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叫,叫作。
2.
名詞
名稱,對人或事物的稱呼。
3.
動詞
說;述說。
4.
動詞
贊揚。
5.
名詞
(Chēng)姓。
6.
動詞
〈書〉舉;舉起。舉事。
7.
動詞
測定重量。
1.
“偁”的今字。亦作“穪”。
2.
權衡,比較。
1.出自《孫子·形》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
3.
叫做;稱做。
1.出自《論語·季氏》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
2.出自《論衡·幸偶》短命稱不幸,則知長命者幸也,短命者不幸也。
3.出自《水滸傳》因為他雕得好玉石,人都稱他做“玉臂匠”。
4.出自《彷徨·祝福》煮熟之后,橫七豎八的插些筷子在這類東西上,可就稱為“福禮”了。
4.
稱號;名稱。
1.出自《白虎通·爵》天子者,爵稱也。
2.出自《水經注·汾水》東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謂之“太原”,郡取稱焉。
5.
述說;聲稱。
1.出自《論語·陽貨》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
2.出自《送董邵南序》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
3.出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軍諮府致內閣函》據周趙兩統領電稱:我軍遵電停進。
4.出自《山鄉巨變》這還不是正合一句老話所說的:“有錢四十稱年老,無錢六十逞英雄。”
6.
稱道;稱揚。
1.出自《管子·大匡》凡於父兄無過,州里稱之,吏進之,君用之。
2.出自《史記·曹相國世家論》百姓離秦之酷后,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
3.出自《東坡志林·道士張易簡》吾八歲入小學,以道士張易簡為師,童子幾百人,師獨稱吾與陳太初者。
4.出自《菰中隨筆》后之言政治者,皆稱元嘉焉。
5.出自《〈申屠氏〉序言》此數者皆中國女子之所難能,而申屠氏具有之,此其所以可稱也。
7.
著稱;聞名。
1.出自《漢書·王商傳》商少為太子中庶子,以肅敬敦厚稱。
2.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
3.出自《歐陽生哀辭》詹之稱于江南也久,貞元三年,余始至京師,舉進士,聞詹名尤甚。
4.出自《傷杜醇》詩杜生四五十,孝友稱鄉里。
8.
名聲,聲譽。
1.出自《后漢書·崔實傳》大人少有英稱,歷位卿守。
2.出自《讓縣自明本志令》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
9.
舉起。
1.出自《書·牧誓》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2.出自《詩·豳風·七月》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3.出自《西廂記》他那里眼倦開,軟癱做一垛;我這里手難抬,稱不起肩窩。
4.出自《桃花扇·余韻》稱玉斝,坐瓊筵,爾餐我看;誰為靈,誰為蠢,貴賤失宜。
10.
舉用。
1.出自《左傳·宣公十六年》禹稱善人,不善人遠。
2.出自《越絕書·外傳計倪》桓稱仲父,文稱太公,計此二人,曾無跬步之勞,大呼之功,乃忘弓矢之怨,授以上卿。
11.
舉行。參見“稱樂”。
1.出自《書·洛誥》王肇稱殷禮,祀于新邑。
12.
指舉債,借錢。
1.出自《管子·輕重乙》食稱之國必亡。
2.出自《漢書·食貨志上》亡者取倍稱之息。
13.
姓。漢代有稱忠。見《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1.出自《廣韻?蒸韻》稱,姓。
14.
稱量,測物之輕重。
1.出自《管子·樞言》量之不以少多,稱之不以輕重,度之不以短長。不審此三者,不可舉大事。
2.出自《說苑·談叢》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銖而稱之,至石必過。
3.出自《朱子語類》《論語集注》如秤上稱來無異,不高些,不低些。
4.出自《花城》老中醫拉開藥箱,給葆華用小秤稱一點點的牛黃、冰片和麝香,分頭包好。
連續擔任同一職務(多指由選舉而任職)連選~│~兩屆工會主席。
1.猶連袂。
1.衣襟相接而成帷帳。形容人多擁擠。
1.接連不斷。
1.謂日夜不停。
1.見"連日繼夜"。
1.語本《易.泰》"拔茅茹以其匯,征吉。"王弼注"茅之為物,拔其根而相牽引者也。茹,相牽引之貌也。"后因以"連茹"表示擢用一人而連帶起用其他人。
2.表示接連不斷。
1.絡腮胡子。
1.連續三次。
2.連接三物。
3.紙之一種。詳"連二"。
4.方言。一種并排有三個抽屜的老式桌子。
5.連忙,急忙。
1.同"連三接二"。
1.猶言接連不斷。
1.同"連三接二"。
1.同"連三接二"。
1.形容動作迅速。
1.古《易》名。
2.連綿的山嶺。
3.滿山。
4.見"連山眉"。
1.遠山眉。
1.形容數量多﹑規模大。
1.神農氏的別名。
1.即連衣裙。
1.連翹的別名。
2.指連翹之根。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連翹》。
1.一下子提升三級。形容官職升遷極快。
一聲緊接一聲~稱贊 │~答應。
1.猶連兵。
1.傳說中太陽運行途經山名。
1.見"連史紙"。
①臉的顏色~微紅ㄧ~灰白。②臉上表現出來的健康情況;氣色經過幾個月調養,他的~比過去好多了。③臉上的表情~溫和 ㄧ~陰沉ㄧ一看他的~,我就知道準是有什么好消息。
1.面頰之上。
2.猶言面子上。
1.方言。使人難堪的臉色。
1.臉上的神情。
1.洗臉水。
1.形容極端恐懼。
1.指鞋面子。
1.指泛在臉上的紅色。
1.相貌;面部的表情。
1.難為情;害羞。多指女子。
2.指情面不足;面子小。
臉的形狀~端正ㄧ長方~。也作臉型。
1.面孔的類型。
1.喻不講情面;不容易為感情所動。
1.嘴臉;面目。
1.脫粒用的農具。由一個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板構成,用來拍打谷物,使子粒掉下來。
①練習寫作。②練習寫字。
1.訓練兵士,喂飽戰馬。謂作好戰斗準備。
1.白絹似的水波。
1.熟帛。謂煮練過的帛。
2.大帛。謂粗疏之繒帛。
1.指文才練達。
1.精選的優質材料。練,通"揀"。
2.拳勇有力之材。
1.明代繼歸有光之后以文著稱的三位老人。
〈書〉閱歷多而通達人情世故~老成。
1.白色熟絹制的帶子。
1.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