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祝愿。
2.
名詞
(Zhù)姓。
3.
動詞
向神靈祈禱求福。
4.
動詞
削,斷絕。
1.
祭祀時司禮儀的人。
1.出自《詩·小雅·楚茨》工祝致告。
2.出自《禮記·曾子問》祫祭於祖,則祝迎四廟之主。
3.出自《夷堅甲志·趙善文》既禱,即告廟祝取錢,祝無辭以卻。
2.
祝禱。
1.出自《公羊傳·襄公二十九年》諸為君者皆輕死為勇,飲食必祝曰:“天茍有吳國,尚速有悔於予身。”
2.出自《韓詩外傳》茅父之為醫也,以莞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祝之,發十言耳,諸扶輿而來者皆平復如故。
3.出自《酉陽雜俎續集·支動》有書生住鄧州,嘗游郡南,數月不返。其家詣卜者占之,卜者視卦,曰:“甚異,吾未能了,可重祝。”祝畢,拂龜改灼。
4.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朱晦翁﹞遂對天祝下四句道:“此地若發,是有地理;此地不發,是有天理。”祝罷而去。
3.
祝頌。
1.出自《左傳·哀公二十五年》公宴於五梧,武伯為祝。
2.出自《莊子·天地》請祝圣人,使圣人壽。
3.出自《呂氏春秋·樂成》王為群臣祝,令群臣皆得志。
4.出自《日出》我祝你永遠像今天這樣美。
4.
祝文。
1.出自《潛夫論·浮侈》或裁好繒,作為疏頭,令工采畫,雇人書祝,虛飾巧言,欲邀多福。
2.出自《漢書·戾太子劉據傳》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為立禖,使東方朔、枚皋作禖祝。
3.出自《老學庵筆記》高宗除喪,余以禮部郎入讀祝。
5.
呼雞聲。參見“祝雞”。
1.出自《說苑·尊賢》君之賞賜,不可以功及也;君之誅罰,不可以理避也。猶舉杖而呼狗,張弓而祝雞矣。
2.出自《易林·師之旅》空槽注豬,獖彘不到;張弓祝雞,雄父飛去。
6.
通“屬”。附著;注敷。參見“祝藥”。
1.出自《詩·鄘風·干旄》素絲祝之。
7.
通“斸”。斷截。參見“祝髮”。
1.出自《列子·湯問》南國之人,祝發而裸。
2.出自《雜詩》昔我資章甫,聊以適諸越。行行入幽荒,甌駱從祝發。
3.出自《新唐書·西域傳上·焉耆》﹝焉耆國﹞俗,祝發氈衣。
4.出自《交趾獻奇獸賦》旃裘之長,頓顙而詟服;祝發之渠,回面而奔走,靡不投利兵而襲冠帶,焚僭服而請印綬。
5.出自《新唐書·楊元琰傳》敬暉等為武三思所構,元琰知禍未已,乃詭計請祝發事浮屠,悉還官封。
6.出自《揮麈后錄》巢既遁免,祝發為浮屠。
7.出自《遼史·道宗紀贊》一歲而飯僧三十六萬,一日而祝發三千。
8.出自《天雨花》還是半路出家,還是從幼祝發?
8.
通“州”。
1.出自《穀梁傳·隱公四年》衛祝吁弒其君完。
9.
通“柷”。參見“祝敔”。
1.出自《漢紀·武帝紀五》木曰祝敔。
2.出自《隸釋·漢濟陰太守孟郁修堯廟碑》鼗磬祝圄。
10.
用同“囑”。囑咐。
1.出自《田家》詩拂曉呼兒去采樵,祝妻早辦午炊燒。
2.出自《校書郎王公夷仲墓志銘》卒窘,持券五百祝夷仲曰:“請書紙為驗。”
3.出自《五雜俎·事部四》﹝少游﹞既去,頃之,坡復至,乃以前事言之,祝令答以虱本生于垢膩,許作冷淘。
11.
