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不直;彎曲。
2.
名詞
(~子、~兒)曲折的部分。
3.
動詞
〈書〉拉(弓)。
4.
動詞
使彎曲。
1.
拉弓。
1.出自《說文·弓部》彎,持弓關矢也。
2.出自《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彎蕃弱,滿白羽。
3.出自《途中有懷》詩涸鱗驚照轍,墜羽怯虛彎。
4.出自京劇《串龍珠》舒猿背,彎寶弓,箭似飛蝗。
2.
彎曲。
1.出自《上元日夢王母獻白玉環》詩似見霜姿白,如看月彩彎。
2.出自《三戰呂布》袋內弓彎如皓月,壺中箭插似寒星。
3.
指彎子。
1.出自《家》他們轉一個小彎走到水閣的正門前。
4.
折;使彎曲。
1.出自《漢宮秋》那壁廂鎖樹的怕彎著手,這壁廂攀欄的怕??破了頭。
2.出自《故事新編·非攻》墨子卻解下自己的皮帶,彎作弧形,向著公輸子,算是城。
3.出自《路》他把上身彎著,一雙紅眼釘著我們。
5.
同“灣”。水流彎曲之處。
1.出自《應令》詩望別非新館,開舟即舊彎。
6.
指停船靠岸,泊于水灣。
1.出自《岳陽樓》把船彎,此間正江樓茶罷人初散。
2.出自《儒林外史》大爺吩咐急急收了口子,彎了船。
3.出自《火燒島》一九五三年七月,有一條商船叫“宜蘭”,因為中途避風,彎到火燒島的岸邊。
7.
鬻棺者的俗稱。
1.出自《續資治通鑒·宋仁宗嘉佑元年》吳中復指沆治溫成喪,天下謂之“劉彎”,俗謂鬻棺者為彎,則沆素行可知。
8.
量詞。用于彎狀物。
1.出自《紅樓夢》一幅桃紅?被,只齊胸蓋著,襯著那一彎雪白的膀子,撂在被外,上面明顯著兩個金鐲子。
2.出自《家》一彎新月高高地掛在天空。
1.謂為政寬大,不苛刻。
1.放寬法制。
1.度量寬宏。
2.寬心。
1.寬厚穩重。
1.寬敞有余地。
2.拐彎。參見"大寬轉"。
1.留坐的敬辭。
2.指一般的坐。
1.急速奔走貌。
1.馬行雄壯貌。
2.張目注視貌。髖,用同"睽"。
1.亦作"梡橛"。
2.禮器。上古祭祀用以陳放牲體。
1.見"梡嶡"。
1.親愛。
1.案卷。
1.誠懇而周全。
1.求降書。
1.猶闊別。
1.猶緩兵。
緩慢地步行~向前 ㄧ~漫游。
1.誠摯懇切。
1.告以實情。
1.忠誠;真誠。
1.猶供詞。
1.拷打。
1.分條列舉犯罪事項的單子。
1.亦稱"款涷"。
2.即款冬。
1.謂享樂不能過分。盤,樂。
1.享樂不可過分。《禮記.曲禮上》"志不可滿,樂不可極。"鄭玄注"樂,音洛。"一說指音樂。孔穎達疏"樂者,天子宮縣以下皆得有樂,但主歡心,人情所不能已,當自抑止,不可極為……靡靡之樂,是極樂也。"
1.快樂得無法用言語形容。
蜀漢亡國后,后主劉禪被安置在魏國的都城洛陽。一天,司馬昭問他想念不想念西蜀,他說‘此間樂,不思蜀’(見《三國志·蜀志·后主傳》注引《漢晉春秋》)◇來泛指樂而忘返。
1.官署名。猶太樂署。北周設置。有上士﹑中士,其職如周代大司樂。唐有樂部名,系指樂隊,分立部﹑坐部二者,隸屬太常,非官職。清代復立樂部,主管音樂,以禮部滿洲尚書或王公大臣兼典樂大臣。參閱《通典·職官七》﹑《新唐書·禮儀志十一》﹑《清會典事例·樂部一·職掌》。
2.古代泛指歌舞戲曲演出單位。
1.猶樂顛顛。
1.南朝陳將亡時,駙馬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估計不能相保,因破銅鏡各執其半,約于正月十五日售其破鏡,俾取聯系。陳亡,妻沒入楊素家。及期,徐輾轉依約至京,果訪得售半鏡者,夫妻卒得重聚。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因以"樂昌分鏡"比喻夫妻分離。
1.見"樂昌分鏡"
1.見"樂昌分鏡"。
1.猶成功。
2.樂于成全。參見"樂成人美"。
1.樂于成全人家的好事。
1.神話中的池名。
2.舞臺前面樂隊伴奏的地方,有矮墻與觀眾席隔開。
1.見"樂此不疲"。
1.樂于跟從;樂于從命。
1.猶樂生。
1.歡樂。
1.樂守正道而安于天命。
1.樂守正道,安于貧賤。
2.唐代取士科目之一。參閱宋趙彥衛《云麓漫鈔》卷六。
1.以守道為樂,喜愛古制。
1.樂守圣賢之道而拋棄榮華富貴。
某種情況或安排恰合自己心意,因而順其自然主席讓他等一會兒再發言,他也~先聽聽別人的意見。
1.指古代音樂教育中的中﹑和等六種品德。
1.快樂的境地。
1.條舉音樂樂譜的構造﹑組織﹑性質等并加以說明的書。
1.康樂之都。
1.古代泛指奏樂及歌舞的隊伍。
2.今指由演奏不同樂器的若干人所組成的奏樂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