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動腦筋,思索。
2.
動詞
推測;認為。
3.
動詞
希望;打算。
4.
動詞
懷念,惦記。
5.
動詞
回想;回憶。
6.
動詞
記住,別忘掉。
7.
名詞
(Xiǎng)姓。
1.
思考,思索。
1.出自《楚辭·九章·悲回風》入景響之無應兮,聞省想而不可得。
2.出自《論衡·訂鬼》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虛見。
3.出自《紅樓夢》寶玉想一想,果然有理。
4.出自《從空虛到充實·報復》走得像蝸牛那么慢,頭低著,像在想什么。
2.
希望,想要。
1.出自《勸進表》四海想中興之美,群生懷來蘇之望。
2.出自《兒女英雄傳》那時他老人家正在用功,想中那名進士。
3.出自《女神·湘累》我知道你的心中本有無量的涌泉,想同江河一樣自由流瀉。
3.
懷念;想念。
1.出自《答蘇武書》望風懷想,能不依依。
2.出自《客居》詩覽物想故國,十年別荒村。
3.出自《紅樓夢》先時還有人解勸,或怕他思父母,想家鄉,受委曲,用話來寬慰。
4.出自《等太太回來的時候》哥哥,你知道嗎?媽媽想你想得要命!
4.
料想;猜想。
1.出自《后漢書·黨錮傳·李膺》方今天地氣閉,大人休否,智者見險,投以遠害,雖匱人望,內合私愿。想甚欣然,不為恨也。
2.出自《與王子醇書》邊事難遙度,想公自有定計。
3.出自《水滸傳》想是京師救軍去取他梁山泊,這廝們恐失巢穴,慌忙歸去。
4.出自《三千里江山》機車想是打傷了,有點唼氣。
5.
想象。
1.出自《韓非子·解老》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
2.出自《與山巨源絕交書》吾每讀尚子平、臺孝威傳,慨然慕之,想其為人。
3.出自《寄岳州張使君》詩武昌山川今可想,綠水逶迤煙莽蒼。
6.
像,如。
1.出自《清平調》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花濃。
2.出自《東屯月夜》詩數驚聞雀噪,暫睡想猿蹲。
1.比喻消除凈盡。
1.霧。霧籠罩猶如帳幕﹐故稱。
1.見"霧霈"。
1.熱氣蒸騰貌。
1.《莊子.秋水》﹕"噴則大者如珠﹐小者如霧。"后用"霧噴"指噴涌的霧氣。
2.謂霧氣噴涌。
1.細密而蓬松的毛發。
1.比喻眾多的事物迅速出現。
1.云霧﹐水蒸氣。
1.喻恩澤普降。
1.喻眾多的事物會集一處。
1.喻消失凈盡。
2.喻盛多﹑廣泛。
1.喻變化之快。
1.輕薄如霧之衣裳。
1.濃厚的云霧﹐晦暗的天色。
1.據《后漢書.張楷傳》﹐張楷字公超﹐通《嚴氏春秋》﹑《古文尚書》﹐隱居弘農山中。其性好道術﹐能作五里霧。學者隨之﹐所居成市◇人即以"霧市"喻從學弟子會集之所。
2.用以指人煙輳集之處。
3.比喻繁華的集市。
1.霧氣消散冰塊融化。比喻疑難消除盡凈。
1.漫延貌。
1.云中之路。
1.雨水。
2.霧氣。喻極易消失的事物。
1.指蛛網。
1.寒冷天﹐霧滴碰到在零度以下的樹枝等物時﹐再次凝成白色松散的冰晶﹐叫"霧淞"。通稱樹掛。
1.為霧氣所掩蔽。
1.謂為云霧所掩蔽。
1.云霧遮護。
2.引申為深藏不出。
1.《藝文類聚》卷二引晉皇甫謐《帝王世紀》﹕"黃帝時﹐天大霧三日﹐帝游洛川之上﹐見大魚﹐殺三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始得圖書。"后因以"霧圖"為帝王圣者受命之瑞。
1.霧氣蒸騰貌。
2.飄拂翻動貌。
1.密集。
1.口中呼出之熱氣。
2.借指女子輕柔的體態。
1.密如羅網的霧。
1.沛然四塞﹔充盛貌。
2.聚集。
1.亦作"霧紋"。
2.指鮫綃。
3.豹身上的花紋。
1.見"霧文"。
1.云霧四起。
2.比喻盛多。
1.如薄霧一樣的帷幄。
1.薄霧似的輕紗。亦借指用此種材料做的衣服。
1.同"霧綃云縠"。
2.指輕紗似的薄霧。
1.如薄霧的輕紗。
1.見"霧起云涌"。
1.輕柔飄拂的衣袖。
1.霧和雪。比喻舒卷自如和曲高和寡的詩文。
1.昏花的老眼。
1.霧氣深厚貌。
1.煙霧籠罩著的原野。
1.輕柔飄灑的衣服。
1.云霧﹐霧氣。
1.謂退藏避害。
1.亦作"霧涌云蒸"。
2.云霧蒸騰貌。
1.霧和雨。
2.指連綿不絕的雨。
3.蒙蒙細雨。
4.謂隱居。
1799年11月9日(法國共和歷霧月18日),拿破侖在大資產階級支持下發動政變,推翻腐敗無能的督政府,建立以他為首的執政府。從此開始了拿破侖長達十五年的軍事獨裁統治。
1.如帳幔的云霧。
2.輕柔如霧的帳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