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眾多。
2.
名詞
〈書〉平民;百姓。
3.
名詞
(Shù)姓。
4.
名詞
宗法制度下指非正妻所生的兒子;家庭的旁支(跟“嫡”相對)。
5.
副詞
表示可能或希望。
6.
副詞
〈書〉幾乎;差不多。
1.
亦作“庻”。亦作“謶”。
2.
百姓,平民。
1.出自《書·召誥》厥既命殷庶。
2.出自《左傳·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于今為庶。
3.出自《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將軍魏武之子孫,于今為庶為清門。
3.
非正妻生的孩子;宗族的旁支。與“嫡”相對。
1.出自《左傳·文公十八年》天乎,仲為不道,殺適立庶。
2.出自《論衡·書虛》世聞內嬖六人,嫡庶無別,則言亂于姑姊妹七人矣。
3.出自《五等論》使萬國相維,以成盤石之固;宗庶雜居,而定維城之業。
4.
將近,差不多。
1.出自《左傳·昭公十六年》宣子喜曰:“鄭其庶乎!”
2.出自《論語·先進》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p>
3.出自《東京賦》走雖不敏,庶斯達矣。
5.
副詞。幸得,幸而。
1.出自《詩·大雅·江漢》四方既平,王國庶定。
2.出自《詩·大雅·生民》后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于今。
6.
姓。春秋時邾國有庶其。見《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庶氏,子思之出母庶氏。急就章有庶霸遂。
7.
副詞。希望,但愿。
1.出自《說文解字后序》庶有達者,理而董之。
2.出自《出師表》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3.出自《豪士賦序》故聊賦焉,庶使百世少有寤云。
4.出自《黃岡竹樓記》幸后之人與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樓之不朽也!
8.
副詞。或許,也許。
1.出自《左傳·桓公六年》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於難。
2.出自《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詩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
3.出自《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三百金,妾任其半,郎君亦謀其半,庶易為力。
9.
引申為普通,一般。參見“庶玉”。
1.出自《逸周書·世俘解》五日,武王乃俾于千人求之,四千庶玉則銷,天智玉五在火中不銷。
10.
眾多。
1.出自《詩·小雅·小明》念我獨兮,我事孔庶。
2.出自《上巳日燕太學聽彈琴詩序》京師之人,既庶且豐。
3.出自《戰后之婦人問題》婦人過庶的傾向愈益顯著。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