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中國古代一種以同情、友愛、助人為樂的思想感情為核心的道德觀念。
2.
名詞
敬辭,用于對對方的尊稱。
3.
名詞
(Rén)姓。
4.
名詞
果核中的種子或硬殼里面的肉。
5.
名詞
〈書〉借指心中的理想。
6.
見“不仁”。1.不仁慈,無仁德。2.手足喪失感覺,不能運動。
7.
形容詞
同情,友愛。
8.
形容詞
感覺靈敏。
1.
“忈”的今字。“忎”的今字。
2.
仁愛;相親。仁是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觀念。其核心指人與人相互親愛。孔子以之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
1.出自《禮記·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人。
2.出自《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孔子)曰:“愛人。”
3.出自《墨子·經說下》仁,仁愛也。
4.出自《莊子·天地》愛人利物之謂仁。
5.出自《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
6.出自《周公論》蓋討賊之義與哀兄之仁,固并行而不相悖也。
3.
仁慈;厚道。
1.出自《論語·泰伯》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2.出自《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仁也。
3.出自《論衡·本性》惻隱,不忍;不忍,仁之氣也。
4.出自《歐陽生哀辭》詹(歐陽詹)事父母盡孝道,仁於妻子,於朋友義以誠。
5.出自《權書下·高祖》是故以樊噲之功,一旦遂欲斬之而無疑,嗚呼,彼豈獨於噲不仁邪!
6.出自《李仲和墓碣銘》孝於親,順於長,仁於仆妾。
7.出自《戒庵老人漫筆·忘己責人》祝枝山允明云:“貪夫欲人之廉,虐夫欲人之柔,暴夫欲人之仁。”
4.
行惠施利,以恩德濟助。
1.出自《尹文子·大道下》故仁者所以博施于物。
2.出自《韓非子·詭使》少欲寬惠行德謂之仁。
3.出自《新書·道德說》安利物者,仁行也。仁行出於德,故曰:“仁者,德之出也。”
4.出自《復李漸老書》數千里外山澤無告之老,翁皆得而時時衣食之,則翁之祿,豈但仁九族惠親友已哉!
5.出自《仁學》夫仁者,通人我之謂也。
6.出自《仁學》故通商者相仁之道也,兩利之道也,客固利,主尤利也。西人商於中國,以其貨物仁我,亦欲購我之貨物以仁彼也。
5.
泛指仁德。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下》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從之者如歸市。
2.出自《長楊賦》仁沾而恩洽。
3.出自《祭和靜縣主文》欽聞積善,智洽仁昭。
4.出自《康廣仁傳》而先生(指康有為)之好仁,與幼博(即有為弟廣仁)之持義,適足以相補。
6.
有德者之稱。指仁人。
1.出自《論語·學而》泛愛眾,而親仁。
2.出自《論語·微子》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3.出自《酬裴功曹》詩我來亦已幸,事賢友其仁。
7.
有德者之稱。指事物中有恩于萬物長育者,古代常與五行等相配,亦稱之為“仁”。
1.出自《禮記·鄉飲酒義》養之,長之,假之,仁也
2.出自《公羊傳·隱公元年》春者何,歲之始也
8.
思念;致思慕之心。
1.出自《禮記·郊特牲》蠟之祭也……仁之至,義之盡也。
2.出自《禮記·仲尼燕居》郊社之義,所以仁鬼神也;嘗禘之禮,所以仁昭穆也;饋奠之禮,所以仁死喪也;射鄉之禮,所以仁鄉黨也;食饗之禮,所以仁賓客也。
3.出自《大戴禮記·盛德》宗伯之官以成仁。
9.
保;養。
1.出自《國語·周語中》仁,所以保民也。
2.出自《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3.出自《太玄·太玄數》性仁,情喜。
10.
用以比喻有滋養。
1.出自《淮南子·地形訓》漢水重安而宜竹,江水肥仁而宜稻。
11.
謂痛癢相知,感覺靈敏。
1.出自《素問·痹論》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
2.出自《先秦政治思想史》彼此痛癢不相省,斯謂之不仁;反是,斯謂仁。是故仁、不仁之概念,可得而言也,曰不仁者,同類意識麻木而已矣;仁者,同類意識覺醒而已矣……不仁之極,則感覺麻木,而四肢痛癢互不相知;仁之極,則感覺銳敏,而全人類情義利患之于我躬,若電之相震也。
12.
相通,相貫。
1.出自《慎言·作圣篇》仁者,與物貫通而無間者也。
2.出自《東西均·譯諸名》“仁”為生意,故有相通、相貫、相愛之義焉。
13.
