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抑制或堵住不讓出來。
2.
氣不通:門窗全關著。悶;氣不暢。
3.
動詞
〈方〉燈絲、保險絲等被燒斷。
1.
急。參見“憋懯”。
1.出自《玉篇·心部》憋,急性也。
2.
兇惡。參見“憋懆”。
1.出自《謁金門·客中戲示友人》曲巽二猖狂,滕六憋懆,透嚴威直到曉。
3.
鬧別扭;賭氣。
1.出自《西廂記諸宮調》急煎煎的促織聲兒相接,做得蟲蟻兒天生的劣,特故把愁人做脾憋。
2.出自《西廂記諸宮調》幾番待撇了不借,思量來當甚廝憋。
3.出自《僅僅是開始》固然是爭論問題,碰上張春,他總以為是故意給他為難。從此,他對張春更憋上勁了。
4.
執拗。參見“???”。
1.出自《范張雞黍》我待學逾垣的段干木非為憋,垂釣的嚴子陵不是呆。
2.出自《豫讓吞炭》這憋豫讓,更別無甚別話。
5.
極力忍耐、抑制。
1.出自《盆兒鬼》憋得俺渾身上下汗淋漓,哎喲,恰好似一夜不曾尿。
2.出自《中國人民的心》我看你上一輩子準是啞巴,一肚子話,都憋到這輩子。
6.
氣悶。
1.出自《茶館》你出不來氣,我還憋得慌呢!
2.出自《青春之歌》你編的倒是什么驚人的杰作,倒是說出來呀,可把人憋死了!
1.欄桿。
1.攔截;阻擋。
1.養牲畜的欄圈。
1.謂圍起籬笆。
1.養家畜的圈。
〈書〉①擅自進入不應進去的地方。②攙雜進去。
1.消沉;衰減。
2.冷落。
3.窘困,艱難。
1.消沉。
1.衰減。
1.殘;將盡。
1.欄桿。
盲腸下端蚯蚓狀的突起,一般長約7-9厘米。人的闌尾在消化過程中沒有作用。管腔狹窄,囊狀,病菌容易繁殖而引起發炎。(圖見〖消化系統〗)
1.夜將盡。
1.遺失。
2.遺漏。
1.猶出格。謂言語沒遮攔。
1.妄語。
1.猶遮攔。
1.散放。不加約束。
藍色透明的剛玉,硬度大,用來做首飾和精密儀器的軸承等。參看〖剛玉〗。
1.蔬菜名。甘藍的別稱。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甘藍》。
1.古代鄉試共考三場,考生的文卷如寫作不合程式,或有污損,就被取消次一場入場的資格,宣布這種處分的名單,是用藍筆寫的,故稱。
鲅魚。
1.見"藍淀"。
靛藍的通稱。
1.猶粗獷。
1.枯朽的骨骸。
1.指貧苦的山野生活。
1.指水味澀而色暗。
2.謂酷旱。
1.干枯的毛筆。意謂久未執筆。
2.比喻才思貧乏。自謙之詞。
1.謂耗費殆盡。
1.干涸的河。
1.指枯萎的荷葉。
1.《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后因以"枯涸"指困境,或指陷入困境者。
2.枯竭干涸。用于指水。
3.枯竭干涸。用于指資財。
4.枯竭干涸。用于指思維等。
1.干枯的溝壑。
1.干渴的咽喉。多用以形容渴而欲飲。
1.枯萎的花。
1.南柯夢中的槐安國蟻民。比喻弱國微民。
干枯焦黃~的禾苗ㄧ過了中秋,樹葉逐漸~。
1.瘦弱,毀損。
1.貧瘠;枯瘦。
2.憔悴,羸瘦。
3.指憔悴羸瘦的人。多指饑民。
4.指枯燥乏味,無文采。
1.干枯的外殼。
1.空受熬煎。
1.干涸的溪澗。
1.枯死偃臥。
焦枯;干枯久旱不雨,禾苗~。
1.枯萎的莖。
干枯沒有水的井。
1.見"枯徑"。
1.枯竭貧乏。
1.干渴。
2.形容窮困拮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