姓。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二》祝氏,已姓。黃帝之后。周武王封黃帝之裔于祝……祝因氏焉。鄭有祝聃,衛有祝鮀、祝龜。或云,祝史之后,以官為氏。又有叱盧氏,改為祝氏。
12.
見“祝祝”。象聲詞。呼雞等的聲音。
1.出自《藝文類聚》祝雞公養雞法,今世人呼雞云祝祝,起此也。
13.
見“祝祝”。勤勤守護貌。
1.出自《阿彌陀經》慳富燋心不肯施與,祝祝守愛保貪惜。坐之思念,心勞身苦。
2.出自《一切經音義》祝祝,猶專專也。
3.出自《一切經音義》祝,之育反。此即方言異也。準祝字訓釋與經意不同。今訓為勤勤守護也,是經意也。
1.灑脫貌。
2.暢快貌。
3.了然而悟。
1.瀟灑飄逸貌。
1.形容文辭連綿不絕。
1.猶落落大方。
1.亦作"灑掃"。
2.灑水掃地;清除。
1.灑水掃地,酬答賓客。封建時代儒家教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
1.見"灑掃"。
1.灑泣,揮淚。
言談舉止自然,不拘束他的風度,莊重而又灑脫。
1.寒顫貌。
2.畏懼不安貌。
1.謂三種檢驗之法。
1.中藥附子﹑天雄﹑烏頭的合稱。
1.謂天子﹑諸侯﹑庶人之劍。
2.三把寶劍。
1.三次勸諫。見"三諫之義"。
2.三個諫官。指宋代吳昌裔﹑徐清叟﹑杜范。
3.三個諫官。
4.三個諫官。指明代吳之佳﹑葉初春﹑張棟。見《明史.吳之佳傳》。
1.《公羊傳.莊公二十四年》"戎將侵曹,曹羈諫曰'戎眾以無義,君請勿自敵也。'曹伯曰'不可。'三諫不從,遂去之,故君子以為得君臣之義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此之謂也。"后以"三諫之義"指事君之正道。
1.謂以鏡﹑以古﹑以人為鑒。指正人心身的標準。
1.《新唐書.薛仁貴傳》"詔副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總管,時九姓眾十余萬,令驍騎數十來挑戰,仁貴發三矢﹑輒殺三人,于是虜氣懾,皆降……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后以"三箭定天山"謂大將武藝高強,聲威服人。
1.古代各地眾多水道的總稱。《書·禹貢》"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周禮·夏官·職方氏》"其川三江。"漢以后有多種解釋。《國語·越語上》韋昭注以吳江﹑錢塘江﹑浦陽江為三江。《水經注·沔水》引郭璞說以岷江﹑松江﹑浙江為三江。《書·禹貢》陸德明釋文引《吳地記》以松江﹑婁江﹑東江為三江。《漢書·地理志上》顏師古注以北江﹑中江﹑南江為三江。
2.蜀有三江,即岷江﹑涪江﹑沱江。
3.指廣東境內的西江﹑北江﹑東江。
4.指鴨綠江﹑松花江﹑黑龍江。
在云南省西北部。分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三個景區。面積3800平方千米,海拔6000多米。山高水深,景色奇幽。地質景觀神奇奧妙,雄、奇、險、秀,引人入勝。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1.指江蘇省吳江縣北,吳淞江﹑婁江﹑東江分流處。
2.指湖南省岳陽縣北,洞庭湖水入長江處。
3.指湖北省漢口西。
4.指浙江的曹娥江﹑錢清江﹑浙江三水于海口匯合處。見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浙江四.會稽縣》。
5.指云南﹑貴州﹑廣西三省之南盤江﹑多衣江﹑九龍河交匯處。
