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郷”。亦作“鄊”。“鄕”的新字形。
2.
基層行政區劃名。后指縣以下的農村基層行政單位。①周制,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②春秋齊制,郊內二千家為一鄉。又郊外三千家為一鄉。③春秋戰國楚制,二千家為一鄉。④漢制,萬戶為鄉。⑤唐宋迄今縣級以下的基層行政單位。
1.出自《周禮·地官·大司徒》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為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赒;五州為鄉,使之相賓。
2.出自《莊子·逍遙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3.出自《漢書·食貨志上》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鄉,萬二千五百戶也。
4.出自《國語·齊語》五家為軌,軌為之長;十軌為里,里有司;四里為連,連為之長;十連為鄉,鄉有良人焉。又:管子于是制國以為二十一鄉。
5.出自《國語·齊語》制鄙:三十家為邑,邑有司;十邑為卒,卒有卒帥;十卒為鄉,鄉有鄉帥。
6.出自《管子·小匡》制五家為軌,軌有長;六軌為邑,邑有司;十邑為率,率有長;十率為鄉,鄉有良人。
7.出自《鹖冠子·王鈇》五家為伍,伍為之長;十伍為里,里置有司;四里為扁(甸),扁(甸)為之長;十扁(甸)為鄉,鄉置師。
8.出自《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
9.出自《舊唐書·食貨志上》百戶為里,五里為鄉。
10.出自《宋史·袁燮傳》合保為都,合都為鄉,合鄉為縣。
11.出自《改并瀏陽城鄉各書院公啟》瀏陽書院凡六,城內曰南臺;東鄉曰獅山;曰洞溪;西鄉曰瀏西;南鄉曰文華;北鄉曰文光。
12.出自《鄉長買筆》清早,周紅貞就跑到鄉里來了。
13.出自《讀書雜志·管子四》率,當依《齊語》作卒。
3.
區域;地方。
1.出自《詩·小雅·采芑》于彼新田,于彼中鄉。
2.出自《孔子家語·辯樂》夫南者生育之鄉,北者殺伐之城。
3.出自《蒼峽》詩玉花不肯結,散與波臣鄉。
4.出自《創業史》“行吧?”代筆人問?!靶??!蓖跏嫌猛忄l口音低低答應。
4.
泛指城市以外的農村地區。參見“鄉城”。
1.出自《儒林外史》窮鄉僻壤有這樣讀書君子,卻被守財奴如此凌虐,足令人怒發沖冠。
2.出自《衛生組長》韓醫生下鄉來就是為老百姓治病的么?
5.
指某種境界;情況。
1.出自《飲酒樂》詩安得阮步兵,同入醉鄉游。
2.出自《〈金石錄〉跋》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史書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
3.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公子銀子到手,手段闊慣了的,那里夠他用的?況且一向處在不足之鄉……沒有幾時,手里又空。
4.出自又如:夢鄉;溫柔鄉。
6.
家鄉。
1.出自《禮記·儒行》君子之學也博,其行也鄉。
3.出自《華陽國志·巴志》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耳。
4.出自《南鄉子》詞思鄉處,潮退水平春色暮。
5.出自《書影》予鄉密縣西山中,多香鼠。
6.出自《客曉》詩千里作遠客,五更思故鄉。
7.出自《書信集·致曹靖華》霽野回國了,昨天見過,但他說也許要回鄉一次。
7.
輩類。
1.出自《禮記·緇衣》故君子之朋友有鄉,其惡有方。
8.
指身體上的穴位。
1.出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定其血氣,各守其鄉。
9.
古官名。鄉大夫的略稱。
1.出自《國語·齊語》參國起案,以為三官,臣立三宰,工立三族,市立三鄉,澤立三虞,山立三衡。
2.出自《儀禮·鄉飲酒禮》記:鄉朝服而謀賓介,皆使能不宿戒。
10.
鄉飲酒禮的略稱。
1.出自《禮記·王制》耆老皆朝于庠,元日習射上功,習鄉上齒。
2.出自《荀子·樂論》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11.
通“薌(香)”。
1.車站船埠等專為旅客辦理寄運行李的地方。
1.鋪蓋卷。
1.使人。即受命出使者。
2.行道踐理。
1.猶經歷。
1.行走站立。
1.謂出使。
1.指器用錢谷等物。
1.帶有隸書筆意的行書。
1.出行戴的笠帽。
1.出行盛物的小器。
1.旅途中的口糧。
2.行軍途中或在外執行任務時加發的糧餉。
人或物排成的直行和橫行的總稱他站在~的最前面◇這家工廠經過整頓,已經進入了同類企業的先進~。
將n2個元素a﹊j(i,j=1,2,…,n)排成n行、n列的方陣,兩邊加上一條豎線,即符號a11…a1n?、…a﹏1…a﹏n稱為一個n階行列式。它表示n!個乘積項的代數和,其中每一項為不同行、不同列上n個元素的乘積,并添上適當的正負號。行列式是為求n元線性方程組的解而引入的。
1.游獵;打獵。
1.發布命令。
2.應行節令。
3.行酒令。
1.行軍時滯留不進。
2.指軍隊的調遣和留駐。
1.出行時所帶的箱籠。
1.分行壟作。
2.成行的土埂。
1.謂感到幸福愉快。
1.心臟跳動。常指心臟因興奮或緊張而加快跳動。
1.堅硬如鐵之心。
2.指心堅似鐵。
1.心臟所在部位感覺疼痛。
2.愛惜;憐惜;可惜。
3.極其傷心。
1.見"心頭撞鹿"。
1.心上肉。
2.喻指心愛的人或物。
1.心里像有小鹿在撞擊。形容驚慌或激動時心跳劇烈。
1.猶心術。《墨子.非命上》"昔上世暴王,不忍其耳目之淫,心涂之辟,不順其親戚,遂以亡失國家,傾覆社稷。"孫治讓間詁引畢沅曰"涂,猶術。"一說心涂為"心志"之訛。清王念孫《讀書雜志.墨子三》。
1.介于表土層與底土層之間的一層土壤。
1.佛教語。指法相宗所立五位法中的心法。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與心所有法相對。見《百法明門論》。亦泛指心。心為三界萬法之主,故稱。
1.猶向往,向慕。
1.謂一心向往。
1.心愿沒有達到。
1.心安,放心。
1.心中;心。
2.胸腹之中央。
1.見"心不兩用"。
1.心無所念;心灰意冷。
1.相思之情。語本唐李商隱《無題》詩"心有靈犀一點通。"
1.舊稱系懸心臟于胸腔中的筋脈。
1.猶多心。
2.細心。
1.亦作"心細于發"。
2.極言小心謹慎,考慮周密。
1.見"心細如發"。
1.心里,心中。
2.中醫學指膈下胃脘的部位。
1.喜愛。
1.即心。以受感動能起共鳴,故稱。
1.懷恨。
1.對某人或某些事物心里很仰慕。
1.佛教語。指能感知之心。
2.方言。心思,興趣。
佛教指虔誠的心意,因為有虔誠的心意就像給佛燒香一樣假如當天便能夠起飛,我倒是心香禱祝的。
1.思想;感情。
2.心情。
1.見"心鄉往之"。
1.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