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寫字;記錄;書寫。
2.
名詞
字體。
3.
名詞
(本,部)有文字或圖畫的冊子;著作。
4.
名詞
書信。
5.
名詞
文件。
6.
名詞
(Shū)指《尚書》。
7.
名詞
(Shū)姓。
1.
書寫;記錄,記載。
1.出自《易·系辭上》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2.出自《左傳·隱公四年》衛人逆公子晉于邢。冬,十二月,宣公即位。書曰:衛人立晉。
3.出自《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赪莖素毳、并柯共穗之瑞,史不絕書。
4.出自《嘯亭雜錄·成王書法》又嘗見康熙中某內監言其師少時猶及見董文敏握筆,惟以前三指握管懸腕書之。
5.出自《秀露集·文學和生活的路》有一段話,我覺得很好,曾請曾秀蒼同志書為小幅張貼座右。
2.
字,文字。
1.出自《荀子·解蔽》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
2.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3.出自《客從》詩珠中有隱字,欲辨不成書。
4.出自《漱華隨筆·大字帖》字僅蠅頭細書。
3.
字體;字形。
1.出自《漢書·藝文志》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
2.出自《續博物志》古隸之書起於秦,省篆為隸。
3.出自《水滸傳》取過石碣看時,上面乃是龍章鳳篆蝌蚪之書,人皆不識。
4.
指六藝中的六書之學。
1.出自《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2.出自《禮記·內則》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
3.出自《請上尊號表》臣得所管國子、太學、廣文、四門,及書、算、律等七館學生沈周封等六百人狀。
5.
書法。
1.出自《書譜》自漢魏已來,論書者多矣,妍蚩雜糅,條目糾紛……徒使繁者彌繁,闕者仍闕。
2.出自《墨莊漫錄》﹝米元章《論書》:﹞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家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
3.出自《〈孫過庭書譜箋證〉序例》唐孫過庭《書譜》,為歷代論書名作之一。
6.
書籍;裝訂成冊的著作。
1.出自《論語·先進》何必讀書,然后為學?
2.出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申子、韓子皆著書,傳於后世,學者多有。
3.出自《青箱雜記》真宗聽政之暇,唯務觀書。
4.出自《戒庵老人漫筆·黃叔揚傳》鉞喜再拜,即從濙入舟,至其舍,與數冊書去。
5.出自《從文自傳·我的家庭》我的母親姓黃……所讀的書也似乎較爸爸讀的稍多。
7.
特指某一種專著,如占兆書、歷書等。
1.出自《書·金縢》乃卜三龜,一習吉。啟籥見書,乃并是吉。
2.出自《??鳥賦》異物來萃兮,私怪其故;發書占之兮,讖言其度。
3.出自《嶺下臥疾寄劉長卿員外》詩喪馬思開卦,占鸮懶發書。
8.
指盟辭。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至,則坎,用牲,加書,征之,而騁告公,曰:“大子將為亂,既與楚客盟矣。”
2.出自《命子》詩書誓山河,啟土開封。
9.
文書,文件。
1.出自《書·顧命》太史秉書,由賓階??,御王冊命。
2.出自《周禮·天官·序官》司書上士二人、中士四人。
3.出自《禮記·曲禮下》振書端書於君前,有誅。
4.出自《漢書·張蒼傳》張蒼,陽武人也……秦時為御史,主柱下方書。
10.
文體名。用以鋪敘國家典章制度。
1.出自《報任少卿書》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
2.出自《文心雕龍·史傳》本紀以述皇王,列傳以總侯伯,八書以鋪政體,十表以譜年爵,雖殊古式,而得事序焉。
3.出自《史通·書志》及班馬著史,別裁書志……原夫司馬遷曰書,班固曰志,蔡邕曰意,華嶠曰典,張勃曰錄,何法盛曰說,名目雖異,體統不殊。
11.
指書信。
1.出自《左傳·昭公六年》叔向詒子產書……復書曰:若吾子之言。僑不才,不能及子孫,吾以救世也。
2.出自《春望》詩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3.出自《紅樓夢》過了兩日,只見小廝回來,拿了一封書,交給小丫頭拿進來。
12.
某些曲藝的通稱。
1.出自《老殘游記》明兒白妞說書,我們可以不必做生意,來聽書罷。
2.出自《關于評彈》新書我聽得不多。
13.
指《尚書》。
1.出自《禮記·經解》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
2.出自《文心雕龍·征圣》《易》稱“辨物正言,斷辭則備”;《書》云“辭尚體要,弗惟好異”。
3.出自《論文后編·目錄上》《書》之為文,篇二十有九。體綜為四:一典,二謨,三誓,四誥。
14.
姓。明有書永琇。見《萬姓統譜·魚韻》。
1.出自《萬姓統譜?魚韻》書,商音。尚書,官名。以官為氏。本朝(明)書永琇郁林人,天順間甌寧縣主簿。
15.
指書法作品。
1.出自《晉書·王羲之傳》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耶。”姥如其言,人競買之。
2.出自《林則徐日記·道光二十二年九月二十四日》求書者坌集,竟日作字。
16.
