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用刀雕刻。
2.
名詞
〈書〉指用刀刻的文字。
3.
名詞
契約,證明買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合同、文書、字據。
4.
動詞
相合,情意相投。
1.
亦作“栔”。
2.
刻。本謂占卜時以刀鑿刻龜甲,后泛指刻物。
1.出自《詩·大雅·綿》爰始爰謀,爰契我龜。
2.出自《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3.出自《淮南子·齊俗訓》故胡人彈骨,越人契臂,中國歃血也。
3.
指削或割。
1.出自《南史·到?傳》王敬則執??查,以刀子削之,又曰:“此非元徽頭,何事自契之。”
4.
刻龜甲的鑿子。
1.出自《周禮·春官·菙氏》菙氏掌共燋契,以待卜事。
5.
泛指雕鑿用具。
1.出自《晉紀總論》如室斯構而去其鑿契,如水斯積而決其堤防。
6.
指刻在甲骨等上的文字。參見“契文”。
1.出自《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
7.
符節、憑證、字據等信物。古代契分為左右兩半,雙方各執其一,用時將兩半合對以作徵信。后泛指契約。
1.出自《老子》是以圣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2.出自《蘭亭集序》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
3.出自《法書要錄·古文》凡文書相約束皆曰契……亦謂刻木剖而分之,君執其左,臣執其右,即昔之銅竹虎使、今之銅魚,并契之遺象也。
4.出自《型世言》這事要做得老,這銀子與契都放在族長處。
5.出自《蛻》有房的把房契揣好,跑向鄉間。
8.
盟約,要約。
1.出自《定情詩》時無桑中契,迫此路側人。
2.出自《南柯太守傳》時年四十七,將符宿契之限矣。
3.出自《紫釵記·春愁望捷》雨云香猶自有,絲蘿契急難丟。
4.出自《夜譚隨錄·邱生》然則與兒有姻緣之契矣。
9.
指約定;結盟。
1.出自《搜神記》梁元皓、段子京并是平陽人也,少小相愛,對門居,契為朋友,誓不相遺。
10.
合;投合。
1.出自《玄暢賦》上同契於稷??,降合穎於伊望。
2.出自《南郊頌》臣聞惟天為大,圣人敬其德,知幾其神,至人契其道。
3.出自《上神宗皇帝書》以先主君臣之契,尚復慮此,而況其他乎!
4.出自《警世通言·宋小官團圓破氈笠》那劉有才是宋敦最契之友。
5.出自《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四》偶遇一叟,自云姓董,字無念,言頗契,愍其流落,延為子師。
6.出自《集外集·斯巴達之魂》夫夫婦之契,孰則不相愛者。
11.
指情意相投的人。
1.出自《桃花源詩》愿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12.
稱門下弟子。
1.出自如:賢契。
2.出自《說岳全傳》徐仁道:“既如此,賢契們請回寓!”
13.
指樂聲和合、和諧。
1.出自《演連珠》鼙鼓疏擊,以節繁弦之契。
2.出自《文選·劉琨〈重贈盧諶〉》孰云匪諧,如樂之契。
14.
契機,關鍵。
1.出自《連珠》是以連兵百萬,雖稱蓋代之雄;聞道三千,誰悟入神之契。
2.出自《策對》《文選》一書裒集美富,分類詳明,熟精選理之契,不根藝術之譏,如輊如軒,孰得孰失?
15.
至;達。
1.出自《淮南子·覽冥訓》考其功烈,上際九天,下契黃壚。
16.
體會,領悟。參見“契悟”。
1.出自《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詩寄意一言外,茲契誰能別!
2.出自《護法論》契真達本,入圣超凡。
17.
感通。
1.出自《琵琶記·才俊登程》不將窮達付前緣,常把勤勞契上天;人事盡時天理見,才高豈得困林泉。
18.
絕,斷。
1.出自《爾雅·釋詁》契,絕也。
19.
量詞。猶部或篇。
1.出自《高僧傳·經師·釋僧辯》辯傳《古維摩》一契、《瑞應七言偈》一契,最是命家之作。
20.
見“契契”。愁苦貌。
1.出自《詩·小雅·大東》契契寤嘆,哀我憚人。
2.出自《彭城宮中直感歲暮》詩草草眷徂物,契契矜歲殫。
3.出自《張季公墓表》東阡北陌,親串往來之地,步武錯迕,契契不能以相從。
21.
我國古代少數民族名稱用字。參見“契丹”。
1.出自《廣韻·入迄》契,契丹,夷名。出《字林》。
1.猶民眾。古代用于少數民族。
1.猶人倫。舊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倫理道德準則。
1.民眾以食糧為根本。
1.民間義勇。宋代指鄉兵。
1.民眾所承擔的勞役。
1.民眾的意愿。
了解公眾輿論趨向的社會調查。主要收集公眾對于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的看法和態度。通過抽樣調查的方式,征詢調查對象對某些問題的意見、觀點或想法,并對此進行分析和推論。然后向公眾公布調查結果,以期說明和解釋問題的趨勢或傾向。
1.國家人民殷實富裕。
1.民眾的痛苦。
1.民眾中的英才。
1.民間經營。
1.猶民功。
1.民之器用。
2.民之財用。
3.人民生活所使用的。
1.民眾的憂戚。
1.指關于人民事業的謀劃。
1.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口號之一。
1.謂人民葬身魚腹。喻人民遭殃。
1.民間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言語。一般言簡意賅﹐多反映人民的生活經驗和愿望。
1.民間訴訟案件。
1.民眾的欲望。
1.民眾所稱譽的人。
2.民眾的稱譽。
1.指辛亥革命。
1.謂人民的怨恨達到極點。
1.民眾的意愿。
1.人們約定共同遵守的契約。
1.民營運輸。
2.民眾運動。
1.地方官吏。
1.人們行為的準則。
2.治民的方法。
1.殘害人民的人。
1.殘害人民眾叛親離的反動統治者。
1.民房。
1.民眾之長。
1.指人民所敬畏者。
1.比喻人民的勞動果實。
1.同"民膏民脂"。
1.民意﹐民心。
1.指治民之道。
2.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口號之一。
1.人的聰明才智。
1.民間墳地。
人民大眾得民眾者得天┫攏喚起民眾千百萬。
①專制”的對稱。指多數人統治的國家形態。②專政”的對稱。指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方法,包括討論、批評、說服教育等。③集中”的對稱。指領導人征求意見,了解下情,與群眾商量問題等。④領導人密切聯系群眾,有事同群眾商量,虛心向群眾學習,以平等的態度待人的思想作風。
特指我國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并和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的政黨。包括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臺灣民主自治同盟。它們在民主革命中有過光榮的歷史,在社會主義事業中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現在是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參政黨。
在我國,指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在共同的政治準則的基礎上互相提出意見和批評,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各級組織、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批評監督,國家權力機關對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的監督,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對法律、政策的執行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等。廣義還指群眾對領導干部的批評和監督。
簡稱民青”。抗日戰爭后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在國民黨統治區建立的先進青年的地下組織。成立于1945年。主要成員是學生及職業青年。任務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團結廣大青年積極參加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
1.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參加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黨外進步人士。
改良主義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產生于歐洲。認為通過資產階級民主,就能把權力交給廣大人民,把資本主義國有化和資產階級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當作社會主義。
1.謂在政治生活中發揚民主。
2.革命團體內﹐以發揚民主﹐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為主要內容的小型會議。
1.舊時被征募服役的壯丁。
2.清代州﹑縣官衙前衛兵。也叫壯班。
1.民眾的資產。
1.民之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