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稟報;稟告。下對上報告。
2.
動詞
承受,生成的。
3.
動詞
稟報的文件。
4.
名詞
(Bǐng)姓。
1.
亦作“稟”。
2.
賜人以谷。
1.出自《漢書·文帝紀》今聞吏稟當受鬻者,或以陳粟,豈稱養老之意哉!
2.出自《魏書·崔浩傳》太宗從之,於是分民詣山東三州食,出倉谷以稟之。
3.出自《新唐書·德宗紀》賜立功士卒帛,稟死事家三歲。
3.
賦予;給與。
1.出自《漢書·禮樂志》人函天地陰陽之氣,有喜怒哀樂之情,天稟其性而不能節也,圣人能為之節,而不能絕也。
2.出自《郊居賦》授冥符于井翼,實靈命之所稟。
4.
領受;承受。參見“稟令”。
1.出自《后漢書·鄭玄傳論》而守文之徒,滯固所稟,異端紛紜,互相詭激。
2.出自《新唐書·蕭瑀傳》人稟天地而生而謂之命,至吉兇禍福則系諸人。
3.出自《酌古論·李愬》生殺予奪,皆稟其令。
4.出自《西游記》人生於天地之間,稟陰陽而資五行。
5.
遵循;奉行。
1.出自《魏都賦》思稟正朔,樂率貢職。
2.出自《圣孝記》群臣稟圣謨,受成畫,奉而行之。
3.出自《高古處府君墓表》大言小言,皆稟尺度。
6.
對上報告。
1.出自《后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后時年十歲,干理家事,勅制僮御,內外咨稟,事同成人。
2.出自《古今小說·裴晉公義還原配》私下囑咐從人道:“開船兩日后,方可稟知主人。”
3.出自《游梁瑣記》令得報,飛稟申辯。
4.出自《春風》稟老師:“江日新的臟衣裳揩到我身上,臟死了!”
1.見"疑玄"。
1.疑惑驚奇。
1.疑難案件。
2.欠妥的判決。
1.猶疑動搖。
1.疑慮的樣子。
1.不了解或不理解的含義或道理。
2.猶疑問。
1.有疑問而難以決定的爭論。
1.疑義異文;疑問異議。
2.猜疑離心。
3.疑惑詫異。
1.疑難的含義或道理。
1.疑惑;懷疑。
1.見"疑隙"。
1.被人誤認為石的璞玉。春秋時楚人卞和得璞玉﹐先后進獻厲王和武王。經玉工鑒定﹐誤認為石﹐卞和兩次被刖足◇獻文王﹐剖璞得美玉﹐琢為璧﹐命為"和氏之璧"。事見《韓非子.和氏》◇因以"疑玉"喻被暫時埋沒的才能。
1.疑難案件。
1.比喻積聚在心里的疑慮。
1.突然襲擊﹐不宣而戰。
1.疑難的政事。
1.停止﹐有所不為。疑﹐通"凝"。
1.猶豫寡斷﹐意志不堅定。
2.猜疑。
1.為迷惑敵人而虛設的旗幟。
1.遲疑不決;猶豫不定。
2.指疑難之處。
1.呈報疑難案件的奏章。
2.謂把未經判決的疑難案子上奏請示。
1.疑惑隔閡。
2.指惑亂。
1.證據不足﹐難以量刑之罪。
1.水螺。一說即蝸牛。今以水生者為螺﹐陸生者為蝸牛﹐古人無此分別。
1.猶嶷然。屹立不動貌。
1.高貌。
1.形容年幼聰慧。
2.卓異貌;屹立貌。
3.端莊貌。
1.猶嶷然。卓異貌。
1.形容才華出眾,性格豪爽。
1.幼小聰慧貌。
2.高聳貌。
3.形容道德高尚。
4.形容壯盛﹑威武。
1.古臺名。即謻臺,為周景王所建。周赧王因負債而逃居此臺,故一名逃債臺。
1.夷場。指租界。
1.常典。
2.指舊典。
1.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罍等禮器。
1.比喻典雅出眾。
1.常法,定法。
1.一定的標準。
1.常軌。
1.泛指古代祭祀所用的禮器。
1.永久的教化,經常的教化。
1.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酒器。
1.永恒不變之龜鑒。
1.舊典;常典。
1.彝器中的酒漿。
1.指宗廟祭享常用的樂章。
1.標準量器。
1.常理;常道。
2.指倫常。
3.謂成為表率﹑成為典范。
4.指銓選官吏。
1.常命。指祖宗遺訓。
1.常品。指百官。
1.古代宗廟常用的青銅祭器的總稱。如鐘﹑鼎﹑尊﹑罍﹑俎﹑豆之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