果核或果殼最里頭的部分,大都質軟可食。
1.出自《太平御覽》可服棗核中仁二十七枚。
2.出自《臆乘》俗稱果核中子曰仁……是蓋仁者生意之所寓,謂百果得此為發生之基。
3.出自《東西均·譯諸名》仁,人心也,猶核中之仁,中央謂之心,未發之大荄也。全樹汁其全仁,“仁”為生意……凡核之仁必有二坼,故初發者二芽。
4.出自《說文通訓定聲·坤部》“人”果實之人,在核中如人在天地之中,故曰人,俗以“仁”為之。
14.
指其他有甲殼物體中可吃的部分。
1.出自如:蝦仁。
15.
今動物細胞核內之小體亦稱仁,一名核點。亦稱其他物體的中心部分。
1.出自《山雨》他生著一雙大眼,那滴溜溜眼仁一轉,就來了主意。
16.
佛教徒對佛、羅漢的尊稱。
1.出自《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夫沙門者,慈悲為情,愍傷物類,仁今所笑,愿聞其說。
2.出自《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上》﹝盲龍﹞謂菩薩曰:“仁今不久當成正覺。”
17.
通“人”。
1.出自《論語·雍也》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
2.出自《論語·里仁》觀過,斯知仁矣。
18.
通“夷”。
1.出自《文始》古文仁為??,夷亦或為??……人、兒、仁,本皆音奴鄰切,夷音同遲,作杜尼切,同為舌音,古得相借。臣鍇引《山海經》“非人羿莫能上”,今本作仁羿,皆夷羿也。
19.
姓。五代時有仁美。見《舊五代史·回鶻傳》。
1.出自《廣韻?真韻》仁,姓。姓苑云,彭城人也。
1.解決處理。
1.解除貧乏。
1.解救困窮。
1.診察治療。
1.制止貪婪之心。
藥物或醫療方法治療疾病的效果青霉素對肺炎有顯著的~。
1.療養的處所。
專用于療養的醫療機構,多設在風景區或環境幽雅的地方。
1.消除憂愁。
姑且當作一種規格,表示暫且用來充數。
1.戰國時﹐燕攻齊﹐奪取七十余城。齊將田單欲收復聊城(今山東省聊城市西北)﹐攻之年馀﹐而城不下。齊人魯仲連乃寫信系于箭﹐射入城中﹐勸燕將撤軍。燕將得信﹐悅服﹐罷兵而去﹐遂解齊國之圍。事見《戰國策.齊策六》◇遂以"聊城箭"為典﹐比喻助力。
在山東省西部,京杭運河流貫市境西部,京九鐵路從此通過。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58年始設市。人口906萬(1995年)。為山東西部重要城市和附近地區物資集散地。名勝古跡有鐵塔、光岳樓、山陜會館等。
1.姑且;暫且。
1.謂姑且如此而已。
1.見"聊復爾耳"。
1.見"聊復爾耳"。
1.姑且如此而已。
1.耳鳴。
1.浪游;放縱不羈。
1.嘹亮。清晰響亮。
1.深思;精心專一。
1.寥落﹐衰落。
姑且。
1.晉時習俗﹐七月七日曬衣﹐阮咸家貧﹐無物可曬﹐遂以竿掛大布犢鼻裻于中庭﹐謂"未能免俗﹐聊復爾耳"◇遂以"聊曬犢裩"為貧寒之典。
1.賴以生活。
1.略微高出一點。
1.談天﹐閑談。
談天倆人聊了一會兒天兒ㄧ他一邊喝茶,一邊和戰士們~。
1.冷落;稀疏。
1.姑且用來掩蓋或粉飾別人的嘲笑。
1.姑且應付搪塞﹐算是盡責。
1.姑且自我欣賞或使自己快樂。
〈書〉勉強度過一年。
俗曲集。清代蒲松齡作。現存十四篇。包括鼓兒詞、快曲和整套曲子。對當時現實多有諷刺。
1.同僚。
1.同僚。
1.屬官;從吏。
1.朋輩。
1.故吏。
2.指同官舊友。唐劉禹錫有《和武中丞秋日寄懷簡諸僚故》詩。
1.從官,僚屬。
1.故吏。
1.才能杰出的屬官。
1.同僚。
1.屬吏;屬官。
1.僚與隸,皆為服苦役的罪人。因以"僚隸"泛指奴隸。
1.眾官。
2.同僚。
1.同僚。
1.幕僚;幕友。
1.同僚;朋友。
1.猶眾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