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儲存;收藏。
1.出自《呂氏春秋·樂成》我有田疇,而子產賦之;我有衣冠,而子產貯之。
2.出自《唐故相國李公集紀》元和初,憲宗遵圣祖故事,視有宰相器者貯之內庭,繇是釋筆硯而操化權者十八九。
3.出自《高高的白楊樹·澄河邊上》現在,坑里已貯著一汪一汪的雨水,路上卻已空蕩蕩的。
2.
指儲存的財貨。
1.出自《漢書·貨殖傳·子贛》子贛既學於仲尼,退而仕衛,發貯鬻財曹魯之間。
3.
盛,把東西放在器具里。
1.出自《四分律·衣揵度之三》某甲比丘命過,所有衣缽、坐具、針筒、盛衣貯器,此住處現前僧應分。
2.出自《聊齋志異·賈奉雉》仆適自念,以金盆玉碗貯狗矢,真無顏出見同人。
3.出自《陪朝鮮貴賓游華清池再和郭老蒼字韻》彼夸土豆燒牛肉,我樂牢盆貯餼羊。
4.
停放,安置。
1.出自《南史·梁邵陵攜王綸傳》忽作新棺木,貯司馬崔會意,以轜車挽歌為送葬之法,使嫗乘車悲號。
2.出自《三月十日韓子華招飲歸城》詩雀眼涂金銀篾籠,貯在當庭呼舞娃。
3.出自《初刻拍案驚奇》寒舍有別館園亭,可貯尊眷,何不就同攜到舍住下?
5.
唐時圖籍副本之一。
1.出自《新唐書·百官志二》秘書郎三人,從六品上。掌四部圖籍。以甲乙丙丁為部,皆有三本,一曰正,二曰副,三曰貯。
6.
通“佇”。等待。
1.出自《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飾新宮以延貯兮,泯不歸乎故鄉。
2.出自《玉壺清話》﹝李建中﹞《西湖》詩有“漲煙春氣重,貯月夜痕深”之句。
1.亦作"嫌間"。
2.因彼此猜疑而產生的惡感。
1.亦作"嫌舋"。
2.猶嫌隙。
1.見"嫌釁"。
1.猶厭惡。
①被懷疑與某事有牽連避嫌疑|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②懷疑;猜忌徙出外縣,不得嫌疑|上慮其兄弟日后嫌疑。
1.刑事訴訟中有犯罪嫌疑而未經證實的人。
1.見"嫌隙"。
1.怨恨;仇怨。
1.即出韻。格律詩中應該押韻的字越出規定的韻部。
1.謂因不滿而加責備。
1.厭恨。
1.古國名。
1.土蜂。又稱細腰蜂。
2.見"衘螉塞"。
1.居庸關的別名。又名軍都關。在今北京市昌平縣西北。關上筑土室以候望﹐如衘螉之掇土為房﹐故名。
1.不安貌。
2.驕橫貌。
1.坎坷。
1.鹽的別稱。
1.方言。面糊裹菜肉的油炸食物。
1.咸味和酸味。泛指各種味道。
1.指味咸而腥。
作曲家。廣東番禺人,生于澳門。曾在北京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上海國立音樂院及法國巴黎音樂學院學習。1935年回國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至延安,曾任魯藝音樂系主任。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赴蘇聯為在延安拍攝的影片《延安與八路軍》配樂◇病逝于莫斯科。作有大合唱《黃河》、《生產》等四部,歌曲《到敵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五百余首以及交響曲《民族解放》、管弦樂《中國狂想曲》等。
1.顯揚崇高。
1.顯揚并提拔。
1.表明;顯示。
2.明顯。
1.方言。顯示并夸耀。
1.佛教語。顯明的因果報應。
1.顯露。
1.顯揚光大。
1.謂臣子以光明之道輔佐其君。
1.舊時對亡母的美稱。
1.顯示表明。
1.顯赫昌盛。
1.豁亮寬敞。
1.舊時對朝廷的敬稱。
1.稱美;公開稱譽。
1.顯揚尊崇。
1.顯要榮寵。
1.顯露出來。
1.顯要的地位。
1.比喻治學泛覽而不精。
1.明令貶黜。
1.顯赫聞達。
2.指顯赫聞達的人。
1.顯達。
1.公開抨擊。
1.《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晉侯的仆人里鳧管理財物,后偷了財物用來設法讓晉侯回國◇遂以"顯盜"指為做好事而偷盜。
1.謂明確的道義準則。
1.舊時人死出殯的儀仗中,放在最前的開路神。神像高大兇惡﹐左手執玉印,右手持方天畫戟,叫做顯道神。又作險道神。
1.表現出某種情形。
1.謂顯明的美德。
2.指有顯德者。
1.顯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