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識別;分辨。
2.
動詞
跟本來沒有關系的人建立某種關系。
3.
動詞
同意;承認;應承。
4.
動詞
不情愿而勉強承擔不利后果(后面常要帶“了”)。
5.
動詞
〈口〉承認價值而愿意接受。
6.
動詞
許諾(出錢物)。
1.
認識;辨別。
1.出自《后漢書·卓茂傳》時嘗出行,有人認其馬。
2.出自《亂后經西山寺》詩云里乍逢新住主,石邊重認舊題名。
3.出自《銅墻鐵壁》他還裝得不認字,叫老百姓認,都說他是個氈匠。
2.
認為;看作。
1.出自《除官歸京睦州雨霽》詩遠樹疑羅帳,孤云認粉囊。
2.出自《答婦兄林公遇》詩夢回殘月在,錯認是天明。
3.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我前日認是奉公執法,怎知反被奸徒所騙?
4.出自《紅樓夢》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錯,素日認他是個知己,果然是個知己。
3.
引申為把本無某種親密關系的人看作有某種親密關系。
1.出自《西游記》那妖精變做一個俊俏文人,撞入朝中,與皇帝認了親眷。
2.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那洋貨店的東家,很歡喜他;又見他沒了父母,就認他做個干兒子。
4.
承認。
1.出自《周書·宇文測傳》州縣擒盜,并物俱獲。測恐此盜坐之以死,乃不認焉。遂遇赦得免。
2.出自《清平山堂話本·曹伯明錯勘贓記》當拖番在地,打了二十下,打得皮開肉綻,鮮血淋淋,伯明不肯招認。
5.
引申為承認、肯定由于某種原因而疏遠的本來存在于人與人之間的某種親密關系。
1.出自《清平山堂話本·合同文字記》今年是大通之年,我有心待交他將著劉二兩口兒骨殖還鄉,認他伯父。
2.出自《三俠五義》包公便叫各家上前廝認:也有父認女的,也有兄認妹的,也有夫認妻的,也有婆認媳的,紛紛不一,嚎哭之聲不堪入耳。
6.
應允承擔;愿意承受。
1.出自《朱子語類》如漳州舊與信、處二州對易,每歲本州為兩州抱認上供錢若干,盡數解納,而兩州絹絕不來!
2.出自《野獲編·內閣二·籍沒二相之害》分宜同時有義子趙文華,贅于吾郡,因征倭事,與胡宗憲同追所侵軍餉。趙已先死,其子系治二十年,不滿數……郡中又僉派富戶包認。
3.出自《寧古塔紀略》今邊警出意外,上命急公,現有水營、莊頭、壯丁三件事,隨汝自認一件。
4.出自《文明小史》這趟到了南京,要是礦事不成功,非但來往盤纏要他們認,而且要照上海洋行里大班的薪水,有一天算一天。
5.出自《牛天賜傳》云城人最怕戰事,因為一打仗,不但買賣受損失,他們還得湊軍餉,上臨時捐,分認軍用票。
7.
記得。
1.出自《浣溪沙》詞烏帽斜欹倒佩魚,靜街偷步訪仙居,隔墻應認打門初。
2.出自《摸魚兒》詞門前度桃花,劉郎能記,花復認郎否?
8.
認命;認吃虧(后面要帶“了”)。
1.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況且死后,他一味好意殯殮有禮,我們番臉子不轉,只自家認了悔氣罷。
2.出自《人民日報》花多少錢我都認了,只要能把孩子的病治好就行。
3.出自《小溪九道彎》哼哈,又來糊弄人!我怕什么?我后半世受窮,就受窮,我認到底了!
9.
用同“任”。任憑。
1.出自《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認你家財萬萬貫,弄得你錢也無來人也死。
10.
用同“仍”。沿襲。參見“認舊”。
1.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寄兒〕認舊念取五字真言,卻不甚靈了。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