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懲罰。
1.出自《詩·魯頌·??宮》戎狄是膺,荊舒是懲。
2.出自《荀子·王制》故奸言、奸說、奸事、奸能、遁逃反側之民,職而教之,須而待之,勉之以慶賞,懲之以刑罰,安職則畜,不安職則棄。
3.出自《漢書·董仲舒傳》殷人執五刑以督奸,傷肌膚以懲惡。
4.出自《岔路口》違者嚴懲不貸。
2.
克制;制止。參見“懲忿窒欲”。
1.出自《詩·小雅·沔水》民之訛言,寧莫之懲。
2.出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懲違改忿兮,抑心而自強。
3.出自《讀書雜志·史記五》懲,止也;違,恨也。言止其恨,改其忿,抑其心,而自強勉也。
3.
鑒戒。
1.出自《詩·周頌·小毖》予其懲而毖后患。
2.出自《韓非子·難二》不誅過,則民不懲而易為非,此亂之本也。
3.出自《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臣愿陛下鑒漢、唐、五代之所以亂亡,懲晉武茍且因循之禍,明詔大臣,思所以陶成天下之才。
4.出自《洪波曲》但這一次的陳誠,懲于前一次擴大宣傳周的過火,卻不肯多出錢。
4.
苦于。
1.出自《列子·湯問》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
5.
恐懼。
1.出自《漢書·楚元王劉交傳》太夫人與竇太后有親,懲山東之寇,求留京師,詔許之。
2.出自《董伯懿示裴晉公平淮右題名碑詩用其韻和酬》德宗末年懲戰禍,一矢不試塵蒙靫。
6.
告誡。
1.出自《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初,處士將嫁其女,懲曰:“吾以齟齬窮,一女憐之,必嫁官人,不以與凡子。”
7.
升騰。
1.出自《文選·張衡〈思玄賦〉》屬箕伯以函風兮,懲淟涊而為清。
1.從上個月末下到下個月的雨。因跨兩個月,故稱。
1.乘云;駕云。
1.騎馬作戰。
1.比喻擅長某一技能的人,往往容易疏忽大意,反而遭致意外的失敗。語出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吳王占夢》"悲哉,夫好船者溺﹐好騎者墮,君子各以所好為禍。"
1.驛馬。借指乘馬傳送公文的人。
1.謂夾屎走。豬即豕;豕與屎諧聲。喻驚惶之至。
1.《后漢書.郭伋傳》"伋前在并州,素結恩德,及后入界,所到縣邑,老幼相攜,逢迎道路……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伋問'兒曹何自遠來'。對曰'聞使君到,喜,故來奉迎。'"后因以"騎竹"為稱美州郡地方官吏施行仁政。
2.《后漢書.方術傳下.費長房》載費長房從仙人壺公入深山學道,后"長房辭歸,翁與一竹杖曰'騎此任所之,則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葛陂中也。'……長房乘杖,須臾來歸"◇因以"騎竹"指仙家出行。
3.見"騎竹馬"。
1.古時兒童常相與騎竹馬為戲,后因用作詠兒童生活與友誼的典故。
1.騎兵。
1.乘坐。
1.亦作"棊博"。
2.猶博弈。棋,圍棋;博,六博。
像棋盤上的棋子那樣散布。形容分布多而密星羅棋布|高爐棋布放霞光。
1.謂如對弈雙方所著棋子般交錯對峙。
1.亦作"棋布星陳"。同"棋布星羅"。
1.亦作"棋布星羅"。
2.像棋子般分布,像星星般羅列。形容多而密集。
1.亦作"棊炒"。
2.面粉制的一種食品。
1.下棋的對手。
1.亦作"棋處"。
2.如棋子一樣散處。
1.像棋子般錯落分布。形容繁多。
1.弈棋錯走一步,使得全盤棋輸掉。比喻人們處理事情稍有不慎,會把整個事情弄糟。
1.彩燈;花燈。
1.技藝高超的弈棋對手。
1.亦作"棊法"。
2.弈棋之法。亦指布局﹑應變與制勝的棋藝。
1.比喻彼此本領不相上下。
1.亦作"棋逢對手"。
2.猶言棋逢敵手。
1.謂棋藝高人一籌,使對方窘迫被動。
1.猶棋品。
1.棋手。
1.下棋的造詣。
1.棋盤上的方格。
1.如棋盤一樣橫豎成行,界畫分明。
1.舉行棋藝比賽的集會。
1.亦作"棊家"。
2.善弈棋者。
1.亦作"棊劫"。
2.圍棋的劫爭。亦用以喻爭戰。
1.關于棋術的專書。亦指棋術。敦煌寫本中有《棋經》一卷(s5574號),存169行,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棋經》七篇,第二部分是梁武帝的《棋評要略》。宋張靖著有《棋經十三篇》。
1.亦作"棊局"。
2.棋盤。古代多指圍棋棋盤。
3.指弈棋。
4.指在棋盤上布子的形勢。
5.比喻世局。
1.善弈棋的人。
1.弈棋的本領。
1.亦作"棋奩"。
2.盛棋子的盒子。
1.亦作"棊列"。
2.如棋子般布列。
1.猶棋友。唐元稹有《酬段丞與諸棋流會宿弊居見贈二十四韻》。
1.棋與雙陸。皆娛樂角勝負的用具。
1.謂下棋的套路和風格。
1.棋友。
1.嗜好下棋或看人下棋入迷的人。
1.獸毛。
2.同"毛厘"。
1.古傳說中的毛民國。其人體上長有長毛。
1.指裘皮的毛與網的眼。
2.細目。
分布于廣西的少數民族。約72萬人(1990年)。用毛南語,無文字。多兼通壯、漢語和漢文。崇拜多神。擅長竹編、木雕、石刻等手工藝。傳統節日有分龍節。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
1.我國少數民族之一。毛南族的舊稱。參見"毛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