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黎檬的別稱。
1.漢時對分布在今湘西﹑鄂西南等地區少數民族的總稱。因其地為武陵郡,故名。
1.見"武陵源"。
1.見"武陵源"。
在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北段。為中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包括張家界森林公園和索溪峪、天子山風景區。屬張家界市管轄。總面積360平方千米。是一處主要以砂巖峰林地貌和原始次生林為內容的自然風景區。景區內山奇水秀,千峰萬壑,森林茂密,風景佳麗。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軍隊名號。衖,用同"鋒"。
1.古時認為從露水降落的狀態,可以推斷國人的習性喜好。如降露布散,則人尚武,謂之武露;如降露凝沉,則人尚文,謂之文露。
1.武舉及第人的名冊。
1.武師,軍隊。
1.軍事謀略。
1.傳說為夏后羿之臣。
2.古代傳說中的神名。
1.虎落。遮護城堡或營寨的竹籬。
1.濫用武力。
1.嫵媚。姿態美好可愛。
2.唐武則天的別號,為唐太宗所賜。
1.勇猛。
2.指勇猛的人。
1.唐至元稱奉祀呂望的廟。明清時稱供奉關羽的關帝廟。民國時合祀關羽﹑岳飛的關岳廟也叫"武廟"。同"文廟"相對。
1.足跡的拇趾印。
1.威怒。
1.即虎貔。泛指猛獸,借指武士。唐人避唐太祖李虎諱改。
1.即琥珀。避唐太祖李虎諱改。
1.勇武的騎卒。
2.指漢司馬相如『景帝時相如曾為武騎常侍,因以"武騎"稱之。
1.士氣。軍隊戰斗的精神﹑意志。
2.威武的神氣。
3.方言。粗氣,怒氣。
1.星名。舊時迷信說法,人間諸事均有上天星宿分別執掌。武曲星主管武事。
1.星名。舊時認為其主掌人間的武事。
1.指將帥軍人。
2.剛武的人。
3.古代神話中山名。
1.勇猛精銳。
1.謂兇猛的神色。
1.以武力傷害。
1.弓箭手之職名。
1.古代指火。
1.明清時代,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取入府﹑州﹑縣學的武童生,通稱武生員。習稱武秀才。
1.謂慷慨雄壯的聲音。
2.威武的名聲。
3.指周武王時的音樂。
1.舊時對關羽﹑岳飛的尊稱。
1.軍隊。
2.對擅長武術之人的尊稱。
1.有勇力的人。
2.指宮廷衛士。
3.即武卒。
4.中世紀歐洲封建統治階級中的騎士。
日本武士遵守的封建道德。內容有忠節、武勇、孝行、廉恥、無欲等。鐮倉時期,以法規形式確定下來。江戶時期,形成一套思想理論體系,正式定名為武士道”。明治維新后,武士等級在法律上被廢除,但武士道卻因軍國主義者廣泛提倡而繼續流行。在現代又與法西斯主義相結合,形成反動的法西斯武士道精神。
1.與軍隊或戰爭有關的事情。
1.武科考試。
1.生于桑樹上的白木耳。
1.猶言不論寒暑。不管什么時候。
1.五種軍事行動。
2.謂五種情況。
1.戰國齊所設的五個行政區劃。約當于其他各國的郡。
2.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漢以洛陽﹑邯鄲﹑臨菑﹑宛﹑成都為五都。《漢書.食貨志下》"遂于長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長安東西市令及洛陽﹑邯鄲﹑臨甾﹑宛﹑成都市長皆為五均司市師。"(2)三國魏以長安﹑譙﹑許昌﹑鄴﹑洛陽為五都。《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改許縣為許昌縣"裴松之注引《魏略》"改長安﹑譙﹑許昌﹑鄴﹑洛陽為五都。"
3.五方都會。泛指繁盛的都市。
1.見"五斗米"。
2.即五星。
1.謂大量飲酒才能解除酒病。
1.指微薄的官俸。
1.指五斗米道。
2.《晉書.隱逸傳.陶潛》"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后用以指微薄的官俸。
1.早期民間道教。東漢順帝元年(公元142年)張陵在四川鶴鳴山創立。傳說入道者須交五斗米,因以為名。一說因崇拜五方星斗及信奉《五斗經》,故名。由于道徒尊張陵為天師,故又稱"天師道"。張陵死后,傳子衡,衡死傳子魯。張魯雄踞漢中三十年,五斗米道大行,西晉后開始分化。至元代,演變為正一道。
1.推行五斗米道的傳道師。
1.指微薄的官俸。
1.唐王績別號。王績字無功,喜酒,一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以見志。見《新唐書.隱逸傳.王績》。
1.指唐代詩人王績。