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相逢,會面,碰到。遭遇。
2.
動詞
對待;款待。
3.
名詞
機會。
4.
名詞
(Yù)姓。
1.
相逢;不期而會。
1.出自《書·胤征》入自北門,乃遇汝鳩、汝方。
2.出自《史記·高祖本紀》還至栗,遇剛武侯,奪其軍。
3.出自《祭十二郎文》又四年,吾往河陽省墳墓,遇汝從嫂喪來葬。
2.
遭受;遇到。
1.出自《左傳·隱公九年》先者見獲必務進,進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則無繼矣。
2.出自《大唐新語·持法》時周興、來俊臣等羅告天下,衣冠遇族者數千百家。
3.出自《重論文齋筆錄》其父母方以兒痘已出,可保無虞,不知一遇天災,仍罹劫數。
4.出自《求雨》土地改革后,金斗坪的全部土地又都回到農民手里,可是這年夏天不幸就又遇上了旱災。
3.
遇合。投合。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千里而見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豈予所欲哉?
2.出自《送李愿歸盤谷序》大丈夫不遇於時者之所為也,我則行之。
3.出自《虞都郎中戚公墓志銘》蓋世之為聰明立聲威者,荒諼悖冒,無不遇於世。
4.
求得;得到。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五年》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黃帝戰於坂泉之兆。
2.出自《淮南子·精神訓》故事有求之於四海之外而不能遇,或守之於形骸之內而不見也。
3.出自《歸彭城》詩遇酒即酩酊,君知我為誰。
5.
得志;見賞。
1.出自《史記·儒林列傳》世以混濁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余君無所遇。
2.出自《長安敘懷寄崔十五》詩李廣少時思報國,終軍未遇敢論邊。
3.出自《賈誼》誼亦天年早終,雖不至公卿,未為不遇也。
4.出自《癸巳類稿·韓文靖公事輯》初,熙載自以羈旅被遇,思展布支體,以報人主。
6.
際遇;機會。
1.出自《呂氏春秋·長攻》凡治亂存亡、安危強弱,必有其遇,然后可成,各一則不設。
2.出自《博弈論》設程試之科,垂金爵之賞;誠千載之嘉會,百世之良遇也。
3.出自《潛書·審知》茍無其遇,雖太公之賢,不如閭里之少年;茍有其遇,雖偏才曲智,亦得馮風順流以就功名。
7.
抵當;對付。
1.出自《荀子·大略》無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長。
2.出自《戰國策·齊策一》今嬰子逐,盼子必用,復整其士卒以與王遇,必不便於王也。
8.
對待。
1.出自《管子·任法》奇術技藝之人,莫敢高言孟行,以過其情,以遇其主矣。
2.出自《漢書·公孫弘傳》臣聞上古堯舜之時,不貴爵賞而民勸善,不重刑罰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
3.出自《與鳳翔邢尚書書》豈非待士之道未甚厚,遇士之禮未甚優。
4.出自《鄒容傳》西人遇囚無狀,容不平。
9.
禮遇;恩遇。
1.出自《呂氏春秋·音初》禹行功,見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
2.出自《文選·諸葛亮〈出師表〉》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3.出自《與華州李尚書書》懦弱昏塞,不能奮勵出奇,少答所遇。
10.
謂諸侯冬時朝王。
1.出自《周禮·春官·大宗伯》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
11.
交合。
1.出自《漢書·高帝紀上》母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已而有娠,遂產高祖。
12.
通“愚”。愚笨。
1.出自《墨子·非儒下》繁飾邪術,以營世君;盛為聲樂,以淫遇民。
13.
古地名。在今山東曲阜與寧陽之間。
1.出自《春秋·襄公十五年》夏,齊侯伐我北鄙,圍成。公救成,至遇。
14.
姓。漢有遇沖。見《廣韻·去遇》引《風俗通》。
1.出自《廣韻?遇韻》遇,姓。何氏姓苑云:“東莞人?!憋L俗通云:“漢有遇沖,為河內太守?!?/p>
15.
指交戰。
1.出自《平淮西碑》文通戰其東,十余遇,降萬二千。
2.出自《新唐書·康承訓傳》承訓攻敗,十遇皆勝。
1.古國名。
1.偏遠。
1.所欠的貨款。
1.買賣貨物時買方延期交款,或賣方延期收款。
1.向官府借貸錢物。
1.欠賬的字據。
1.賒買,購物不付現錢。
1.亦作"賖貰"。
2.猶賒貸。
1.緩死。
1.指欠賬的期限。
1.亦作"賖望"。
2.過高的愿望。
1.用賒欠的方式銷售。
1.謂刑法松弛。
1.久遠,遙遠。
1.久遠;遙遠。
1.宿愿。
1.亦作"賒賬"。
2.把買賣的貨款記在帳上延期收﹑付。
1.見"賒帳"。
1.通俗小說《楊家將》中的人物。北宋名將老令公楊繼業之妻。諸子殉國后,她以百歲高齡掛帥出征,抵御西夏侵略◇常用以比喻老年女英雄。
1.即畬民。我國少數民族畬族的古稱。分布在福建﹑廣東﹑江西﹑浙江﹑安徽部分山區。
1.舌根;舌頭。
1.見"舌弊"。
形容說得非常勞累他一直說到舌敝唇焦,人們還是不信他的話。
1.見"舌敝唇焦"。
1.亦作"舌敝"。
2.謂說話很多﹐舌為之疲。
1.亦作"舌辯"。
2.唐宋時稱說書者為舌辨。
3.口才敏捷。
1.見"舌辨"。
1.口頭品評人物。
1.巧舌。語出《詩.小雅.巧言》"巧言如簧。"
1.謂能言善辯﹐言辭犀利。
1.見"舌劍唇槍"。
1.舌頭舉起。形容驚異的樣子。
1.古代的翻譯官。
1.指言論對人精神上的損害。
1.口中辨味﹑助嚼﹑助發音的器官。
2.稱為偵訊敵情中捕獲的敵哨。
爭論;辯論群雄舌戰|舌戰群儒。
1.蛇妖災異。
2.《文選.潘岳》"忽蛇變而龍攄﹐雄霸上而高驤。"李善注"蛇化為龍﹐不變其文﹐家化為國﹐不變其姓。"后以"蛇變"比喻帝王的興起。
1.蛇莓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七.蛇莓》。
1.舊謂蛇咬過的有毒的草。
1.蛇和蠹。
1.蛇和蜈蚣之屬。泛指毒蟲。
1.比喻匍伏穿行。
1.指蛇咬之傷。
1.亦作"蚮床"。
2.見"蛇床"。
1.蛇的膽囊。可入藥。
1.傳說由蛇變成的鱉。
1.蛇的洞穴。形容狹窄。
1.蛇的毒汁。
1.像蛇一樣身體貼地爬行。
1.蛇蛻的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