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放松。
2.
動詞
〈書〉廢除;解除。
3.
動詞
松懈。
1.
放松弓弦。
1.出自《墨子·三辯》圣王不為樂,此譬之猶馬駕而不稅,弓張而不弛,無乃非有血氣者之所不能至邪!
2.出自《七諫·謬諫》弧弓弛而不張兮,孰云知其所至。
3.出自《東西均·張弛》弓之為弓也,非欲張之乎?然必弛之養其力,乃能張之盡其用。
2.
解除。
1.出自《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復二文之業,弛周室之憂。
2.出自《漢書·文帝紀》夏四月,大旱,蝗。令諸侯無入貢,弛山澤。
3.出自《平淮夷雅》弛其武刑,論我德心。
4.出自《演繁露·徐呂皮》及道宗即位,以為靴帶也者,用之可以華國,遂弛其禁。
5.出自《癸巳類稿·臺灣府屬渡口考》值耿氏開藩福建,海禁弛,乃招徠客民。
3.
松懈;放縱;松弛。
1.出自《商君書·靳令》物多末眾,農弛奸勝,則國必削。
2.出自《與山巨源絕交書》吾不如嗣宗之賢,而有慢弛之闕。
3.出自《送孟東野序》其辭淫以哀,其志弛以肆。
4.出自《書信集·致曹靖華》此間已較安靜,但關于北方的消息則多,時弛時緊,但我看大約不久會告一段落。
4.
延緩。參見“弛期”。
1.出自《戰國策·魏策二》群臣多諫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喪行,民必甚病之,官費又恐不給,請弛期更日。”
5.
減弱。
1.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吾聞之,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
2.出自《南海神廟碑》公遂升舟,風雨少弛,棹夫奏功。
6.
舍棄;放下。
1.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上》弛上黨在一而已。
2.出自《禮記·坊記》君子弛其親之過,而敬其美。
3.出自《文心雕龍·镕裁》芟繁剪穢,弛於負擔。
4.出自《語怪·重書走無常》尤大怒:“何復為此誑語邪!我固曰當弛此風,妄云云者,應加以重罰。”
7.
毀壞;敗壞。
1.出自《國語·魯語上》文公欲弛孟文子之宅。
2.出自《后漢書·吳良傳》匡執法守正,反下于理,臣恐圣化由是而弛。
3.出自《寄孔武仲》池塘漫不知,亭榭日傾弛。
4.出自《金史?宣宗紀上》議弛諸處碾硙,以其水溉民田。
5.出自《晉紀總論》故觀阮籍之行,而覺禮教崩弛之所由。
8.
脫落。
1.出自《淮南子·說林》懸垂之類,有時而隧。枝格之屬,有時而弛。
9.
改易,更換。參見“弛易”。
1.出自《爾雅·釋詁》弛,易也。
1.即五言絶句。
2.指一首四句﹑每句五個字的詩體。不同于唐以后格律嚴密的五言絕句。
1.五色鹽。
1.形容色彩繁多;各種各樣。
1.即五乘。
1.佛教語。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凡夫所見為肉眼,天人禪定所見為天眼,小乘照見真空之理為慧眼,菩薩照見普度眾生的一切法門為法眼,佛陀具種種眼而照見中道實相為佛眼。
1.即烏眼雞。一種好斗的雄雞。五為烏的借音字。喻強悍之人。
2.喻冤家對頭。
1.見"五羊城"。
1.見"五羖皮"。
1.謂《易》夬卦(r)中的五個陽爻(-)。
2.指城陽﹑南武陽﹑開陽﹑陽都﹑安陽五地;又指山陽﹑廣陽﹑漢陽﹑南陽﹑丹陽五郡。
1.見"五大洋"。
又稱磷酸酐”。化學式p2o5。白色粉末。對皮膚有強腐蝕作用。極易與水化合生成磷酸。由白磷在充足的氧氣和空氣中燃燒而得。常用以干燥中性或酸性氣體或液體,在有機合成中作脫水劑。
1.猶五卜。古代帝王巡狩,預卜五年,以占吉兇。
1.五類藥物。
2.指茯苓﹑朱砂﹑雄黃﹑人參﹑赤箭。
1.指金﹑木﹑水﹑火﹑土五星。
1.中醫謂氣噎﹑憂噎﹑食噎﹑勞噎﹑思噎五種噎塞不通之病。
1.中央與四方地域。
1.指人參。
2.五個花瓣。
3.五代,五世。
1.即五更。
2.指戊夜,即第五更。
1.自宋初以來,將慶賞元宵花燈的時間由三夜改為五夜,稱為"五夜元宵"。
1.指汗﹑淚﹑涕﹑涎﹑唾。
即國際勞動節”。全世界勞動人民團結戰斗的節日。1886年5月1日,美國芝加哥二十萬工人舉行大罷工,要求實現八小時工作制。1889年召開的第二國際成立大會決定以每年的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
