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莊稼成熟。
2.
名詞
〈書〉年(谷物一年一熟,因稱年為稔)。
3.
動詞
〈書〉熟悉(多指對人)。
1.
莊稼成熟。
1.出自《國語·吳語》吳王夫差既殺申胥,不稔於歲,乃起師北伐。
2.出自《韓詩外傳》於是歲大稔,民給家足。
3.出自《舊唐書·后紀傳上·賢妃徐氏》自貞觀以來,二十有二載,風調雨順,年登歲稔。
4.出自《履園叢話·水學·水利》以治田之法治水,則水利興;以治水之法治田,則田自稔。
2.
年。
1.出自《國語·晉語八》國無道而年谷和熟,鮮不五稔。
2.出自《荊州新秋寺居寫懷上南平王》詩漢江西岸蜀江東,六稔安禪教化中。
3.出自《申督府密院相度措置虔州盜賊狀》自軍興以來,嘯聚為盜,招捕殆將十稔,終未殄滅。
4.出自《三次革命軍題解》貫一主持清議於粵五稔。
3.
熟悉。
1.出自《宣教郎夏公墓志銘》隨所遇,若素稔。
2.出自《聊齋志異·神女》予出入其門最稔。
3.出自《抗戰以來》中國今日,應結束黨治,實現民主,其理由萬端,國人知之稔矣。
4.
積久。
1.出自《北史·隋紀下·煬帝》眷彼華壤,剪為夷類。歷年永久,惡稔既盈;天道禍淫,亡征已兆。
2.出自《長安懷古》詩禍稔蕭墻終不知,生人力屈盡邊陲。
3.出自《屯田郎中陳徽卿可都官郎中制》周旋於外,稔有善狀。
4.出自《上李鴻章書》則凡所以安內攘外之大經,富國強兵之遠略,吾當局諸公已籌之稔矣。
5.
素常。參見“稔知”、“稔悉”。
1.出自《聊齋志異·嬰寧》邑宰素仰生才,稔知其篤行士。
2.出自《野獲編·刑部·冤親》癸巳年,吳之閶門宋姓者……有子五人,延一余姚塾師課之。其妻……與塾師淫通,遂謀殺其夫,諸子頗有與聞者。一日以暴卒訃親友,然其謀眾皆稔知,遂聞于官。
3.出自《淞濱瑣話·白瓊仙》卿家我所稔悉,當送卿歸。
6.
知。
1.出自《夜譚隨錄·邵廷銓》欲托一宿,未稔果肯假一席地,度此一宵否?
2.出自《記金華的兩個巖洞》水穴石中,莫稔所去。
7.
艷美。
1.出自《金元戲曲方言考·補遺》稔,錢繹《方言箋疏》:“娥嬴,好也,自關而西謂之妍。”稔與妍相同,故稔即妍也。
8.
野生植物。果可食。
1.出自《中國諺語資料·農諺》稔子暴卜,耙田撒谷。
9.
