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蛽”。
2.
蛤螺等類有殼軟體動物的總稱。
1.出自《玉篇?貝部》貝,海介蟲也。
2.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上》罔毒冒,釣紫貝。
3.出自《蜀都賦》騰波沸涌,珠貝汜浮。
4.出自《墳·人之歷史》高山之顛,實見魚貝,足為故海之征。
3.
貝殼。
1.出自《書·顧命》文貝仍幾。
2.出自《書巢五詠·砑蠡》古者貝為貨,庶物賴以通。
3.出自《三山元日》詩荷鬢鬧妝余翠貝,蔬盤勻饤雜魚蝦。
4.出自《春江曲》南海貝,大秦珠,投六博,對樗蒱。
4.
喻潔白整齊的牙齒。
1.出自《莊子·盜跖》唇如激丹,齒如齊貝。
2.出自《艷體連珠·唇》故歌憐《白纻》,貝微露而香聞;笛羨綠珠,莟半啟而紅運。
5.
形容牙齒之潔白整齊。
1.出自《送宋仲珩還金華序》而先生鬢須黝黑,唇齒朱貝,顏渥丹,步履坦坦。
6.
古代貨幣。
1.出自《易·震》億喪貝。
2.出自《史記·平準書論》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
3.出自《廣志繹·西南諸省》﹝云南﹞貿易用貝,俗謂貝以一為莊,四莊為手,四手為苗,五苗為索,蓋八十貝也。
4.出自《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貝在周初本來是一種原始的貨幣,所用的是海貝,學名為貨貝,殷周民族的疆域離海尚遠,可知貝的使用是起源于濱海民族。
7.
泛指財貨。
1.出自《易林·鼎之蠱》商人行旅,資無所有,貪貝逐利,留連玉帛。
2.出自《上孫寺丞書》則雖白晝解人之衣貝者,掩目而過矣。
3.出自《乙丙之際塾議》其敝也,貝專車不得一匹麻,有金一斛不糴掬粟。
8.
貝形花紋的織錦名。
1.出自《書·禹貢》厥篚織貝。
9.
樂器名。也叫法螺或法蠡。古代用以節樂,僧道作法事用之,間用于用兵、聚眾。
1.出自《洛陽伽藍記·宋云惠生使西域》晨夜禮佛,擊鼓吹貝。
2.出自《法苑珠林》王即取貝吹之,張弓扣彈,千二百門一時皆開。
3.出自《新唐書·南蠻傳下·驃》樂用龜茲、胡部,金鉦、?鼓、鐃、貝、大鼓。
10.
貝多羅的簡稱。古代印度佛經寫在貝葉上,故借指佛經。
1.出自《判僧云晏五人聚賭喧諍語》詩正法何曾執貝,空門不積余財。白日既能賭博,通宵必醉尊罍。
2.出自《張太君六十詩》斷蔥自昔俱成寸,翻貝從今總解禪。
11.
吉貝的省稱。即木棉。參見“貝裘”。
1.出自《送王希旸編修使交趾》詩樂作聆銅鼓,衣更閱貝裘。
12.
古州名。始建于北周,宋改為恩州。唐轄境相當今河北清河、山東臨清和武城、夏津兩縣地。
1.出自《讀史方輿紀要?歷代州域形勢五》貝州,漢曰清河郡,后周置貝州,隋唐因之,亦曰清河郡,領清河等縣九。今廣平府清河縣是。
13.
姓。三國時有貝羽。見《三國志·魏志·劉表傳》“表亦合兵軍襄陽”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戰略》。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貝氏,宋貝寶,登科,常州人。
1.屋檐和屋脊。泛指房舍。
1.指一擔糧食。言糧少。
1.蝙蝠的別名。
1.即檐馬。
1.屋檐,房檐。
1.檐下的簾幕。
1.檐下廊柱。
1.檐下。
1.猶檐聲。
1.檐際翹出如牙的部分。
1.古式建筑的飛檐。
1.屋檐下陽光不到處。
1.屋檐下廳堂前部的梁柱。
1.器物上起類似屋檐作用的部分。
1.高聳。
1.亦作"巎峨"。
2.見"巌峩"。
1.亦作"巎峨"。
2.高大巍峨。
1.亦作"巎岌"。高聳貌。
2.喻人意氣高昂。
1.高峻。
1.同"巌峩"。
1.高大貌。
1.掛在屋檐下的風鈴。
1.檐廊,廊屋。
1.屋檐及柱子。泛指廊屋。
1.檐廊。
1.大羊。
1.威嚴貌。
從山東兗州經曲阜、臨沂到日照石臼港,長308千米。1985年通車。是兗州、滕棗等煤田煤炭的出海通道。
1.見"奄靄"。
1.亦作"奄藹"。
2.暗貌。
1.謂普遍流行。
1.往來不定貌。
1.古族名。一作闔蘇。東漢時稱阿蘭聊﹐三國時稱阿蘭。約分布于今咸海至里海一帶。從事游牧。東漢時屬康居;部分西遷至今伏爾加河和頓河下游之間。公元四世紀后半葉﹐因遭匈奴攻擊﹐又有一部分繼續西遷。
1.謂靜以待變。
1.以宦官為主結成的幫派。奄﹐也寫作"閹"。《明史》有《閹黨傳》。
1.忽然。
1.撫定。
1.謂去世。
1.謂忽然分離。
1.宦官。
①急遽;匆匆奄忽已是十年|奄忽長逝。②指死亡臥蓐十年,自慮奄忽|獨元老奄忽,為之流涕。
1.逝世。
1.謂久遠之事。奄﹐同"淹"。
1.猶言陰間。奄﹐通"暗"。
1.奄有混一。謂統一。
1.掩口﹐閉口不說。奄﹐通"掩"。
1.淹留。停留﹐久留。
1.謂去世。
1.昏暮。奄﹐通"暗"。莫﹐"暮"的古字。
1.忽然舍棄。猶永別﹐謂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