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梵語音譯“禪那”的省稱,佛教指靜思。
2.
名詞
泛指佛教的事物。
3.
名詞
(Chán)姓。
1.
佛教語。梵語“禪那”之略。原指靜坐默念。引申為禪理、禪法、禪學。
1.出自《宿贊公房》詩放逐寧違性,虛空不離禪。
2.出自《水滸傳》長老道:“員外放心!老僧自慢慢地教他念經誦咒,辦道參禪。”
3.出自《歸田瑣記·慶城寺碑》暇日,至慶城寺,與僧滋亭談禪。
2.
表示與佛教有關的事物。參見“禪師”、“禪椅”、“禪林”。
1.出自《陜州弘農郡五張寺經藏碑》春園柳路,變入禪林;蠶月桑津,回成定水。
2.出自《暉上人房餞齊少府使入京序》入禪林而避暑,肅風景於中林。
3.出自《丹桂鈿合》薄游吳郡,僑寓禪林。
4.出自《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天子問文殊師利言“禪師者,何等比丘得言禪師”?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此禪師者,於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謂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禪師”。
5.出自《江寺閑書》詩釣叟無機沙鳥睡,禪師入定白牛閑。
6.出自《金蓮記·郊遇》禪師既然不罪,我要個上頭光。
7.出自《水滸傳》焚起一炷信香,長老上禪椅,盤膝而坐,口誦咒語,入定去了。
8.出自《清平山堂話本·五戒禪師私紅蓮記》五戒禪師清早在方丈禪椅上坐,耳內遠遠的聽得小孩兒啼哭聲。
9.出自《題九蓮菩薩畫像》詩要今人識清修業,特賜禪林法相尊。
3.
指佛教禪宗。
1.出自《日聞錄》禪,一也,復分為五:曰云門宗,曰法眼宗,曰溈仰宗,曰曹洞宗,曰臨濟宗。
4.
參禪。
1.出自《登甘露寺》詩殿鎖南朝像,龕禪外國僧。
5.
指禪房。
1.出自《清波別志》大相國寺舊有六十余院,或止有屋數間,檐廡相接,各具庖爨,每虞火災,乃分東西,各為兩禪兩律。
1.寄書。
1.假托。
1.貽誤。錯誤遺留下去﹐使受到壞的影響。
1.遺言。
1.《詩.大雅.文王有聲》﹕"詒厥孫謀﹐以燕翼子。"鄭玄箋﹕"傳其所以順天下之謀﹐以安敬事之子孫。"后遂以"詒燕"謂為子孫妥善謀劃﹐使子孫安樂。
1.猶詒燕。
1.寄傳音信。
1.便利。
1.亦作"宜喜宜嗔"。
2.謂生氣時高興時都很美麗。
1.適當(的狀態);合適;相宜。
1.即宜城酒。
1.古代襄州宜城(今湖北宜城縣)所產美酒。據《方輿勝覽》載﹐宜城縣東一里有金沙泉,造酒極美,世謂宜城春,又名竹葉酒。
1.胸下有旋毛的駿馬。
1.適宜于春天;適應春天。
2.指宜春宮。
3.舊時立春及春節所剪或書寫的字樣。民間與宮中將其貼于窗戶﹑器物﹑彩勝等之上,以示迎春。
4.指宜春院。
1.秦離宮名。
1.舊時春日婦女所梳的髻。因將"宜春"字樣貼在彩勝上,故名。
1.唐代中和節用以祭神的酒。
1.地名。晉左思故居。
1.梳有宜春髻的臉容。常以借指少女的青春容貌。
1.即宜春苑。
1.古代苑囿名。秦時在宜春宮之東,漢稱宜春下苑。即后所稱曲江池者。故址在今陜西長安縣南。
2.古代苑囿名。宋代宜春苑,在河南開封城東。
1.唐長安宮內官妓居住的院名。開元二年置,在京城東面東宮內﹐東京(洛陽)也有宜春院,寶應元年毀于兵火。
1.表示情理上必須如此。猶應當。
1.即宜僚。
1.春秋時楚之勇士,姓熊,居于市南,因號曰市南子。楚白公勝謀作亂,將殺令尹子西。以宜僚勇士,可敵五百人,遂遣使屈之。宜僚正上下弄丸,既不為利諂,又不為威惕,卒不從命。白公不得宜僚,反事不成,遂使白公﹑子西兩家之難解。見《左傳.哀公十六年》。因以宜僚為除難解紛的代表人物。
1.本為古代一仆人名,后亦以泛指宰相的仆人。
1.黎檬的別稱。
1.謂使民眾安輯。
1.檸檬的一種。即黎檬。
1.舊時祝頌婦人多子之辭。
2.謂多子。
3.指宜男草。
1.萱草的別名。古代迷信,認為孕婦佩之則生男。
1.萱草的別名。
1.見"萿莮"。
1.指豐收之年。
1.應該這樣。
1.表擬測或推斷之詞。猶言似乎;好象。
1.適時。
1.謂恰當﹑適中;符合標準。
1.指豐收年。
1.見"宜嗔宜喜"。
1.適宜于笑。指笑時很美。
1.江蘇宜興所產的陶制茶壺。相傳始于明萬歷年間,以制作精美著稱,其中紫砂陶最為名貴。據傳,紫砂陶壺盛茶,盛暑不變味。
1.修飾合宜。謂形貌美好。
1.猶愿望,心愿。
1.謂女子富有生育能力。
1.人名。傳說其人善于夢神。
1.歡暢。
1.怡悅放蕩。
1.謂風日和美。指春天。
2.和悅。
1.使精神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