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急走,跑。
2.
動詞
緊趕;趕忙或趕急事。
3.
動詞
逃走;逃跑。
4.
名詞
(Bēn)姓。
1.
亦作“渀”。“犇”的今字。亦作“逩”。
2.
敗逃;逃亡。
1.出自《論語·雍也》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后也,馬不進也。”
2.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晉滅虢,虢公丑奔京師。
3.出自《史記·齊太公世家》武公九年,周厲王出奔,居彘。
4.出自《西征賦》超遂遁而奔狄,甲卒化為京觀。
3.
驅逐。
1.出自《穀梁傳·宣公十八年》捐殯而奔其父之使者,是以奔父也。
2.出自《唐故江南西道觀察使王公神道碑銘》不比于權,以直友冤,敲撼挫揠,竟遭斥奔。
4.
放縱。
1.出自《后漢書·仲長統傳》彼后嗣之愚主,見天下莫敢與之違,自謂若天地之不可亡也,乃奔其私嗜,騁其邪欲。
5.
舊指女子私自與男子結合。
1.出自《周禮·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
2.出自《列女傳·齊傷槐女》婧懼,乃造於相晏子之門……晏子聞之笑曰:“嬰其有淫色乎,何為老而見奔!”
3.出自《唐語林·補遺一》時楊素家紅拂妓張氏奔李靖將歸太原。
6.
崩落,崩陷。參見“奔峭”。
1.出自《通志·地理一》自河陽以下,東至海千里,平田虛壤,故多奔決,無定流。
2.出自《天下郡國利病書·江南五》太湖風浪,勢如排山,岸遇即奔,日就成浸,非人所能御也。
7.
姓。五代有奔洪進。見《資治通鑒·后唐潞王清泰元年》。
1.出自《姓觿·元韻》奔,《千家姓》云:瑯琊族。《五代史》有奔洪進,《金史》有奔睹。
8.
急走,跑。
1.出自《詩·小雅·小弁》鹿斯之奔,維足伎伎。
2.出自《奉送郭中丞三十韻》燕薊奔封豕,周秦觸駭鯨。
3.出自《奔》這群土老兒,緊緊的六個人擠在一塊,跟著人群朝出口奔。
1.剛直忠貞。
1.指強大的軍隊。
1.亦作"強正"。
2.剛正不阿。
1.猛急的政令。
1.喻地方勢力強于中央,成尾大不掉之勢。
1.亦作"強執"。
2.堅強執著。
3.指固執。
1.亦作"強直"。亦作"強植"。
2.強大而正直。
3.剛強正直。
1.亦作"強直自遂"。
2.謂剛正而自行其意,不為人所動搖。
1.見"強直"。
1.亦作"強志"。
2.強于記憶。
1.固執。
強迫;迫使強制執行|強制措施|不可強制別人服從自己的意志。
1.強行召辟。
2.以強力得到;以強力達到。
1.強暴兇狠。
1.亦作"強中"。
2.中醫病名。出自《諸病源候論.強中候》。又名內消。指陰莖勃起堅硬,久[不痿而精液自泄之癥。
1.強者中還有更強的。比喻技藝或謀略等無止境。
1.見"強中更有強中手"。
1.力量強的種族﹑民族。
2.謂使種族﹑民族強大。
1.亦作"強壯"。
2.中年﹑壯年。
3.壯健有力。
4.指勢力強盛。
5.宋代鄉兵名。
1.見"強自取柱"。
1.謂物性過硬則反易折斷。
1.亦作"強恣"。
2.強橫恣肆。
1.亦作"強宗"。
2.豪門大族。
1.亦作"強族"。
2.豪門大族。
頂嘴;強辯。也作犟嘴。
1.謂能說善辯。
1.亦作"強最"。
2.強中之最,強到極點。
1.勉強醉飲。
1.勉力而做。
2.勉強裝作。
1.堤岸。
1.亦作"墻板"。
2.板壁;木板墻。
1.亦作"墻報"。
2.單位或集體編輯的成組宣傳文字,以墻頭張貼形式公布,有短小﹑靈活﹑及時等特點。
1.亦作"墻壁"。
2.院子或房屋的四圍。多以磚石等砌成,垂直于地面。
3.喻賴以依靠的人或力量。
又稱壁布”。裱糊墻面的織物。用棉布為底布,并在底布上施以印花或軋紋浮雕,也有以大提花織成。所用紋樣多為幾何圖形和花卉圖案。
1.《詩.墉風.墻有茨》"墻有茨,不可埽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毛傳"墻,所以防非常;茨,蒺藜也。欲埽去之,反傷墻也。"鄭玄箋"國君以禮防制一國,今其宮內有淫昏之行者,猶墻之生蒺藜。"據《詩序》并毛傳,衛宣公卒,惠公庶兄公子頑與宣公夫人宣姜私通,國人疾之而不可明言,因作此詩以譏刺之◇遂以"墻茨"為宮廷淫亂之典實。
2.泛指閨門淫亂。
1.比喻人一失勢或倒霉,則眾人皆攻擊之。
1.《后漢書.逸民傳.逢萌》"君公遭亂獨不去,儈牛自隱。時人謂之論曰'避世墻東王君公。'"后因以"墻東"指隱居之地。
1.避世不仕者。
1.亦作"墻垛"。
2.圍墻的上端。為防雨水侵蝕,常寬于墻壁的厚度。
3.指城墻的垛口。
1.亦作"墻藩"。
2.圍墻和籬笆。
3.喻邊境重臣。
1.一種裝飾性建筑材料。粉狀,有多種顏色。加水為漿,用以涂刷房屋內壁。
1.見"墻有風,壁有耳"。
1.喻名位雖高而才德低下。
1.亦作"墻根"。
2.墻壁下部以及地面近墻處。
3.指私房話。
1.即宮懸。
1.亦作"墻花"。
2.種植在墻邊或攀緣在墻上的花卉。
3.墻壁上的裝飾性花卉圖案。
1.喻妓女。
1.見"墻花路柳"。
1.喻娼妓。
1.亦作"墻基"。
2.墻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