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地支的第二位。
2.
名詞
(Chǒu)姓。
3.
形容詞
丑陋;不好看(跟“美”相對)。
4.
形容詞
令人厭惡或令人鄙視的。
5.
形容詞
〈方〉壞;不好。
6.
名詞
戲曲角色行當,扮演滑稽人物,鼻梁上抹白粉,有文丑、武丑之分。也叫小花臉或三花臉。
7.
名詞
丑時,十二時辰之一,指夜里一點到三點。
8.
名詞
不光彩的、丟人的事。
1.
亦作“丒”。
2.
地支的第二位。古代同星(歲星)歲(太歲)紀年法相配,用以紀年。也用以紀月。又與天干相配用以紀日。
1.出自《爾雅·釋天》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丑曰赤奮若。
2.出自《晉書·樂志上》十二月之辰謂為丑。
3.出自《書·伊訓》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
4.出自《勸進表》建興五年,三月癸未朔,十八日辛丑。
3.
十二時辰之一,指凌晨一時至三時,古稱雞鳴時。
1.出自《隋書?天文志上》春秋二分:日出卯正,入酉正,晝五十刻,夜五十刻。子四刻,丑、亥七刻。
4.
指東北偏北方向。古代陰陽五行家將十二地支和四方相配,子在正北,卯在正東,午在正南,酉在正西。丑在子、卯之間,于位為東北偏北。參見“丑地”、“丑角”。
1.出自《淮南子·天文訓》子午、卯酉為二繩,丑寅、辰巳、未申、戌亥為四鉤。
5.
傳統戲曲腳色行當。由于化裝時在鼻梁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又同凈腳的大花臉、二花臉稱“三花臉”。因所扮人物性格、身分不同,分為文丑、武丑兩行。參見“丑角”。
1.出自《南詞敘錄》以墨粉涂面,其形甚丑。今省文為丑。
2.出自《少室山房筆叢·莊岳委談下》今優伶輩呼子弟,大率八人為朋,生、旦、凈、丑、副亦如之。
6.
“醜”的簡化字。
7.
兇,邪惡。
1.出自《詩·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2.出自《祭董相公文》有狡有狂,其群孔丑。
8.
指壞人,惡人。
1.出自《易·漸》《象》曰,夫征不復,離群丑也。
2.出自《為袁紹檄豫州》操贅閹遺丑,本無懿德。
9.
指怪異之事。
1.出自《荀子·宥坐》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四曰記丑而博,五曰順非而澤。
10.
樣子難看。
1.出自《楚辭·九章·橘頌》紛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2.出自《淮南子·說山訓》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
3.出自《詠懷》朝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
4.出自《月蝕詩效玉川子作》徑圓千里納女腹,何處養女百丑形。
5.出自《四世同堂》全胡同里的孩子,不管長得多么丑,身上有多么臟臭,都是李四媽的“寶貝兒”。
11.
厭惡,憎惡。參見“醜正”。
1.出自《新唐書·王世充竇建德傳贊》煬帝失德,天丑其為。
2.出自《北齊書·神武帝紀上》柔玄鎮人杜洛周反於上谷,神武乃與同志從之。丑其行事,私與尉景、段榮、蔡俊圖之,不果而逃。
12.
羞恥,慚愧。
1.出自《易·觀》《象》曰“窺觀女貞”,亦可丑也。
2.出自《史記·魏世家》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丑之。
3.出自《竇娥冤》[卜兒云:]羞人答答的,教我怎生說波?。壅┏海輨t見他一半兒徘徊,一半兒丑。
13.
謂羞辱。
1.出自《說苑·至公》始皇暗然無以應之,面有慚色,久之,曰:“令之之言,乃令眾丑我?!?/p>
2.出自《在祠堂里》我是喜歡他!——你丑不了我!
14.
不光彩。
1.出自《報任安書》悲莫痛於傷心,行莫丑於辱先。
15.
憤怒。
1.出自《淮南子·說林訓》謂許由無德,烏獲無力,莫不丑於色。
2.出自《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或忿形謗??,或丑肆謳謠。
16.
動物的肛門。
1.出自《禮記·內則》魚去乙,鱉去丑。
17.
類。
1.出自《國語·楚語下》官有十丑,為億丑。
2.出自《爾雅·釋鳥》鳧雁丑,其足蹼,其踵企。
3.出自《平均篇》上有五氣,下有五行,人有五丑,物有五才。
18.