1.漢之姜肱與弟仲海﹑季江,以孝友著聞,常共臥起,見《后漢書.姜肱傳》◇世因稱其兄弟三人為"三姜",并用作兄弟情篤之典。
1.指三軍的主帥。
1.謂隨便交談幾句話。
1.猶三鄉。
2.古代諸侯的行政區劃,大國分為三郊三遂,因以"三郊"指大國諸侯。
1.中醫學名詞。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
1.猶言三杯。
1.三只角。
2.三角形。
3.謂眼有棱角。
4.形容眼光尖利有神。
5.三角學的簡稱。我國古代謂之勾股。 6.三次吹號角。
三角測量中組成三角鎖(網)的各三角形的頂點。點位宜設置在通視良好、易于擴展低等網的制高點上。點上埋設有標石,以示點位;點的地面上架設有覘標,以供觀測。
含有三角函數的恒等式。如sin2α+cos2α=1,tgα=sinαcosαα≠nπ+π2,n是整數。[hj][hj]
1.挽有三個發髻的發式。
1.謂一男兩女,或一女兩男同時建立戀愛關系。
1.頭挽三髻的童稚。
簡稱三角”。數學的一門分科。包括平面三角學和球面三角學。前者研究三角函數的性質和圖像、三角函數式的恒等變換和解三角形等◇者研究球面三角形的邊角關系,以及已知球面三角形的三個基本元素,計算它的其他基本元素的問題。
1.在河流入海或入湖的河口地區,因河水所攜泥沙淤積而形成的沖積平原,一般呈三角形或弓形。
1.有三個支柱的架子,有的可折合﹑伸縮,多用于安放和使用照相機﹑測量儀器等。
1.形容走得快。
2.謂走不多遠。
1.比喻對各種技藝略知皮毛的人。
2.比喻新奇罕見的事物。
1.歇后語,沒處尋之意。
1.漢儒謂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稱為"三教"。
2.指儒家的施教內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藝﹑合稱"三德"。
3.佛教傳入我國后,稱儒﹑道﹑釋為"三教"。
1.南唐詩人陳陶自號。陶通釋﹑老,善天文歷數,隱居修煉,后不知所終。
1.三層臺階。
2.星名。即三臺星。
3.佛教宗派名。隋代信行創立。該宗把佛教分為正法﹑像法﹑末法三期,并認為當時已屆末法時期,國土穢惡,人心邪劣,唯有忍辱苦行,普敬普信普施,庶可解脫,故又稱普法宗。該宗屢遭朝廷禁止,唐以后不傳。見《續高僧傳》卷十七﹑十九。
4.官階三級。
1.謂三度接見。語本《易.晉》"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孔穎達疏"晝日三接者,言非惟蒙賜蕃多,又被親寵頻數,一晝之間,三度接見也。"后多以"三接"為恩寵優獎之典。宋范仲淹《賢不家食賦》"敦三接而何善不臻,達四聰而無遠勿訪。"金朱之才《臥病有感二十韻》"荀爽歲九遷,康侯日三接。"明楊慎《八月二日經筵紀事》詩"晉晝延三接,堯昮達四聰。"一說,接讀為捷,"三接"即三捷。高亨注"接讀為捷,戰勝曰捷。此乃周初故事,康侯出征異國,俘馬甚多,以獻于王。其戰也,一日三勝。"
1.泛稱各街市。
1.同"三街兩市"。
1.猶三街兩市。
1.三惡人。指蚩尤﹑五觀﹑殷紂。
2.三鎮節度使。
3.三段。
4.舊俗稱端午﹑中秋﹑春節為三節。舊時工商界多于三節結算賬目。
1.古武器名。在棍的一頭用鐵索連接短棍兩節,用以擊敵,可破刀牌。明茅元儀《武備志.軍資乘》稱連珠雙鐵鞭。
1.舊俗對于塾師,逢端午節﹑中秋節﹑年節及孔子誕辰,塾師生日,均各加送束修一月,稱為三節兩壽。亦用以泛指節日和生辰。
1.見"三節人從"。
1.宋代(包括夏﹑遼﹑金)出國使節的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