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宮懸。
1.即巾箱。
2.謂以巾包裹,藏入箱篋。
1.亦作"巾韈"。
2.頭巾和襪子。《后漢書.列女傳.董祀妻》"操(曹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時且寒,賜以頭巾履襪。"宋丘光庭《兼明書》卷五"徒行"引述上文作"曹公與之巾襪"◇世"巾襪"指巾幘和襪子,為男子所服用,因以借指男子。
1.見"巾襪"。
1.原稱公莫舞。古代舞蹈名。因舞時以巾作道具,故名。《晉書.樂志下》"《公莫舞》,今之《巾舞》也。相傳云項莊劍舞,項伯以袖隔之,使不得害漢高祖,且語項莊云'公莫!'古人相呼曰'公',言公莫害漢王也。今之用巾,蓋像項伯衣袖之遺式。"隋時烹請以《巾舞》和《鞞舞》﹑《鐸舞》﹑《拂舞》并在宴會與雜伎同設,于西涼前奏之。唐時將其曲列入清商樂中。參閱《隋書.音樂志下》﹑《舊唐書.音樂志二》。
古時裝頭巾的小箱子,便于外出攜帶。
本子特小,可以放在巾箱中的古書(巾箱,古時裝頭巾或手巾的小箱子)。
1.亦作"巾帤"。
2.頭巾。
1.放置頭巾﹑書卷等物的小箱子。
1.古代士大夫的裝束,服之以示敬禮。
2.指文士的服裝。
1.頭巾,以幅巾制成的帽子。
2.指戴上頭巾。
1.巾和梳篦。泛指盥洗用具。
2.引申指盥洗。
1.頭巾。
1.指當前通行的書籍版本。與"古本"相對。
1.金蟬脫殼。今,通"金"。謂使用計謀而逃脫。
1.這回,這番。
1.現代,今世。
1.今朝,今日。
1.現代的經典。多用于諷刺。
2.指當代的故事。
1.唐吳兢的別稱。董狐,春秋時晉國史官,相傳他不避權貴,敢于實錄史事,被孔子贊為良史。唐吳兢與劉知幾撰《武后實錄》,記張昌宗誘張說誣證魏元忠事◇張說為相,屢以情請改。兢辭曰"徇公之請,何名實錄。"卒不易。故時人稱贊他為"今董狐"。事見《新唐書.吳兢傳》。
1.這次;此時。
〈方〉今天~晚上我值班。也說今兒個。
1.今日,今天。
1.這回,此次。
1.今天與過去不能相比。形容變化巨大。
1.楷書的別稱。
1.發語詞。
1.今天。
1.現時與往昔。
2.謂古往今來,從古到今。
3.過去﹑往昔。亦借指消逝的人事﹑時間。
一名《喻世明言二刻》。明代白話短篇小說選集。題姑蘇抱甕老人輯”。其姓名不可考。四十篇。均選自三言二拍”中明人的作品,選錄較精,并在文字上略有修改。自崇禎年間成書以來廣為流傳,影響較大。
1.猶今古。現在和過去。
從今以后~更要加倍努力。
1.這次;此回。
1.唐陸羽的別稱。接輿,相傳為春秋時楚國隱士陸通的字。接輿佯狂避世,曾迎孔子之車而歌。唐上元初,陸羽隱居苕溪,或獨行野中,誦詩擊木,徘徊不得意,或慟哭而歸。時人稱他為"今接輿"。事見《新唐書.陸羽傳》。
1.當今,如今。
2.從今以后。
1.楷書的別稱。隸書自篆書演化而來,相傳為秦程邈所創,稱漢隸,又稱古隸;楷書自漢隸演化而來,相傳為三國魏鐘繇所創,稱今隸。
1.詩體名。始于初唐成熟于中唐的一種比較嚴密的詩歌格律。與尚未脫離古詩氣脈的"古律"相對而言。
1.猶今夫。
今天從上海來的參觀團預定~到達。
1.稱當代的皇帝。
1.此生此世。謂有生之年。
1.現在;此時。
1.現代人士。
①當代~英杰。②今生。
1.見"今是昨非"。
1.亦作"今是昔非"。
2.現在對,而過去錯了‖有悔悟之意。語出晉陶潛《歸去來兮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1.今年。
1.文章﹑詩歌﹑書法都有今體,以別于古體。(1)指駢儷文體。《梁書.庚肩吾傳》"遠則揚﹑馬﹑曹﹑王,近則潘﹑陸﹑顏﹑謝,而觀其遣辭用心,子不相似。若以今文為是,則古文為非;若昔賢可稱,則今體宜棄。"《舊唐書.李商隱傳》"自是始為今體章奏。"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第十章二"所謂'今體',就是指的四六駢文。"(2)指唐代的律詩。參見"今體詩"。(3)指楷書書體。《法書要錄》卷三引唐虞世南《書旨述》"俯于眾美,會滋簡易,制成今體,乃窮奧旨。"
即近體詩”(637頁)。
1.周代稱諸侯無謚號者。
漢代稱當時通用的隸字。那時有人把口傳的經書用隸字記錄下來,后來叫做今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