眾。
1.出自《詩·小雅·出車》執訊獲丑,薄言還歸。
2.出自《五經大義終始論》乃率其丑,取其仂,以報於天,蓋仰而欲天之降之也。
19.
比并;相同。
1.出自《管子·侈靡》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
2.出自《孟子·公孫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1.文辭的義理。
1.文辭的含意。
2.文詞和含意。
1.訴訟的因由。
1.文詞隱曲。
2.詞學的隱秘。
1.文壇英才。
1.舊時對有交往的說唱藝人的尊稱。
1.猶詞苑。
1.曲的別稱。意謂曲是由詞發展而來的。
1.文辭。
2.詞和短語﹔字眼。
1.訴訟案件。
1.指詞林中的才士。
1.詩文園地。
1.詞臣的官署﹐如翰林院之類。
南宋張炎撰。二卷。上卷詳細論述詞的音律反唱曲方法,并附有《謳曲旨要》一篇。下卷論述作詞原則,標榜雅正”之詞,而對辛棄疾等人的豪放派詞表示不滿。
詞話。清代徐fe42W。十二卷。分體制、音韻等七門,輯錄詞人的事跡及有關掌故,材料較為豐富。書中的某些缺點,后在馮金伯的《詞苑萃編》中有所補正。
1.言詞簡潔﹐旨意明確。
1.指談吐。
2.詞致氣韻。
3.填詞所押的韻或填詞所依據的韻書。
1.唐代科舉名目之一。
1.謂詞作手稿。
1.詩文的總稱。
1.對前輩詩人的敬稱。
1.言詞嚴正﹐理由充足。
1.文學侍從之職。
1.言辭意旨。
1.訴狀。
1.言詞意旨。
1.言詞和心志。
1.言論﹑文辭的意趣和情調。
1.指擅長文辭喜歡舞文弄墨的人。
2.提出訴訟的人。
1.提起訴訟的文書。
1.附加在詞根上的構詞成分。常見的有前綴﹑后綴兩種。如"老鼠"﹑"老虎"里的"老"﹔"作家"﹑"科學家"里的"家"。
1.詞章為眾所宗仰的人﹔詞壇泰斗。
2.猶詞旨。
3.指詩詞的流派﹑品格。
詞總集。清代朱彝尊編選,其門人汪森增定。三十卷,補遺六卷。選錄唐、宋、元六百五十九人的詞作共二千二百余首。內容較豐富。
1.古代兵將出戰,陳于近郊,殺牲饗士卒,謂之"祠兵"。《公羊傳.莊公八年》"甲午祠兵。祠兵者何?出曰祠兵,入曰振旅。其禮一也,皆習戰也。"何休注"禮,兵不徒使,故將出兵必祠于近郊,陳兵習戰,殺牲饗士卒。"王闿運《丁文誠誄》"曾選士于衡湘,截粵餉以祠兵。"一說,祠兵即治兵。
1.官名。三國魏尚書有祠部曹,掌禮制,歷代因之。北周始改為禮部。隋唐別置祠部曹,屬于禮部,掌祠祀﹑天文﹑漏刻﹑國忌﹑廟諱﹑卜祝﹑醫藥等,及僧尼簿籍。宋元迭有變革,明改為祠祭司。
1.祠部所頒發的度牒。唐宋以來,祠部發給或售給出家人以憑證,可免地稅及徭役。
1.祠部機構。隋唐時屬禮部。
1.祀神的地方。
1.祭神乞福。
1.祀典,有關祭祀的典制。
1.敬禮;感恩。
2.供奉;擁戴。
3.謂雙手持物舉過頭頂。表示致敬。
4.謂花朵著生在枝條的頂端。
5.謂頭上承物。 6.頭戴(帽子)。 7.承受;繼承。 8.猶頂替。謂以此代彼。 9.清代用以區別官員等級的帽飾。依頂珠品質﹑顏色的不同而區分官階大小。也稱"頂子"﹑"頂帶"。
1.猶代替。
①汽車車頂上安裝的燈,燈罩上用文字或用顏色表示車輛的用途。②安裝在天花板上的燈。
1.人體的最高部位。指頭頂。
2.物體的最高部位。
3.事物發展的極點。
1.山頂,山巔。
2.物體的頂端,最高處。
3.事物發展的極點。
①角的兩條邊的交點;錐體的尖頂。②最高點;極點比賽的激烈程度達到了~。
①最高最上的部分登上電視塔的~。②末尾我們走到大橋的~。
1.對本。謂利潤和本錢相等。
1.頭額。
1.猶發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