引申指事物醞釀成熟。
1.出自《奏彈劉整》惡積釁稔,親舊側目。
2.出自《酌中志·累臣自敘略節》使從來內臣,若無云金先監之儔,則逆相之毒必稔。
1.一個人騎兩頭牛,比喻同時依附對立的兩方。
1.即錐子。
1.雙親,父母。
借貸或買賣雙方賬目已經結清誰也不欠誰,咱們~了。
1.指雙方的心思﹑責任心。
2.指雙方的感情﹑情意。
做一件事顧全兩個方面,使兩方面都很好。
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簡稱。在所有權不變的條件下,生產資料所有者將經營權委托給他人使用。如地主將土地租給農民耕種;資本家委托總經理經營企業。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企業由兩權統一走向兩權分離,即國家仍擁有企業中國有資產的所有權,企業則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和獨立法人。實行兩權分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前提。
1.政治學名詞。指行政權與立法權各自獨立。
1.雙方各自責讓。
1.比喻兩人看法相同﹑行動一致。多用于貶義。
1.兩條刀鋒。
1.古代兵器之一種。
1.謂不論國家治亂,個人均象箭一樣,直道而行。典出《論語.衛靈公》"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
1.幾個。表示少量。
1.一種幼童發式。發髻向上分開,如兩角。亦借指童年。
1.兩者都好。
1.雙方都受到損傷。
1.內有襯領的衣領,便于拆洗。
1.言語反復,前后不一。
2.毀譽,兩種評價不一。
3.搬弄是非;挑撥離間。
1.春秋魯之周社和亳社的合稱,兩社之間是朝廷處理政務的地方。
訴訟案件最多經過兩級法院審判即告終結的制度。中國從1954年起實行這個制度。對于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第一審判決或裁定,當事人如果不服,可以在規定的期限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人民檢察院如認為有錯誤,可以在規定的期限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抗訴。上一級人民法院作出的第二審判決或裁定,就是終審的判決或裁定。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第一審判決或裁定,也是終審的判決或裁定。
1.漢初,叔孫通為劉邦定朝儀,使征魯地諸生三十余人,有兩生不肯行,謂叔孫通所為不合于古。叔孫通笑其為真鄙儒,不知時變◇以"兩生"喻指熟諳禮樂典籍而不知權變的人。
1.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合稱。為唐代最高國務機構。
1.用兩石的力量才能拉開的弓。石,古代重量單位。亦泛指弓。
1.做了兩次人。謂死里逃生,好象重到人世。
1.唐長安城中東市﹑西市的合稱。隋名東市曰都會,西市曰利人。
1.猶言對頭,敵人。
1.兩旁;兩邊。
1.同時看兩件事物。
1.雙手放在前額上。古人表示慶幸的一種手勢。
1.謂一無所有。
對于具有對立統一關系的兩方面工作同時抓緊去做,使之互相配合、互相促進的工作方針。如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手硬一手軟”不符合兩手抓的要求。
1.形容一無所有。
1.漢疏廣與其侄疏受的合稱。廣為太傅,受為少傅,因年老同時主動辭官,受到人們尊重。
1.即兩稅戶。
1.巷門兩側的房屋,古時庶民學舍所在。
1.《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伐韓,軍于閼與。王召廉頗而問曰'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難救'……又召問趙奢,奢對曰'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斗于穴中,將勇者勝。'"比喻兩軍在地勢狹窄險要的地方相遇,沒有退路,只有勇往直前的指揮者才能取得勝利。
1.即兩川。
1.夏稅和秋稅的合稱。唐德宗時楊炎作兩稅法,并租庸調為一,令以錢輸稅。夏輸不超過六月,秋輸不超過十一月,故稱兩稅。
2.見"兩稅法"。
1.唐德宗建中年間開始實行的新賦稅法。因稅分夏秋兩季繳納,故稱。兩稅法是唐代后期直至明代中葉田賦制度的基礎。
1.依兩稅法納稅的人家。
1.戰國時魯仲連說新垣衍而使秦退軍五十里,又致書守聊城的燕將而克聊城◇以"兩說"指魯仲連。說,勸說別人聽從自己的意見。
1.明清兩代對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的合稱。兩司是一省的最高官署,布政使司管民政,按察使司管刑名。兩司最高長官是布政使和按察使。
1.北宋和南宋的合稱。
長篇小說。傳為明代熊大木作。一百回。前五十回為《南宋志傳》,敘五代晉、漢、周三朝興廢爭戰及宋太祖平定諸國故事◇五十回為《北宋志傳》,主要敘宋初楊家將故事,是前代楊家將故事的集大成之作。
1.宋代文學家蘇軾和蘇轍兄弟的合稱。
1.指唐武則天時肅政臺(即御史臺)的左右兩臺。左臺知百司﹑監軍旅,右臺察州縣﹑省風俗。見宋王應麟《小學紺珠.職官.兩臺》。
2.藩臺和臬臺的合稱。指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承宣布政使和提刑按察使。
1.袒露雙肩,謂女子兼適兩夫家。典出《太平御覽》卷三八二引漢應劭《風俗通》"齊有一女,二家求之。其家語其女曰'汝欲東家則左袒,欲西家則右袒。'其女兩袒,父母問其故,對曰'愿東家食而西家息。'以東家富而丑,西家貧而美也。"
1.漢唐林﹑唐尊的合稱。
1.猶兩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