即《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由毛澤東主持制定,1966年5月16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通過。《通知》要求徹底揭露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學術權威”的資產階級反動立場,奪取在文化領域中的領導權;批判混進黨里、政府里、軍隊里和文化領域的各界里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通知》是發動文化大革命”的左”傾錯誤論點系統化的綱領性文件。
1.見"五噫歌"。
1.詩歌篇名。相傳為東漢梁鴻所作。全詩五句,句末均有'噫'字。
1.古代五等爵的禮儀。
2.五等。
1.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謂水的形﹑色﹑響﹑態﹑味五種變化。
2.謂漢字字體在歷史上的五次變化。
3.謂《易》以"易"名,有變易﹑交易﹑反易﹑對易﹑移易五種意義。
1.謂《易》剝卦中重疊的五個陰爻()。見《易卦變圖》。
2.中醫稱手太陰﹑手少陰﹑足太陰﹑足少陰﹑厥陰五條經絡為"五陰"。
3.亦作"五蔭"。即五藴。
1.見"五陰"。
亦稱五聲”。指中國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級。五音中各相鄰兩音間的音程,除角和徵、羽和宮(高八度的宮)之間為小三度外,余均為大二度。
1.即五音士。
1.古樂調名。即宮引﹑商引﹑角引﹑征引﹑羽引。
1.疏松﹑肥沃的上等黑色土。
1.見"五印度"。
1.即印度。古印度區劃為東﹑西﹑南﹑北﹑中五部,故稱。此種劃分起源甚早,《往世書》中即已有之。
1.古印度文,即梵文。
1.亦作"五韺"。
2.樂曲名。相傳為帝嚳所作。
1.見"五英"。
1.指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校尉所領部隊。
2.泛指諸軍營。
1.古稱惡臭的下等土壤為五猶。猶,通"蕕",臭草。
1.古謂士有勢而尊貴,有家而富厚,有資而勇悍,有心而智惠,有貌而美好為五有。《韓詩外傳》卷二"孔子曰士有五有埶尊貴者,有家富厚者,有資勇悍者,有心智惠者,有貌美好者。"
1.古代傳說中指龜﹑蛇﹑魚﹑鱉﹑草木等老而成妖怪者。
1.古代諸侯作符信用的五種玉。即璜﹑璧﹑璋﹑珪﹑琮。
2.代稱諸侯。
3.五色之玉。
1.駕車的五種技術。《周禮·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藝……四曰五馭。"鄭玄注"五馭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謂行車時和鸞之聲相應﹐車隨曲岸疾馳而不墜水﹐經過天子的表位有禮儀,過通道而驅馳自如﹐行獵時追逐禽獸從左面射獲。
1.指耳﹑目﹑鼻﹑口﹑心的欲望。
2.佛教謂色﹑聲﹑香﹑味﹑觸五境生起的情欲。亦謂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
3.道教沿襲其說而稍有不同。謂聲﹑色﹑香﹑味﹑愛憎之欲。
1.同"五馭"。
1.古代一種紀年法。
1.關塞名。即漢五原郡之榆柳塞。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
2.地名合稱。在今陜西省。
3.地名合稱。在今寧夏境內。
4.指唐韓愈《原道》《原性》《原人》《原鬼》《原毀》五文。
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后,馮玉祥在蘇聯顧問團和共產黨人劉伯堅、鄧小平等幫助下,決定率部加入國民革命軍,從北方協助國民革命軍北伐。同年9月17日在綏遠五原(今屬內蒙古自治區)誓師,宣布將部隊改編為國民聯軍,馮自任總司令。隨后馮率部經寧夏入甘、陜,與北伐軍會師于中原。
1.唐稱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五官之署為五院◇代沿用其稱。
2.民國時指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