吾,咿唔。讀書聲。
1.帝王儀衛所持之棒。始自漢代,為執金吾所持。以銅為之,黃金飾其兩端。又稱金吾﹑吾棒。仗,也寫作"杖"。
1.我等。
1.我的兒子。
2.對對方的敬愛之稱。一般用于男子之間。
1.我們的宗族。
1.我的祖先。
2.我的祖父。
3.宋時西夏主元昊自號。
1.蕪雜而有疵病。
1.龐雜不純。
1.古城名。即廣陵城。故址在今江蘇省江都縣境。西漢吳王劉濞建都于此,筑廣陵城。南朝宋竟陵王劉誕據廣陵反,兵敗死焉,城遂荒蕪,鮑照作《蕪城賦》以諷之,因得名。
賦篇名。南朝宋鮑照作。蕪城”指廣陵(今江蘇揚州)。廣陵本為繁華都市,因戰亂而荒蕪,故作者稱為蕪城”。賦中以廣陵全盛時的繁榮景象,與戰亂后的殘破荒涼相對照,由此引發出世事難測、盛衰無常的感慨。是南朝賦中的名作。
1.蕪雜之詞。常用作對自己文章的謙稱。
1.荒廢。
1.蕪菁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一.蕪菁》。參見"蕪菁"。
1.荒蕪阻塞。
2.雜亂不通暢。
1.荒蕪。
1.荒蕪。
①田地因不整治而雜草叢生田園蕪穢。②雜亂其事蕪穢。
1.植物名。又名蔓菁。塊根肉質,花黃色。塊根可做蔬菜。俗稱大頭菜。
1.廢棄隔絕;荒蕪斷絕。
1.猶荒蕪。
1.謂文辭繁冗累贅。
1.謂蕪雜粗俗。
1.古跡名。東漢劉秀在薊,聞王郎等入邯鄲稱帝,與鄧禹﹑馮異等晝夜急馳南下,至饒陽蕪蔞亭,天寒饑疲,僅得以豆粥為食。故址在今河北省饒陽縣滹沱河濱。事見《后漢書.馮異傳》。
1.《后漢書.馮異傳》"光武自薊東南馳,晨夜草舍,至饒陽無蔞亭。時天寒烈,眾皆饑疲,異上豆粥,明旦,光武謂諸將曰'昨得公孫豆粥,饑寒俱解。'"后因以"蕪蔞粥"指在困乏中及時的濟助。
1.荒蕪;荒涼。
2.冗雜散亂。
1.荒蕪;荒涼。
2.冗雜散亂。
1.謂掩沒于荒草間;湮滅。
1.猶蕪沒。
2.雜亂不清。
1.猶蕪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