文體名。用以陳述對政事的見解、意見。
1.出自《論衡·對作》上書奏記,陳列便宜,皆欲輔政。今作書者,猶上書奏記,說發胸臆,文成手中,其實一也。夫上書謂之奏記,轉易其名謂之書。
2.出自《論文后編·目錄中》書以言事,行上行下,平行往復,統謂之書。故二十九篇中,誓誥與命十居五六,皆曰書也。書者總言,析曰誓誥、曰命誓。命以上行下,誥則上下通行,意猶告也。平行用告,更不待言。古人事簡,體無多制。周末用書更盛。
1.亦作"秋凋"。
2.秋日草木凋零。
1.舊時農歷八月第一個丁日是祭祀孔子的日子﹐稱秋丁。
1.老宮娥。
1.白發。
1.西方。
2.指人的晩年﹐暮年。
1.太子的寢宮。
1.秋日開放的花朵﹐多指菊花。
1.指官府秋日向民間放債。
二十四節氣之一。太陽在黃道上經過180°~195°的一段時間。約153天,為每年9月23日(或24日)至10月8日(或9日)。狹義上指太陽在天球上經過黃經180°與赤道交點(降交點)的時刻,即9月23日(或24日)。這個時刻處于秋季的中點,又稱秋分點”。此日太陽光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幾乎等長。其后太陽光直射位置便向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天文學上規定秋分為北半球秋季開始。黃河以北進行秋收秋種。
1.像秋風從耳邊吹過。比喻漠不關心﹑毫不在意。
1.指漢武帝。武帝曾作《秋風辭》﹐故稱。
1.比喻威力大﹑氣勢猛。
1.見"秋風紈扇"。
中國畫。明代唐寅作。紙本立軸。水墨。畫中一位面帶寂寞惆悵神色的仕女,手執紈扇徙倚園中。背景叢竹怪石。人物裙角微揚,暗示秋風蕭瑟。主要用白描畫法,筆墨粗細濃淡富于變化。
1.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末伏亦稱秋伏。
1.秋季除災去邪的祭祀。
1.指秋胡妻。
1.猶秋貢。
1.謂秋日天空澄澈﹑高爽。
1.秋高氣爽﹐馬匹肥壯。古常以指西北外族活動的季節。
1.形容秋空高朗﹑天氣晴和。
形容秋天高空萬里,氣候涼爽秋高氣爽,是旅游的最好季節。
1.見"秋高氣爽"。
1.即秋軸。
1.秋季作物收獲后耕翻土地。
1.猶西宮◇妃所居宮﹐亦以指后妃。
1.秋季進貢。
2.唐宋時州府向朝廷薦舉會試人員的鹽考試。因于秋季舉行﹐故稱。
1.古時傳說中食嬰兒的老婦。
1.遒勁的身骨。
1.古官名。
2.《周禮》六官之一﹐掌刑獄。《周禮.秋官》唐賈公彥題解"鄭《目録》云,象秋所立之官。寇,害也。秋者,遒也,如秋義殺害收聚斂藏于萬物也。天子立司寇使掌邦刑,刑者,所以驅恥惡,納人于善道也。"所司與后代刑部相當﹐故唐武則天曾一度改刑部為秋官◇世常以秋官為掌司刑法官員的通稱。
3.明太祖所置四輔官之一。
1.秋日的陽光。
2.秋日的風光景色。
1.秋日的閨房。指易引秋思之所。
1.秋季的天河。
1.亦作"秋豪"。鳥獸在秋天新長出來的細毛。喻細微之物。
2.指毛筆。
1.同"秋毫無犯"。
1.絲毫不侵犯別人的利益。多指軍隊紀律嚴明﹐不拿民間一針一線。
1.同"秋毫無犯"。
1.秋日禽獸毛的末端。比喻極為微細的東西。
1.見"秋毫"。
1.見"秋毫之末"。
1.秋日的天空。
1.秋熟的谷物。
1.即銀河。
1.指秋日熟透泛紅的果實。
1.秋日的鴻雁。古詩文中常以象征離別。
2.古琴曲。最早見于《神奇秘譜》。全曲分三十六段﹐每段均有標題和歌詞﹐是篇幅最長的琴曲之一。此曲以飛翔凌空的秋鴻為喻﹐抒寫懷才不遇﹑自命清高者的心情。
1.立秋以后。
2.指秋收以后。
1.本謂秋收后結算賬目。比喻待到事后再對反對自己的一方進行清算處理。
1.春秋魯人﹐婚后五日﹐游宦于陳﹐五年乃歸﹐見路旁美婦采桑﹐贈金以戲之﹐婦不納。及還家﹐母呼其婦出﹐即采桑者。婦斥其悅路旁婦人﹐忘母不孝﹐好色淫佚﹐憤而投河死。事見漢劉向《列女傳.魯秋潔婦》◇以"秋胡"泛指愛情不專一的男子。
1.秋胡之妻。詩文中常用以為節義烈女的典型。
1."秋胡戲妻"的歇后語。指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