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搜尋;追捕;捉拿。
2.
動詞
把麻搓成線。
1.
析麻捻接成線。
1.出自《管子·輕重乙》大冬營室中,女事紡績緝縷之所作也,此之謂冬之秋。
2.出自《瀟湘游》詩夷女采山蕉,緝紗浸江水。
2.
縫衣邊。
1.出自《儀禮·喪服》斬者何?不緝也。
3.
繼續。
1.出自《抱樸子·官理》昔衛靈聽圣言而數驚,秦孝聞高談而睡寐,而欲緝隆平之化,牧良能之勛,猶卻行以逐馳,適楚而首燕也。
4.
聚集。
1.出自《文選·顏延之〈陽給事誄〉》立乎將卒之間,以緝華裔之眾。
5.
光明。參見“緝熙”。
1.出自《詩·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
2.出自《周頌·敬之》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
3.出自《漢書·揚雄傳上》隃於穆之緝熙兮,過《清廟》之雍雍。
4.出自《文心雕龍·時序》并文明自天,緝熙景祚。
5.出自《贈安州都督王仁忠神道碑》緝熙遠略,繩準嘉言。
6.出自《天道如張弓賦》又嘗觀上圣之姿,法天道兮緝熙,令先禁于強暴,心不忘於煢嫠。
7.出自《孟子敘道統而不及周公顏子》周公以元圣而受緝熙之傳,制禮作樂,有身致太平之功。
6.
見“緝緝”。附耳私語聲。多形容花言巧語。
1.出自《魏書·陽固傳》予實無罪,騁汝詭言。番番緝緝,讒言側入。
2.出自《與柳生書》凡有傳筌蹄緝緝者,非說謊則好我者也,大不足信。
3.出自《祭高陽公文》緝緝群小,憑奄逐公。
7.
緝拿;搜捕。
1.出自《金壺浪墨·南巡盛典》緝盜賊,贍窮困,以示太平。
2.出自《醒世姻緣傳》我們兩個正是淮安軍捕衙門的番當,緝了你這兩個多月,你卻逃在這里。
8.
泛指搓捻。
1.出自《天工開物·夏服》又有蕉紗,乃閩中取芭蕉皮析緝為之。
9.
今亦指一種針腳細密相連的縫紉法。
1.出自如:那個慰問袋真好看,黑線緝口紅鑲邊。
1.妾。
1.瑣屑隱微的意思。
2.猶細心。
1.指游樂。游樂對軍國大事言為細事。
1.小雨。
1.細潤的雨,和煦的風。
2.用以比喻和婉不粗暴的方式或態度。
1.低聲細說。
1.即西崽。舊稱歐美人在我國開設的洋行﹑西式餐館所雇的男仆,有貶意。
1.有關規章﹑制度的詳細規則。
1.細織之毛氈。
1.儀仗名。古時皇帝出巡或朝會時所用。南北朝時,齊梁循宋之制,侍衛有細仗;北齊循后魏之儀,宮衛有細仗隊。唐宋因南北朝之舊,制度尤為詳備。
1.針線細密。比喻細致周密。
1.見"細針密縷"。
1.苛細煩雜的法令。
1.比喻細小而無關緊要的事情或問題。
①細密精致筆法細致|紋理細致|細致的象牙雕刻。②精細周密做事細致|工作作風十分細致。
1.謙稱。猶小子。
2.羊桃的別名。
1.小字。
1.寒族。
①精制;精巧制作精工細作。②暗探;間諜細作探知,報過江東|你是個細作,不可輕饒。
1.退兵,撤走軍隊。
1.指兩國交界之地。即國境線。郄,通"隙"。
1.古代蜀地豪俠。
1.亦作"郄桂"。
2.見"郄詵丹桂"。
1.《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晉文公﹞作三軍,謀元帥。趙衰曰'郄縠可。臣亟聞其言矣,說《禮》《樂》而敦《詩》《書》……君其試之!'乃使郄縠將中軍,郄溱佐之。"后世詩文常用"郄縠"比喻儒將。
1.亦作"郄曲"。
2.曲折,屈曲。
1.同"郄詵丹桂"。
1.亦作"郄詵丹桂"。
2.晉郄詵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自視為"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見《晉書.郄詵傳》◇因以"郄詵丹桂"喻科舉及第,獲得功名。
1.見"郄詵高第"。
1.晉郄詵舉賢良對策試,為天下第一。見《晉書.郄詵傳》◇因以"郄詵高第"喻指科舉高中,榮登榜首。
1.亦作"郄詵桂"。
2.見"郄詵丹桂"。
1.亦作"郄詵榮"。同"郄詵丹桂"。
1.同"郄詵丹桂"。
1.亦作"郄詵枝"。同"郄詵丹桂"。
2.喻指科舉及第。
1.亦作"郄始"。
2.開始,初始。郄,通"隙"。
1.亦作"郄穴"。
2.孔穴。
3.中醫針灸名詞。指體內氣血聚會于空隙處的重要穴位。見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卷三。
1.亦作"郄枝"。
2.見"郄詵枝"。
1.睜眼怒視。
1.勤苦不休息貌。《孟子.滕文公上》"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將終歲勤動,不得以養其父母。"趙岐注"盻盻,勤苦不休息之貌。"一說,恨視貌。參閱宋朱熹集注。
2.恨視貌;怒視貌。
1.喜悅貌。
1.葛布的統稱。
1.古代覆蓋酒器的葛巾。
1.爭訟。
1.見"鬩墻"。
1.謂家庭內部爭吵不和。誶帚,指婦女吵罵。
1.爭訟;爭論。
1.薄而小。
1.內爭外侮。
1.亦作"舄鹵"。
2.含有過多鹽堿成分不適于耕種的土地。
1.有縫隙的墻壁。
1.亦作"?讎"。
2.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